古 瑤,王施智,崔江偉,萬宏偉
(陜西省煤田物探測繪有限公司,陜西西安 710005)
石墨是一種非金屬礦產,具有一系列的優(yōu)良性能,廣泛應用于冶金、化工、機械、醫(yī)療器械、核能、汽車、航空航天等行業(yè),具有很大的開發(fā)利用價值。但在其開采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事故頻發(fā),主要形式為中毒、瓦斯爆炸及突水,這些災害都將會給企業(yè)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目前瓦斯和中毒尚無具體應對方法,而針對危害較大的突水事故,則可以提前進行采空區(qū)、富水異常區(qū)的探測,以達到預防的目的,因此各種水體探測方法應運而生,超前探測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措施。
據(jù)以往資料統(tǒng)計,目前探查掘進迎頭前方地質體信息的主要手段有兩種:一是鉆探方法,該技術能直觀、準確地反映出所探查區(qū)域的地質體信息,但其效率低,成本高,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危險性;二是礦井物探方法,其主要技術手段可分為礦井直流電測深法和礦井瞬變電磁法。傳統(tǒng)的直流電法技術雖然理論成熟,但其工作效率低、且受高阻屏蔽影響,資料解釋較復雜。而瞬變電磁為非接觸式探查技術,因此不受巷道耦合條件影響,加上其施工快捷、體積效應小、探測距離大、指向性強、不受高阻層屏蔽等優(yōu)點,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煤礦工作面頂?shù)装遒x水情況預測預報中。
礦井瞬變電磁勘探屬于全空間效應的勘探方法[1],通過測量斷電后各個時間段的二次場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可總結出不同深度的地電特征[2]。礦井瞬變電磁勘探技術利用不接地回線在井下巷道內設置發(fā)射線圈,之后通以一定電流,隨之發(fā)射電流會在其周圍導電巖礦體中間產生穩(wěn)定的一次場和感應電流。在斷開電流之前,其會在回線范圍內產生一個穩(wěn)定的磁場。由于電磁場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很快,而在t=0時刻,電流突然斷開,由其產生的磁場也立即消失,一次電磁場突然變化的結果首先傳播到距離發(fā)射線圈最近的巷道頂、底板和側幫的巖層中,在此過程中,感應電流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在緊靠發(fā)射線圈最近的巷道頂、底板及側幫最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巷道周圍的感應電流逐漸向外擴散,強度逐漸減弱,分布趨于均勻。在斷開發(fā)射電流的任一時刻,感應電流在巷道內產生的磁場可以等效為一個水平環(huán)狀的電流磁場,俯瞰這些等效電流環(huán)像從發(fā)射回線“吹”出來的一系列“煙圈”,這些“煙圈”將巷道頂、底板導電巖層中渦旋電流向外擴散的過程形象地稱為“煙圈效應”,如圖1所示。這種效應遇到構造和富水區(qū)域會發(fā)生異常變化,分析這種變化即可探測出地質構造和富水區(qū)域。
圖1 “煙圈效應”示意圖
本次探測區(qū)位于湖南省郴州市魯塘鎮(zhèn)某石墨礦,屬接觸變質型隱晶質石墨。礦體產于二疊系龍?zhí)督M煤系地層中。魯塘鎮(zhèn)是全球最大的土狀石墨產地,最好的石墨礦就藏在北湖的魯塘。在過去的幾百年中,亂采亂掘現(xiàn)象嚴重,不僅礦井密度大,而且巷道上下重疊,左右交叉,“樓中樓”“洞中洞”現(xiàn)象普遍,井下巷道縱橫交錯,所有廢棄巷道和采礦區(qū)都停止了排水,也沒有采取任何充填措施,積水嚴重,一旦穿透,將殃及所有聯(lián)通礦井。因此本區(qū)主要安全隱患就是突水事故。
根據(jù)之前礦井直流電法的應用研究及相關技術,將瞬變電磁法應用于井下時,基于井下環(huán)境的限制,采用多匝——小回線形式的裝置來探查不同位置和方向的地質構造和富水情況,使其更適應井下狹小的空間環(huán)境且更具方向性。
探測區(qū)具體位置位于南方石墨煤五礦財源副井-13 m水平東主運輸巷,使用儀器為YCS512礦井瞬變電磁儀。根據(jù)巷道的實際情況,經過模擬試驗,決定采用1 m×1 m正方形回線(重疊回線裝置),發(fā)射回線20匝,接收回線40匝,電流3.2 A進行施工。
根據(jù)礦井水文地質資料分析,首先確定巷道迎頭前方可能發(fā)育的含水構造距迎頭的距離,依據(jù)瞬變電磁場“煙圈效應”理論,結合井下巷道的實際條件,將測量裝置按照前述的方法布置在巷道迎頭附近,確保巷道迎頭前方可能發(fā)育的構造在一次場輻射的錐體范圍內,根據(jù)電磁感應定律,有較大構造的位置產生的感應渦流場與無較大構造處存在明顯不同,在一次場關閉后,接受回線中將感應不同的二次場。如果構造不在一次場輻射的錐體范圍內,將不會產生異常的感應渦流場。因此,礦井瞬變電磁探查方向設計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其探測效果[5]。
在巷道迎頭施工時,測點的空間布置如圖2所示。從巷道迎頭的一側開始,以15°的間隔,依次按照與迎頭正前方不同夾角進行扇面掃描,直至另一側結束,如圖2共布置15個掃描方位,左幫5個(左90°~左30°),迎頭正前方5 個(左15°~右15°),右?guī)?個(右30°~右90°),形成對迎頭左前方、正前方、右前方的探測(如圖3所示),從而可以在全空間范圍內確定是否有含水的低阻異常體。
數(shù)據(jù)采集完成后,首先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之后進行處理。瞬變電磁法資料處理基本工作流程如圖4所示。
圖2 超前探測扇形掃描方向示意圖
圖3 超前探測方位布置示意圖
圖4 瞬變電磁法資料處理流程圖
數(shù)據(jù)讀取及顯示:包括數(shù)據(jù)讀取、曲線顯示、測點編輯等功能,在此模塊可以檢查曲線形態(tài)是否符合地質規(guī)律,對曲線進行手動編輯等。
曲線圓滑:主要是利用小波變換對曲線進行圓滑處理。
視電阻率計算:利用編輯矯正后的數(shù)據(jù)計算得到其視電阻率值。
視深度計算:利用前面模塊的計算結果,采用相應公式計算視深度。
坐標轉換:對超前探測結果進行坐標轉換,得到相應的扇形圖。
自動常規(guī)處理:此模塊是對上面各種模塊功能的集成,一般利用此模塊可以一鍵完成上述的全部處理工作。
自動繪圖:自動鏈接內嵌的繪圖軟件,繪制視電阻率等值線圖。
在數(shù)據(jù)采集處理完成后,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初步的解釋。圖5、6、7分別是在石墨礦迎頭不同方向上進行超前探測的結果扇形圖。
圖5 頂板45°方向超前探測扇形圖
圖6 順層方向超前探測扇形圖
圖7 底板45°方向超前探測扇形圖
不同的巖石具有不同的導電性,因此各個地層的電性變化也呈現(xiàn)一定的規(guī)律性,當?shù)貙映练e環(huán)境整體較均勻,無大的構造異常時,等值線在扇面圖上即呈似層狀分布,變化較平緩;相反,當巷道迎頭前方存在較大的未知構造或采空區(qū)時,會破壞巖層的整體性,從而使巖層電性產生明顯差異,等值線發(fā)生扭曲、變形、圈閉或呈密集條帶狀等。通過分析巷道左、右側幫與迎頭前方的視電阻率等值線圖,可以看出巖層電性變化明顯的位置,從而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解釋,推斷出未知構造的位置,其對含水構造效果尤其明顯。
由于礦井瞬變電磁法屬于全空間的探測方法,因此在資料解釋過程中,結合井下環(huán)境及周圍地質情況,不只是基于視電阻率異常來劃分圈定富水異常區(qū)。
本次探測深度約75 m,以相對低阻圈定異常區(qū),在頂板45°方向圈定異常2處,如圖5所示,1號異常位于巷道頂板右側60°~75°方向30~50 m之間,2號異常位于巷道頂板左側15°方向30~60 m之間;在順層方向圈定異常3處,如圖6所示,1號異常位于巷道頂板右側60°~75°方向30~50 m之間,2號異常位于巷道頂板左側15°~0°方向30~65 m之間,異常范圍較大,3號異常位于巷道頂板左側30°方向40~70 m之間。
綜合對比3幅扇形圖可知,在巷道右側60°~75°方向30~50 m之間均存在相對低阻異常,在井下實際施工過程中,該方向流出含有臭雞蛋味的水,且頂板異常視電阻率值相對較低,推斷頂板方向存在采空積水區(qū);在巷道15°~0°方向30~65 m之間存在相對低阻異常區(qū),且順層方向異常范圍較大,推斷前方存在石墨的可能性較大。經后期礦方掘進驗證,探測結果與實際地質情況完全吻合。
礦井瞬變電磁法在超前探測方面具有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成本低、對空間要求不高等優(yōu)點,具備其他方法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同時能快速得出結果,極大地保證了掘進工作的進度。實踐證明,瞬變電磁超前探測在石墨礦防治水工作中應用效果明顯,在視電阻率圈出的低阻異常的基礎上,結合井下現(xiàn)場情況及水文地質情況,能較為準確地圈定出富水異常,為疏放水打鉆工作提供靶區(qū),可作為石墨礦井下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