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陸錦華
圖畫書本身就是充滿想象力的藝術品,即使是原封不動地呈現(xiàn),這種想象力也已深深嵌入表演者的內心,使人為之折服。而事實上,在圖畫書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往往都會超出作者原有的文字、圖畫基礎,加入更多自己的想象元素,這種想象的伸展是多角度的。
以《當狐貍和兔子互道晚安》為例。這本圖畫書說的是一只狐貍正悄悄靠近迷路的兔子,張開了嘴?!奥 蓖米痈嬖V狐貍,“這里是狐貍和兔子互道晚安的地方?!焙傉f完晚安后又張開嘴?!奥?!說完晚安還得講個故事?!焙傊v完故事又張開嘴巴?!奥?!你還得把我送回家?!焙傄恢边@么乖乖地照做,直到最后唱著歌睡著了。兔爸爸和兔媽媽回來后要用木棍打狐貍?!奥?!不要打它!”兔子阻止了爸爸,他們一起將狐貍拖出洞穴,然后對狐貍道聲晚安關上了門。在這個故事中,可以伸展的想象點從故事開始的時候就發(fā)生了,小兔子是怎么迷路的,它迷路的時候會有怎樣的心理和動作,原書中沒有交代,完全可以由表演者自由發(fā)揮想象,如果聯(lián)系到后面兔爸爸和兔媽媽的出現(xiàn),甚至可以想象到小兔子出門時爸爸媽媽的叮囑等。伸展的點還可以從故事的中間穿插開去,原書中,兔子的爸爸媽媽是直接出現(xiàn)的,那么,它們是到哪里去了?在趕回家的路上又會有一番怎樣的談話?
想象的伸展還可以在故事的結尾處。狐貍被關在了門外,當它醒來后,又會有一番怎樣的表現(xiàn)呢?是后悔不已地去撬門,還是對剛才互道晚安的游戲有所頓悟?顯然,這種想象是多元的,充滿智慧的。當這樣的想象被表演出來時,孩子們就會真切地感受到“我所棲息的天地仿佛全是我自由伸展出來的”(喬治·桑語)這一美妙境界了。
有表演就需要有再現(xiàn),這種再現(xiàn)力主要是指肢體語言。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通過面部豐富的表情,身體的各種動作來代替語言,以實現(xiàn)表情達意的目的。在圖畫書表演中,孩子們可以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來再現(xiàn)文本的內容與情意。
圖畫書中靜態(tài)的圖片怎樣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呢?以《愛心樹》為例,開頭的文字是“從前有一棵樹,她好愛一個小男孩,每天男孩都會跑來”,這時的畫面上,那棵樹的樹干是略彎的,有兩根樹枝垂下來,微微伸出去。在這個場景的表演中,很顯然,表演這棵樹的孩子要用微微前傾的身體來表現(xiàn)樹對男孩的愛,用伸出的雙手代表樹枝,表示歡迎男孩的到來。男孩不斷向樹索取,大樹不斷向男孩付出。結的蘋果被拿到集市上換錢,樹枝砍下來蓋房子,最后男孩要離開這里,到遠方去,于是“男孩砍了樹干,做了條船,走了”。畫面上,只剩下一截枯樹樁。如何表現(xiàn)這截枯樹樁呢?讓表演者蹲下身子,把頭埋在胸口,這就是一截孤苦伶仃的,衰老的枯樹樁了。
圖畫書中文字部分的表演也是需要運用智慧進行加工的?!断氤蕴O果的鼠小弟》中的文字留有很多的空白,讓讀者去聯(lián)想。鼠小弟站在蘋果樹下,一只小鳥飛來,銜走了一只蘋果,鼠小弟在樹下想:“要是我也有翅膀……”原文中就是這樣的七個字加上省略號,這樣的省略號給了表演者足夠的加工空間,此時的鼠小弟可以像小鳥一樣不斷撲扇翅膀,蹦跳身子,試圖“飛”上去,卻怎么也不能飛起來,最后只能氣喘吁吁地倒在地上,眼睜睜地看著樹上的蘋果,沒有絲毫的辦法。
完成一本圖畫書的表演,對于孩子們來說,是挺浩大的一個合作項目,它涉及劇本的編寫、角色的分配、排練時間的安排等。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的書面表達、交往合作、整體統(tǒng)籌等能力無疑會得到充分鍛煉。一個好的表演腳本,是展開表演的前提,特別是復雜的情節(jié),需要分場景來寫,可以用“場景一”“場景二”“場景三”這樣的形式區(qū)分。場景變換的提示在每個場景開始前進行說明。每個場景的主體內容是不同角色的對話。每個角色說話時,說話前或說話后的動作、神情、語氣都要用括號注明在相應的內容旁。
其中,旁白運用的取舍是個難點。旁白是電影、戲劇中使用的一種獨特的語言描寫。它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劇中人的主觀性自述,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回憶過去或展開情節(jié)。一種是作者對故事的客觀性敘述,概括說明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及原委,或對人物、事件表明態(tài)度,直接進行議論和抒情。旁白還具有轉換場景的功用。什么時候用旁白,什么時候不用,用旁白時,用它的哪一項作用,不用時,為什么不用,這都是需要在圖畫書表演腳本撰寫過程中慎重考慮的。
腳本寫完后,孩子們常常會在角色分配過程中出現(xiàn)重大分歧,一般都想搶著演所謂的主角,而對一些配角置之不理。這時就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顧全大局、舍得放棄的合作精神。在接下來的排練過程中,更是需要互相配合,服從指揮,否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卻沒有什么進展。其實,這個過程,也是所有人遵循“游戲規(guī)則”的過程。
首先是道具、服裝的使用。一般成人演出時,每個場景里都會有一些龐大的道具,場景改變時,需要切掉燈光來移動、更換道具。小學里的圖畫書表演,顯然不需要那么復雜,道具往往是簡單、小型的物品,場景的更換主要通過幻燈片上投影出來的圖片背景實現(xiàn)。
比如場景從樹林里轉到小河邊,又從小河邊轉到山坡上,這時,用幻燈片就很容易實現(xiàn)這樣切換。但需注意的是,切換時要用漸變的形式,讓原圖片慢慢隱去,讓新圖片漸漸顯出,這樣也可以和上一場景人物的退場和下一場景人物的上場相吻合起來。如果不是特意為某次大型活動演出,那么道具和服裝都要從“簡”,從“智”。
比如怎樣以最簡單的方式讓觀眾明了人物身份?可以做一些頭飾,可以在稍大的紙上寫出人物的名字或身份,然后剪成不同的形狀,用雙面膠貼在身上。生日蛋糕中附送的王冠戴在頭上,儼然就是一個威嚴的國王了;一條小方絲巾往頭上一扎,一個小老太的形象就出來了;教室里的掃把是拐杖,家里的桌布是披風……只要動腦筋,都可以為演出所用。其次是音樂的使用。音樂是一次表演不可或缺的元素,選擇或改編一段好的音樂用在圖畫書表演中,會大大增強表演的感染力。其中形式最多的是用作背景音樂,或舒緩,或激烈,或表達憂傷,或表達欣喜。另外是對一些歌曲進行歌詞的改編,通過演唱推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比如,在《好餓的毛毛蟲》這個劇本中,小毛毛蟲碰到很多美味,它很貪吃,怎樣更生動地表現(xiàn)這一場景呢?印度尼西亞歌曲《木瓜恰恰恰》的節(jié)奏活潑生動,把歌詞換一下,效果自然就有了。
實踐證明,圖畫書表演是孩子們語文學習中樂此不疲的一種“游戲方式”,在這種學習游戲中,孩子們的想象、肢體、思維、語言、情感、審美生態(tài)地交融著,成長著。正如伽達默爾所說的,游戲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種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種積極開放的精神,一種自由想象和大膽創(chuàng)造的精神,一種平等的精神,一種過程就是結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種不斷自我生成、自我更新、自我創(chuàng)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