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巴中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巴中 636600)
《論語·顏淵》中記載,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做君主的要有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君臣父子要做到有禮數(shù)、守規(guī)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這是社會和諧有序的前提。教師要有教師的“樣子”,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即:“師師、生生”。
“師師、生生”,要求教師和學生應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即“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教師應該貫徹落實《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中:“堅定政治方向、自覺愛國守法、傳播優(yōu)秀文化、潛心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堅持言行雅正、遵守學術規(guī)范、秉持公平誠信、堅守廉潔自律、積極奉獻社會”等相關要求。培育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人才。大學生應該遵守《大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及所在學校對學生的相關要求。
“仁”在教師的教書育人、學生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叭省笔墙處熜惺股袷ナ姑膬?nèi)驅力,是高尚師德師風的外在表現(xiàn),“仁”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本前提,是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必備品質。
1.“仁”是“愛人”(《論語·顏淵》)
“愛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教師愛學生,則把“教書育人”當做神圣使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這種“愛”督促教師不斷地成長,并為學生的成長盡心盡力,為教育事業(yè)盡職盡責。學生愛老師,則“親其師,信其道”(《禮記·學記》),學生愛學生,則團結友愛。這種“仁”在師生間彌漫擴散,則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是師生成長的“沃土”。
2.“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教師應當是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是一個以“博施濟眾”(《論語·雍也》)為己任的人,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向學生無私地傳授自己的知識,并以此為己任、為樂。教師在教書育人中,應當適時站在學生角度去思考問題,這需要教師帶著相關問題深入學生去調(diào)研。例如,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有沒考慮過學生現(xiàn)在總的作業(yè)量是否超負荷?布置的作業(yè)是否起到應有作用?還是成了學生應付“差事”,或是成了學生焦頭爛額情形下丟之大吉的負擔?避免學生在上不同的課時寫不同課目的作業(yè)。學生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例如,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訓任務,再由一人陳述小組觀點,此人的成績即小組每位成員的成績,小組成員須做到“立人”與“達人”,為陳述觀點的組員獻策獻力。教師與學生做到“立人”與“達人”,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成長氛圍,能對學生的成長起到加成作用。
3.“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如果自身不能做到辛勤工作,又怎能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刻苦學習?教師不能做到認真?zhèn)湔n,準備教案敷衍了事,又怎能要求學生認真做作業(yè)?教師不能與時俱進地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又怎能要求學生博學多聞?教師講課出紕漏后加以粉飾,或找理由搪塞,又怎能要求學生實事求是?
4.學生的“仁”,須“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
學生在明白“仁”的意義后,凡是不合乎“仁”的言行,學生要敢于發(fā)聲,敢于據(jù)理力爭,就算與教師意見不一致,或是受教師阻撓,也不遷就退讓?!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左傳·宣公二年》),教師也有出錯的地方,例如,所講的某個知識點有誤。教師要為學生樹立“當仁不讓于師”的意識,培養(yǎng)敢于扶正祛邪、敢于抵制歪風邪氣,弘揚正能量的高尚道德情操,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的一種表現(xiàn)。
5.“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
“五者”,即“恭”“寬”“信”“敏”“惠”。“恭”為“恭敬、莊重”;“寬”為“寬宏大量”;“信”為“講誠信”;“敏”為“勤勞”;“惠”為“施恩惠”。
6.“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克己復禮為仁”的“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馮友蘭加了一個“非禮勿思”。高校教師與學生須遵守的“禮”,即上文中教師與學生須踐行和遵守的規(guī)范準則?!安W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孟子·離婁章句下》)。用禮來教導、約束人,人們便能知恥辱,能夠尊敬他人,能夠自我檢點,遵守制度、紀律。
“超過相當程度,即是太過……未達到相當程度,即是不及。此種要求的滿足,若到一恰好的程度,既不與別種要求沖突,亦不受不必要的壓抑,無太過亦無不及,則其滿足即是得中,即是中節(jié)”。中庸之道體現(xiàn)在把握好“度”,一是適時做到公正,在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時不偏不倚,不逾矩;二是審時度勢,處理問題不極端,避免事態(tài)的惡性發(fā)展。例如,連著的兩節(jié)課課間,有一名男生向任課教師請假,事由是考駕照,教師須對此事進行分析:一是該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向教師請假,教師若批準,則可能出現(xiàn)學生接二連三請假的情況;二是教師結合下節(jié)課的重要程度,分析請假學生水準是否可以輕松補上課堂內(nèi)容,若是學生考駕照一事相對更為重要,則教師可以批準,但此決定跟第一條分析有沖突。教師的做法可以是:一是讓請假學生自己做抉擇;二是教師做全面分析后,決定是否予以批假,若有必要,批假時可避開班級學生。“反者道之動”(《道德經(jīng)》),“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道德經(jīng)》),“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周易·豐》),事物是發(fā)展變化著的,對立面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教師在表揚或批評學生時,應當把握好“度”,進行客觀評價,考慮“表揚”或“評價”可能帶來的后果,注意“對立面”相互轉化的道理,避免事物的良性發(fā)展轉為惡性發(fā)展。例如,因成績排名第一而表揚一個學生,用到了很多夸贊該生的詞如:“出類拔萃”“你是老師的驕傲”等,該生隨后出現(xiàn)自滿情緒,進而學習又有所退步,或該生因此而產(chǎn)生功利心理,執(zhí)于成績獨占鰲頭,而忽視其他有利于自身成長的因素,如人際交往或興趣愛好等。這看似教育的成績,實則教育的失敗。教師對學生進行批評時或批評后,可適當進行“表揚”與“鼓勵”,對學生表揚時或表揚后,可適當點明其“缺點”,“和則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不能一昧地表揚或批評。
有則教學案例:教師在組織學生模擬企業(yè)員工離職面談,一組學生扮演公司領導,被賦予了“CEO”“營銷總監(jiān)”“財務總監(jiān)”“后勤主管”等職位,在模擬面談前,“公司領導”熟悉了企業(yè)概況、文化、經(jīng)營狀況等信息,且已經(jīng)歷了招聘“員工”(學生扮演)環(huán)節(jié)。現(xiàn)由已招聘的“員工”模擬離職者甲,而“公司領導”的任務是挽留離職者,“公司CEO”乙在模擬中,沒有回答或敷衍“員工”甲的問題:“工作中,CEO不能很好地處理領導與職工間的關系”,造成甲的更加不滿。“公司CEO”乙同學在學習生活中,溝通交流能力有所欠缺,而“員工”甲同學溝通交流能力較強,專業(yè)知識扎實。教師令甲與乙角色互換,再進行一次模擬面談,結果同樣的離職問題,現(xiàn)任“CEO”成功說服離職“員工”留下。此教學案例,甲同學身臨其境,通過與乙的對比,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此時教師對該生進行表揚、鼓勵,表揚則側重于該生的優(yōu)點,避免該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受到打擊。
“公司CEO”乙是校學生會干部,國家級獎學金的獲得者,字跡優(yōu)美,一表人才,頗受學生歡迎,近來其一直有自傲的情緒,表現(xiàn)在上課不認真聽講,教師在“企業(yè)員工離職面談”實訓課上高度表揚了他,“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道德經(jīng)》)。教師觀其隨后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乙出現(xiàn)了上課遲到的現(xiàn)象,第一次遲到,教師只是向乙陳述了校規(guī)校紀,乙依舊不改舊習,且遲到后,在進教室前于走廊內(nèi)大聲喧嘩。此時,到了“歙”其銳氣、“弱”其自滿、“廢”其缺點的時機,下等教育靠制度,中等教育靠理,上等教育靠心,“制度”可以靠“理”來闡釋,制度具有處罰性,是人為定制,可能具有不合理性。理則是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教師應該先指出學生乙的缺點,用“心”教育,體現(xiàn)在所陳述的“理”上加了教師愛學生的情感,教師的教育是出于“仁”,即對學生的“愛”,并且讓學生明白教育是利于其成長的。“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道德經(jīng)》),教師向學生乙例舉古今“高官厚祿”者行事恭敬、謹慎而避“禍”的例子,通過正面、反面舉例,使學生乙明白事理,并誠懇地向教師致歉并道謝,自此,學生乙嚴格遵守考勤制度。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或親近,或疏遠,要把握好“度”,關系過于親密或疏遠,都會妨礙制度的實施,妨礙教育教學方法的實施。過于親密,教師在處理教學問題時不易做到公平公正。過于疏遠,則無法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禮記·學記》),無法發(fā)現(xiàn)并解決學生中較深層次的問題。
“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莊子·天下》),“別宥”即摒棄偏見。“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yōu)榛?,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呂氏春秋·去宥》)?!捌姟眮碜杂谌藢κ挛锏恼J知,人的認知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成長經(jīng)歷、知識閱歷等,“偏見”的產(chǎn)生源于:一是認知是動態(tài)性的,可變的。且受自身與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二是“人”作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對事物的認知相對相同,非絕對相同;三是人們易受“見聞之知”(《正蒙·大心》)的蒙蔽,“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見植林以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荀子·解蔽》),“故從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牽也,遠蔽其大也”(《荀子·解蔽》);四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人們常蒙蔽于事物的“局部”,而無法掌握全面、正確的道理,則須“別宥”。
大學生是容易產(chǎn)生“偏見”的群體,一是學生原有觀念的根深蒂固,這些觀念可能來自于錯誤的認知;二是自身的知識儲備的不斷增加,對新事物的接觸逐漸增多,造成新舊觀念的沖突,或“管中窺豹”,因狹窄、片面的視角和知識而看不清事實;三是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漸漸脫離父母的管控,面臨學習及生活上的一些問題,需要學生自主做判斷,做抉擇。這個時期,很多學生的認知會重建或重組,容易產(chǎn)生“偏見”。例如,有學生不聽課,上課玩手機,見到個別同學不認真聽講,則認為沒學生在聽課;有學生見到個別素質不好的學生隨地吐痰,則認為學校校風差;老師偶爾有個知識點沒有立即闡明,有學生則認為此教師知識面不廣,甚至認為此教師不稱職。教師須及時給予其教育,幫其“去宥”。例如,有些同學課目成績優(yōu)秀,瞧不起常逃課、不認真學習的同學,甚至當著老師和同學們的面,不稱呼同學的姓名,而代之以“垃圾”。教師“去宥”一是闡明事物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jīng)》)。著重強調(diào)年輕人的可塑性。二是適當舉例,如播放“馬云愿意用全部財產(chǎn)換青春”視頻。三是立即向學生們說明被喚作“垃圾”學生的優(yōu)點。“別宥”防以偏概全,避免學生:“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要使教師與學生不被事物的某一個局部所蒙蔽而產(chǎn)生偏見,溝通非常重要,教師和學生的缺點錯誤“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荀子·正論》)。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別宥”時,應當開誠布公地溝通,以公開為有利而以隱蔽為不利。教師在指出學生問題之處時,可以借助“情景”,以“情景”造勢,上文中播放“馬云愿意用全部財產(chǎn)換青春”視頻即是“造勢”,在“別宥”時,可運用“捭闔”術,“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鬼谷子·捭闔第一》)。適時沉默以與學生產(chǎn)生共情,以傾聽學生心聲,適時與其交流,給予其開導。
教師須經(jīng)常反省自己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確;反省自己言行是否符合教師的標準;反省自身知識結構是否合理。教師在慷慨“給予”知識的同時須努力“汲取”知識,如荀子所說:“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教師應該使自己的學識跟得上這個知識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時代,結合前沿的科研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須反省自己是否“日有所長”,反省自己是否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而努力學習成長。
“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禮記·樂記》)。教師和學生要做到“反躬自省”,需要有契機。契機一是教師和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例如教師和學生對于祖國的熱愛、教師對于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學生對于未來美好前程的憧憬等,有“愛”便能積極投身于所做之事,不畏艱難險阻,克服不利因素,奮發(fā)向上,進而有所成長。二是“照鏡子”,通過與身邊人的溝通交流,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見賢思齊,取長補短。
“上善若水”(《道德經(jīng)》),水利萬物,教師和學生要做到“利人”,有上文提到的“仁愛”之心。教師與學生能否“善假于物”“四面逢源”,不能只有“利己”之心,還須有“利人”之心。與身邊有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的人相處和諧融洽,形成合力,是教有所“成”、學有所“成”的重要因素。
像水一樣附著衣物,滲透衣物,才能滌除污漬。向水一樣“順勢而為”(《道德經(jīng)》),教師與學生交流時,教師應當歡迎有想法的學生主動與自己談心,不應該對其產(chǎn)生排斥心理,在交流中出現(xiàn)了問題,當順勢解決問題。教師若要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教育學生棄“惡”從“良”,則須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與學生“親密接觸”,深入學生群體,通過共事或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洞察學生心聲,進而順勢而為,藥到病除。例如,《企業(yè)行政工作實訓》課程,教師為了提升學生面試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前三分鐘抽學生上臺進行模擬面試,教師為面試官,學生為應聘者,當教師問到一男生丙(班干部)“你最崇拜的人是誰?”男生丙在回答“父母”后失聲痛哭。教師在把他挽下臺時,可給其安慰鼓勵。進行順勢教育,一是教育全班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男生丙在臺上哭泣一事,避免男生丙被有的同學嘲笑。二是教育學生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珍惜當下優(yōu)良的教育環(huán)境,以實際行動努力學習,成為祖國棟梁之才,適時進行愛國教育?!皭蹏且环N道德。要想教一個人能愛國,不但需要教他知道他應該愛國,而且需使他有愛國的性格”。為避免“面試哭泣”一事對男生丙造成心理陰影,課后,教師與男生丙進行深談,了解到男生丙是覺得自己不夠“爭氣”,不是父母的驕傲。教師在溝通時給其肯定與鼓勵,并約定時間再次讓其上臺模擬面試,可給其適當面試輔導,在面試結束后點評其答題優(yōu)點。在隨后的課上,教師以“成長”為主題教育全班學生,闡明“年輕是財富”“青年人的可塑性強”等能鼓勵學生的觀點。
“順勢而為”地教育學生,有時教師不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案或指明發(fā)展方向,只需客觀地陳述事實,注重引導,讓學生自主作出判斷。例如,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進行課內(nèi)實訓,每小組選出一名組長,完成實訓任務后,由小組長為組員進行考核評分。教師發(fā)現(xiàn)有三個小組的組員的分數(shù)相同,教師不明確指出這種評分方式是“正確”還是“錯誤”,而是給學生例舉現(xiàn)實中的有關績效考核中出現(xiàn)的類似案例,由學生去思考,發(fā)散其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面對不同問題進行差異化分析的能力。“順勢”教育學生,還體現(xiàn)在“以力借力,以力打力”。上文中模擬離職面談,甲乙同學互換角色,即是教師“順勢”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jīng)·系辭上》),“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易傳·系辭下》),“陰”與“陽”表示相互關聯(lián)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疤珮O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太極圖說》)?!瓣帯迸c“陽”可以互相轉化,二者又相互依存。教師在教學中,可“動”與“靜”相結合,“難”與“易”相結合,“勞”與“逸”結合,嚴肅與活潑結合。例如,在講“企業(yè)安全管理”課程時,為樹立學生“防患于未然”的安全管理意識,教育學生明白“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社會競爭壓力”課題時,強調(diào)某地區(qū)就業(yè)形勢嚴峻,競爭壓力加劇,此內(nèi)容使學生們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帶來“陰”面的效果,“陰”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消極、懈怠的情緒。此時,教師應當進行以“社會生活多姿多彩”“年輕人潛力無限”為主題的教育,為學生帶來“陽”面的效果,“陽”可以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樂觀的情緒,以“陰”促“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