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穎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萌”系語指以“萌”字作為詞素構成的詞匯,如“賣萌”“萌新”等,和具有“萌”傾向的詞匯和語句,如“童鞋(同學)”“闊不闊以(可不可以)”等。根據(jù)“萌”系語的使用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情感表達類、固定形式類、諧音立異類三種類型:
這一類型的“萌”系語用于表達對人或事物的欣賞或興奮等感情。主要以形容詞和動詞為主,形容詞有如軟萌、丑萌、呆萌等,動詞有如萌化、萌翻、賣萌等。
這一類型的“萌”系語主要是套用固定格式來加強情感的抒發(fā)。最為典型的就是自從“噠”字被頻繁地用作網(wǎng)絡詞語后綴后,“是噠”“好噠”“么么噠”這樣帶有賣萌語氣的詞語層出不窮,“萌萌噠”還被廣泛運用在口語當中。
這一類型的“萌”系語主要是利用諧音的方式,故意對詞語的發(fā)音方式進行改變來造成原詞語書寫形式的改變,從而完成新詞的轉化。這些諧音詞不能從詞語本身看出它的含義,但卻能以與眾不同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例如:“童鞋(同學)”、“闊不闊以(可不可以)”“干蝦米(干什么)”等。
“萌”字的廣泛傳播使它成為了一個具有強大構詞能力的詞素,構成了眾多以“萌”為核心詞義的詞匯。根據(jù)“萌”的詞性和運用情況的分析,將“萌”的構詞方法進行分類,并借此歸納出詞義的衍生特點。
1.“X+萌”類
這類詞匯由其他語用成分加上“萌”字構成偏正結構和動賓結構。偏正結構中,如:“呆萌”“蠢萌”“傻萌”“丑萌”“超萌”等都屬于偏正結構,它們主要形容“萌”的程度或者描述“萌”的具體特點。動賓結構中,如:“賣萌”“裝萌”“扮萌”等。
2.“萌+×”類
這類詞匯由“萌”加上其他語用成分構成偏正結構和動賓、動補結構。偏正結構中,這類詞匯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可愛。如:萌神、萌寵、萌妹子等。動賓、動補結構中,這類詞匯多用于形容“萌”的程度。如:萌翻、萌化等。
3.“萌萌噠”及其類似的語用變體
一類是由重疊式的“×”和語氣助詞“噠”構成的詞匯,如:“萌萌噠”“棒棒噠”等,主要用于表達對人或事物的喜愛之情。這一類詞語帶有比較輕松詼諧的語氣,使嚴肅的語言環(huán)境變得緩和。
另一類是不帶“萌”字但也具有萌傾向的“萌”系詞匯。這些詞匯有些是借用外來詞,如:“蘿莉”“正太”“御姐”等,大多通過動漫流傳;有些詞匯則是利用諧音,如:“菇?jīng)觯ü媚铮薄巴ㄍ瑢W)”“稀飯(喜歡)”“孩紙(孩子)”“粑粑(爸爸)”“麻麻(媽媽)”等,這種對語言形式往往能比原詞更具賣萌的效果,因此也易于被接受和使用;還有部分通過重疊中國本土詞匯中雙音節(jié)詞或多音節(jié)詞的最后一個詞,構成重疊式的詞語,在口語中也可表達萌的語氣,如:“吃飯飯(吃飯)”“碎覺覺(睡覺)”等。
“萌”系語有靈活性的特征?!懊取毕嫡Z是在概念隱喻及整合機制下生成的。追溯“萌”字的詞源,其衍生模式和其他新詞一樣,主要是由原始意義或任意一項基本義引申而來的。但相比那些詞匯,“萌”系語不僅僅限制于帶“萌”字的詞語,還包括許多字面上看似無聯(lián)系的衍生詞,語言延展性更加廣闊。
“萌”系語有全民化的特征。“萌”系語容易記憶與效仿,它的傳播規(guī)模和速度都是其他新詞難以比擬的;“萌”系語通過簡稱、詞語轉類、同音替換、利用多義、仿造詞語、提取特征構造新詞等各種方式被創(chuàng)造出來,以便在短時間有限的空間內表達人們的情緒,達到“賣萌”的效果?!懊取毕嫡Z的使用主體也從青少年迅速向高齡和低齡擴散,呈現(xiàn)出全民化的特征。
“萌”系語有娛樂性的特征。在當今這個物質發(fā)達的時代,“萌”系語能夠滿足人們追求語言形式的特異性、新奇感的游戲心態(tài),滿足人們要將精神壓力進行釋放的需求。日本動漫里的“萌文化”的不斷壯大,社會上出現(xiàn)了“萌產(chǎn)業(yè)”“萌市場”“萌經(jīng)濟”等,這些都有利于營造社會氛圍的輕松與和諧。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媒介,“萌”系語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必然與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息息相關。
從中日民族文化中的審美意識來看,日本人對“小”和“萌”是有偏愛的。日本人的“便當文化”就是將各種豐富的膳食都放在一個狹小的空間當中?!皠勇幕崩飶V受歡迎的動漫形象類似于名偵探柯南,大都以小巧為主。日本人設計的電子產(chǎn)品甚至是汽車多給人一種“小巧輕便”之感。日本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在他的著作《日本語》中總結到:“小さいもの美しい(小即是美)”。而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意識中是“以大為美”?!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的詩中常常描繪這樣的盛大之景;中國古建筑以宮殿、園林的形式將恢弘風格展現(xiàn)出來;中國人喜歡游覽大山、大江、大河,著名的錢塘江大潮每年都會吸引大批國人前去觀賞。不過,中國人雖然以“大”為美,但對“小”的態(tài)度上也變得寬容?,F(xiàn)代人越來越追求人與物的精致,傳統(tǒng)審美中大家閨秀是女性的典范,但現(xiàn)代嬌小可愛的女性在社會上也同樣能被欣賞。因此,社會對萌的審美標準的評判變得更加寬松自由、更注重個人特性的展現(xiàn),使用的場合也更廣泛?!懊取毕嫡Z讓人不容易產(chǎn)生審美疲勞,滿足了現(xiàn)代人的審美心理,從而擁有勃發(fā)的生命力。
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按物的符號意義的需求將我們當今所處的消費型社會分為高雅文化和快餐文化。興起于網(wǎng)絡動漫的“萌文化”即屬于快餐文化的一種。高雅精深的文化需要人們掌握一定的知識進行揣摩領會,甚至還要經(jīng)過多年的練習才可能深刻地理解并將其運用在生活中。而作為“萌文化”一部分的“萌”系語容易掌握與再創(chuàng)造,能夠迅速地表現(xiàn)出說話者的情感,因此它易于被大眾接受。
當“萌”系語的使用開始成為一種社會潮流時,社會主流媒體會呈現(xiàn)出跟隨使用的傾向,而這樣的傾向最終會使人們的認知行為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比如,人們廣泛認為語氣詞的使用會讓人覺得比較可愛,因此在說話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增添語氣詞;比如,自2012年“習大大”被評為當年的網(wǎng)絡熱詞,因該詞能很好地呈現(xiàn)出習總書記的親民形象這一緣故受到了社會一致的認可。時至今日,“習大大”一詞仍然是官方之外大眾最喜歡稱呼習總書記的方式。此外,近幾年意外爆紅網(wǎng)絡的我國著名游泳運動員“洪荒少女”傅園慧,她的“萌”系語錄的句子總能瞬間成為社交媒體關注的新熱點,其應對采訪時反傳統(tǒng)的充滿個性與幽默的表達方式讓大家眼前一亮,刷新了公眾對當今國家運動員精神面貌的認識。這些正是“萌”系語流行的背后人們趨同心理的重要體現(xiàn)。
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jīng)濟的破滅引發(fā)了種種社會問題,使越來越多的人出現(xiàn)了精神恐慌,開始迷失自我。在這樣的時代,許多文藝界的人們紛紛站出來用各自的方式來呼吁人性的反思。比如,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就是通過清新可愛又不乏深意的故事設定切實的來勸慰了社會上迷茫的人。同時,“萌文化”也開始興起并隨著網(wǎng)絡傳播到了逐漸開放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受到各種“萌”的影響加入了這個“萌文化圈”里,這是他們內心渴望擺脫社會的、觀念的、行為的束縛,企圖回歸自己本真的體現(xiàn)?!懊取笔鼙娙后w的擴大,也進一步促進了“萌文化”“萌產(chǎn)業(yè)”的向外傳播,整個中國社會漸漸地也就開始充斥著回歸本真與改革開放的需求。
縱觀當今社會,人們對于精神文化不再停留于擺脫傳統(tǒng)束縛的階段,而是強調尋得精神的自由。“萌”系語不僅僅意味著對于傳統(tǒng)文化審美理念的顛覆,更是象征著個性的彰顯。因此,越來越多渴望突顯自我個性的人們加入了“萌文化”的大軍中。傳統(tǒng)的詞匯已經(jīng)無法束縛住新起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詞匯,“萌”系語的流行其中隱含的便是人們的一種反叛心理。
“萌”系語彌補了舊有詞匯表達方式的不足,對語言發(fā)展乃至社會文化方面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首先,“萌”系語幫助人們快速表達過去用詞語難以表達清楚的情緒,它的可塑性進一步帶動了詞匯的更新與發(fā)展;其次,“萌”系語對現(xiàn)代人們來說是個新的壓力發(fā)泄出口,有利于調節(jié)自我的心境狀態(tài),幫助構建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此外,“萌”系語促進“萌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許多商家利用“萌”系語的影響力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倘若“萌”系語被過度使用也有可能會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如“萌”系語是口語,但常常會被學生運用到學習中的書面表達上,加大錯字、別字的使用概率,甚至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隨意造詞使用,從而不利于漢語的繼承和傳播;不分場合地濫用“萌”系語有時會造成他人的困擾,整個社會語言若一直呈現(xiàn)出幼稚的趨向,對于保持社會文化的理性氛圍也是不利的。因此,需要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都保持理性判斷的思維,規(guī)范自身的語言使用習慣,共同營造生動又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
語言最能夠直接體現(xiàn)當下社會文化的動態(tài)變化,把握社會文化心理就是把握社會文化潮流變動的主要方向?!懊取毕嫡Z的流行反映了當下社會種種復雜的文化心理,既要看到它的優(yōu)點,也要認清它的弊處,這對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相關語言現(xiàn)象及把握社會文化主流方向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