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慧婷,張曉苗,董 越,羅婭紅,于 韜,劉 凡
(中國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沈陽 110042)
圖1 女性骨盆ADC圖 A.37歲未絕經女性; B.46歲未絕經女性; C.54歲絕經女性; D.63歲絕經女性 (圓圈為左右兩側骨盆測量ADC值的ROI)
DWI是目前唯一可無創(chuàng)反映活體組織水分子擴散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骨髓中含有豐富的水、脂肪和蛋白成分,為DWI提供了良好基礎。既往主要采用ADC值定量分析骨髓中水分子的彌散程度,并以此區(qū)分良惡性椎體骨折[1]。ADC值還常被應用于輔助診斷骨質疏松[2-3]。女性隨月經和年齡變化,機體各器官、系統(tǒng)均會發(fā)生相應的生理改變。但是,目前對女性骨髓ADC值隨月經及年齡變化的研究較少,相關研究[4-5]多集中于腰椎,對骨盆的研究少見。在中軸骨中,女性骨盆骨髓的生理性轉化尤為顯著,了解女性骨盆骨髓的ADC值特征,可為診斷早期骨盆病變提供幫助。本研究探討年齡和月經狀態(tài)對成年女性骨盆骨髓ADC值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骨盆DWI檢查的124例成年女性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年齡31~71歲,平均(51.4±9.2)歲;其中51例未絕經(未絕經組),平均年齡(42.9±5.5)歲,32例>40歲,19例≤40歲;73例已絕經(絕經組),平均年齡(57.4±6.1)歲,27例>60歲,46例≤60歲。納入標準:①無骨髓及血液疾病史,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正常;②無服用激素類藥物史;③無惡性腫瘤史;④MRI示骨盆無形態(tài)及信號異常。本研究通過中國醫(yī)科大學腫瘤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20170224),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Siemens Magnetom Trio 3.0T MR掃描儀,8通道體部相控陣線圈及呼吸門控。檢查前囑患者飲水以適度充盈膀胱,待其靜息15~30 min后行常規(guī)MR平掃及DWI掃描,掃描范圍自髂骨翼上緣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水平。MR平掃序列及參數(shù):軸位T1W,TR 550 ms,TE 13 ms,層厚4 mm,間距1 mm,視野400 mm×400 mm,激勵次數(shù)2;脂肪抑制序列軸位和矢狀位FSE T2W,TR 550 ms,TE 3 ms,層厚4 mm,間距1 mm,視野400 mm×400 mm,激勵次數(shù)2。DWI掃描序列及參數(shù):軸位單次激發(fā)SE-EPI序列,TR 3 500 ms,TE 93 ms,層厚4 mm,間距 1 mm,視野400 mm×400 mm,矩陣320×256,選取3個方向的擴散敏感梯度,b值取0 和1 000 s/mm2。
1.3 圖像分析 將所獲圖像資料導入GE Omni Kinetics軟件,獲得參考b值為0 的ADC圖像,測量骨盆平均ADC值。分別調至經股骨頭上方的髂骨層面、股骨頭中心的恥骨層面及股骨頭下方的坐骨層面,在信號均勻處勾畫6個圓形ROI,左右各3個,面積(100±5)mm2,避開周圍骨皮質及血管,取左右兩側ADC值的均值作為骨盆骨髓ADC值(圖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秩和檢驗比較不同月經狀態(tài)及不同年齡女性之間骨盆骨髓ADC值的差異;采用Spearman相關性檢驗評價ADC值與年齡間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未絕經組骨盆骨髓ADC值為(0.29±0.10)×10-3mm2/s,絕經組為(0.17±0.06)×10-3mm2/s,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6.19,P<0.001)。未絕經組≤40歲者骨盆骨髓ADC值為(0.33±0.08)×10-3mm2/s,>40歲者為(0.27±0.11)×10-3mm2/s,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16,P=0.031);絕經組≤60歲者骨盆骨髓ADC值為(0.18±0.07)×10-3mm2/s,>60歲者為(0.16±0.05)×10-3mm2/s,兩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58,P=0.560)。
女性骨盆骨髓ADC值整體上與年齡呈負相關 (rs=-0.581,P<0.001)。未絕經女性骨盆骨髓ADC值與年齡呈負相關(rs=-0.301,P=0.032),而絕經后女性二者無顯著相關(P>0.05)。
3.1 正常骨髓的ADC值特點 骨髓主要由骨小梁、造血細胞、脂肪細胞和間質成分構成。其中,脂肪細胞、造血細胞均由多能間充質干細胞分化而來,由于兩種細胞的同源性以及受周圍骨小梁的限制,造血組織的增多或減少伴隨著脂肪組織的相應變化[6]。健康女性骨髓在約25歲時達到成人型,此時中軸骨及四肢長骨近端以富含造血細胞的紅骨髓為主,在其余部位則主要為黃骨髓。隨著年齡的增長,松質骨(骨盆骨為松質骨)發(fā)生生理性紅黃骨髓轉化,富含脂肪的黃骨髓成分逐漸增加,造血紅骨髓則相應減少。有研究[7]證實,紅骨髓的ADC值高于黃骨髓,其原因是造血組織中豐富的紅骨髓含有更多的細胞內液及細胞間隙間的自由水,使分子彌散空間增大,ADC值升高;由于脂肪組織與造血組織的交互作用,使富含脂肪組織的黃骨髓的ADC值降低。
3.2 月經狀態(tài)對骨盆骨髓ADC值的影響 本研究中絕經后女性骨盆ADC值較未絕經女性明顯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絕經引起的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雌激素對破骨細胞的抑制作用和成骨細胞的促進作用均相應降低,導致骨量減少、骨小梁稀疏變細[8],擴大的骨小梁間隙被脂肪細胞充填,導致細胞外間隙逐漸減小,使水分子的擴散運動受限,ADC值降低[9]。但是,既往對于骨量與ADC值相關性的研究尚無一致性結論[10],骨量減少是否直接影響ADC值目前仍不明確。
有學者[6]認為,絕經后女性骨髓脂肪含量增加是由于月經停止后機體對造血骨髓的需求減少,富含脂肪的黃骨髓占據了以往被紅骨髓填充的骨小梁間隙和骨質丟失留下的空間,脂肪組織阻礙細胞外水分子的擴散運動,導致ADC值降低。然而月經的失血量一般較少,其對骨髓ADC值的影響亦應有限。
3.3 年齡對骨盆骨髓ADC值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增長,女性骨盆骨髓ADC值降低,兩者之間呈負相關,這與既往類似研究[9,11-13]結果一致。年齡增長后,健康女性骨盆內富含脂肪的黃骨髓成分逐漸增加,含水分較多的造血紅骨髓相應減少,黃骨髓內脂肪的低彌散性導致ADC值逐漸降低[8]。ADC值的變化不僅與骨髓細胞成分有關,還受到灌注因素的影響[3]。研究[14]報道,骨髓脂肪含量增加與血流減少有關,但對于二者發(fā)生的因果關系及時間順序至今尚無定論。隨著年齡增長,血管數(shù)量減少,小血管硬化,導致骨髓內血流減少[15],脂肪細胞增多,骨小梁之間的微血管受到壓迫,引起骨營養(yǎng)不良,進而骨量減少[2],脂肪細胞進一步填充小梁間隙,導致彌散受限,ADC值降低。骨盆骨髓ADC值隨年齡發(fā)生的上述改變在未絕經女性中比較明顯。
本研究中絕經女性的骨盆ADC值與年齡并無顯著相關,且>60歲與≤60歲的絕經女性骨盆ADC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絕經后女性骨盆黃骨髓含量較多,ADC值較低,且激素水平相對穩(wěn)定,缺乏月經對造血紅骨髓的刺激增生作用,紅黃骨髓的轉化緩慢,骨髓各成分中自由水含量相對穩(wěn)定,因此其ADC值隨年齡發(fā)生的變化并不顯著。此外,本研究中絕經后女性年齡范圍較窄,70歲以上女性數(shù)量較少,也可能產生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成年女性骨盆骨髓ADC值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這種趨勢在未絕經女性中尤為顯著。ADC值可反映成年女性骨盆骨髓隨年齡而發(fā)生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對骨盆疾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治療監(jiān)測具有重要價值。但本研究樣本量相對不足,且各年齡組人數(shù)分布相對不均,亦未考慮雌激素和骨密度對ADC值的影響,未來需要進行更大樣本的多中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