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舜堯
“平生做人,表里如一,隨時不忘這一點”,這是四川博物院近日新征集的一封陳子莊寫給任啟華的書信中的一句話,隨著這封書信一同征集的還有陳子莊百余幅精品畫作。這批書畫作品均來自一位八旬老人的私人收藏,他就是任啟華。
任啟華1959年從浙江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分配到成都工作,認識了當時已是知名人士的陳子莊,之后兩人相交至深,直至陳子莊1976年去世。據(jù)任啟華回憶,“1959年我從浙江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分到四川省文化部門工作,負責組織畫家搞國畫創(chuàng)作。那時,四川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畫展,國畫《雨后芭蕉》給我印象很深,署名是陳子莊。畫展后開座談會,大家都坐下后,進來一人很高很魁梧,穿著很普通的藍色對襟大褂,布鞋還是破的,在我旁邊坐下,我一看簽名是陳子莊。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焙髞恚螁⑷A組織畫家搞創(chuàng)作,漸漸和陳子莊熟識了。
“那時,陳子莊家只有兩間平房,孩子多,家里繪畫的地方小,我辦公室很大,三面都是窗,當中有一張大畫案,他特別喜歡到我辦公室畫畫?!背酥?,任啟華的寓所也是陳子莊繪畫的重要場所:“子莊先生幾乎每周末都會來我的住處,我們或談論一些繪畫的理論,或者先生提筆作畫”。從這批書畫中時常能看見“乙卯初春于錦里西隅楠木林任啟華同志寓所頗有畫興立成數(shù)紙未就,今補綴點染亦可留覽,有未是處,明眼人可辨之也,石壺六十后大病?!薄叭勺影嗽妈掠趩⑷A同志寓廬,畫以夾江紙成小品八幀,有是處有未是處,石壺大病后補題”等題款。
圖1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2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陳子莊的最后幾年,生活窘困,任啟華經(jīng)常寄來糧票和錢。從此次捐贈的書信中能略知些許:“信及藥物均收到,甚謝。”“你四月二日的信及所寄之棗仁、山楂、生地等藥均收到。”“來信及方劑均收到,方劑服后痛已減輕些了。”“來信收到,感謝寄我針灸穴位,今日開始行之用推按穴位,今晨有轉(zhuǎn)微受涼,業(yè)已收到大效?!蹦菚r,四川物資匱乏,任啟華從宿州老家尋得棗仁等藥材,并尋訪名醫(yī)要得藥方寄給子莊。1976年,陳子莊病重時給任啟華寄去12幅畫,其中4幅是他在病中仿照中國山水畫一代宗師黃賓虹畫的。1976年,陳子莊病逝。
圖3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4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5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6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7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8 陳子莊 山水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9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10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11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12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陳子莊贈送給任啟華的畫作多達百余幅。眾多書畫鑒定專家現(xiàn)場鑒定后,參考其數(shù)量以及目前市場價格,認為這批畫作市場價格高達數(shù)千萬元人民幣。如今年逾八十的任啟華生活儉樸,舍不得賣掉一幅畫,他說“他送給我的畫,都是談藝術(shù)談得興起時畫的。這些畫能體現(xiàn)他的繪畫理念,是成系統(tǒng)的,絕不能散失”。為了不讓這代表了陳子莊完整的書畫理念更是代表了這段感人至深的友誼的畫作散落于市場,近日任啟華將這批他視為生命的書畫作品全部捐贈給四川博物院永久保存。
下面筆者根據(jù)任啟華的回憶,簡單介紹這批書畫中的幾幅,同時對這份友誼也能了解一二。
此套紙本設(shè)色冊頁為陳子莊1975年大病后所作。冊頁中題字為“壬子”但并非壬子年作,而是記錄陳子莊壬子年60歲以后大病不斷。冊頁中前六幅是在任啟華住處上午所畫,下午補綴點染,后又一氣呵成補畫了兩幅。
圖1描繪了大雨將至時嘉陵江畔的風景,通過這幅畫,陳子莊回憶了十數(shù)年前于廣元寫生的景色。右側(cè)題“南原”(“南原”為子莊60年代所用名號,此番為回憶當時所作,因此仍用“南原”),鈐朱文印“阿九”。
圖2憶寫了嘉陵江上游清風峽一帶的風光。左側(cè)題“石壺六十以后寫”,鈐白文印“南源”。
圖3描繪了青城山的茂密的樹林的景象。右上角題“吾蜀青城幽趣難得此幅有啟華同志雅正,石壺大病之后畫興仍不稍減”,鈐白文印“石壺之印”。
圖4描繪了青城后山茂密樹林中農(nóng)家的生活景象。左上角題“石壺”,鈐白文“石壺之印”。
圖5描繪了峽江風光。濃縮了四川地區(qū)沱江、岷江、嘉陵江等兩岸的特色風景。左上角題“石壺”,鈐白文“南源”。
圖6使用改進后的夾江紙,描繪了夕陽余暉下,夾江地區(qū)山崖間一造紙用的水碾房。右上角題“壬子石壺”,鈐白文印“石壺之印”。
圖7畫面中在濃蔭的樹下,幾間農(nóng)舍坐落其中,處于一舒適環(huán)境。右上題“石壺寫”,鈐白文印“石壺之印”。
圖8描繪了夾江造紙的環(huán)境,房屋墻壁上似乎還貼有晾曬的紙張。此幅作品為該套冊頁的最后一張。上題“乙卯初春于錦里西隅楠木林任啟華同志寓所頗有畫興立成數(shù)紙未就,今補綴點染亦可留覽,有未是處,明眼人可辨之也,石壺六十后大病”,鈐白文印“石壺之印”。
圖13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14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15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圖16 陳子莊 蜀山冊八幅之一 1975年
此套冊頁是甲寅初夏五月所畫,均沒有完成。當時陳子莊在外出時突發(fā)心臟病被緊急送回成都,將畫放到與之同行的任啟華蚊帳頂上。數(shù)月后于成都楠木林啟華宿舍補畫完成。使用的紙張為與任啟華一同前往夾江新造的一批紙樣。
圖9描繪了夏日午后的景象,山石溪水旁一村落靜靜掩映于樹林間,天上大雁成群飛過,整個畫面清晰雅致,靜謐的村莊與高飛的烏鴉,一靜一動恰到好處生動和諧。右上角題“甲寅夏 石壺”,鈐白文印“石壺之印”。
圖10描繪了夏日正午的山村景象,陽光從樹林間灑下,在地上落下斑駁的影子,讓人感受到炎炎夏日的時光,一位農(nóng)戶從溪邊挑水回家。此畫用墨不多,用筆勾勒出樹木房屋,加以淡墨點染,左側(cè)題“石壺”,鈐朱文印“子莊”。
圖11上題“蜀山玲瓏巧峭為難狀之境,不明此意無從下手也,甲寅之夏于成都。石壺 ”,鈐白文印“石壺”。初來夾江,當?shù)嘏尚た崎L陪同子莊一行到幾個造紙作坊去參觀路過馬村。此幅畫描繪了馬村兩山之間一道山泉在跌落處為造紙所建的水碾房,正在開工搗漿的情景。據(jù)任啟華介紹,當時子莊在做此套冊頁時,強調(diào)“玲瓏巧峭”是指人文與自然相結(jié)合的一種天人合一的精神。
圖12表現(xiàn)了這片山的富饒,當?shù)厥a(chǎn)造紙所用原料竹子。層層梯田、竹林、人們的居所緊密結(jié)合,山中鳥兒成群,表現(xiàn)了自然和人文的結(jié)合,畫面層次感非常強。冊頁雖然沒有強調(diào)子莊到此來造紙的情況,但每幅畫面都能看到子莊造紙的影子。右上角題“石壺”,鈐朱文印“石壺”。
圖13夾江地處邛崍山脈的末端,畫面以淡墨寫成,層層疊疊的山巒向后綿延開去,用筆不多,而山勢的綿延不斷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近處的河流中一人撐著扁舟,緩緩劃行,岸邊淡墨繪制山石,用略重的筆墨點染山邊,以提醒畫面,樹林間還繪有梯田房屋。體現(xiàn)了夾江農(nóng)村的生活環(huán)境,上題“山之全局以氣脈聯(lián)絡為主 失此便無生意也甲寅夏日 寫蜀山之趣 啟華同志雅正 石壺并記”,鈐朱文印“子莊”。此題款不僅點出了自然山川應以氣脈聯(lián)絡為主,更說出了繪畫筆墨也必須表現(xiàn)氣脈聯(lián)絡為主的意思。
圖17 陳子莊 荷塘白鴨
圖18 陳子莊 白牡丹
圖14 也表現(xiàn)了山川氣脈聯(lián)絡的關(guān)系,遠山頭與房屋組合一起順勢而下通過幾個迂回婉轉(zhuǎn)而下形成了一個氣脈聯(lián)絡的關(guān)系。整幅畫面用淡石綠點染而成,以赭色繪制房屋兩間,自然走勢在山巒間。表現(xiàn)了夾江造紙的農(nóng)戶,一方面需要原料的供應,一方面需要水源的充足,另一方面需要光照,此幅畫表現(xiàn)了夾江造紙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有機結(jié)合。畫面給人一種清新爽朗的感覺。右側(cè)題“石壺”,鈐朱文印“阿九”。整個畫面蒼翠和諧,層次分明。
圖15表現(xiàn)了夾江造紙自然環(huán)境中山石的龍脈起伏蜿蜒不斷的地理景象,此處為夾江縣迎江二隊造紙的造紙環(huán)境,用濃墨繪山石,山石上有農(nóng)舍數(shù)間,山間青衣江有群鴨小橋,一人攜帶小女孩進山的情景(據(jù)任啟華回憶,這正是他帶小女兒進山與陳子莊一起造紙的情景),遠處山峰若隱若現(xiàn)。左上角題“石壺”,鈐朱文“子莊”。
任啟華和陳子莊從成都出發(fā)向南,第一站到彭山縣,由于任啟華曾經(jīng)在彭山蹲點指導繪畫,因此彭山文化館接待了陳子莊一行,沿途寫生,參觀文物。陳子莊為彭山文化館同志畫了數(shù)幅作品留作紀念。圖16畫面中幾間農(nóng)舍錯落有致的坐落于樹叢中,整個畫面層次分明,給人以幽深之感。上題“來自武陽江(此江來自成都至彭山之間,最后匯入岷江)北岸,石壺大病后補題”,鈐白文印“石壺之印”。
紙本,設(shè)色。繪一白鴨立于荷塘邊,似在吞食食物。畫面左側(cè)題識:“啟華同志 石壺”,鈐朱文長方印“石壺”,畫面右下角鈐朱文收藏印“丘峙所藏”(圖17)。此畫畫面內(nèi)容取材簡練,但處理的不一般,使空間產(chǎn)生縱深感,作畫時因用紙順手,即便淡墨也表現(xiàn)出墨彩的渾厚感。
紙本,設(shè)色。以淡墨勾畫一枝白牡丹點紅蕊,兩枝墨葉烘托,花瓣畫法獨特,用不同形狀勾畫,打破了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律,但仍然感到是一朵怒放的牡丹。左側(cè)題識“啟華同志法正庚子新秋于錦城蘭園”,鈐白文印“南源”(圖18)。
紙本,設(shè)色。寫意人物,畫豫劇狀元打更,1973年初春畫。用筆簡練,把戲劇人物生活化,人物面部用色飽滿,眉眼簡練生動,手的繪制活靈活現(xiàn),似正在敲鑼。畫面右側(cè)題識“癸卯初春為啟華弟寫豫劇狀元打更,南原醉后之作”,鈐朱文印“子莊”、白文印“陳”(圖19)。
以上繪畫僅為任啟華捐贈陳子莊書畫中的幾幅,卻已讓讀者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所感動。在這批捐贈的書畫中,還有幾封陳陳子莊晚年時期寫給任啟華的書信,其中有6封為陳子莊親筆書寫,還有5封由于身體原因,由陳子莊學生代筆。從這幾封書信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身在宿州的任啟華對子莊病情的牽掛,更能了解到陳子莊晚年的境況以及雖在病中但仍對任啟華如父兄般的指導和關(guān)心,讓人為之動容。
“你縣出口公司辦書畫社接工藝和仿古畫出口,到(倒)是一件好事。因為國家好處大,用點紙色就可賣出多的外匯,我是支持。但在初辦不可冒險,宜由小到大,穩(wěn)當行之。起初不宜集中畫家作畫,最好采用約件,無論本地外地均宜,這樣減輕開支,少管理費和工資等,都宜賣后給報酬,多少報酬才好訂。至于我的待遇更不必考慮,我力量薄弱,帶病之身,只畫一點。”“關(guān)于你省調(diào)干停辦,你可不要強為,由省轉(zhuǎn)到縣容易,轉(zhuǎn)到省級就太難??蓵簳r不轉(zhuǎn),等一會再說,宜緩不宜急。不行可仍轉(zhuǎn)蓉地為佳,我看法如此,可熟思之?!薄澳憧h辦書畫社之類,出口是件好事,我當支持,初辦宜少花錢,這里面變化大。四川工藝滯銷,浙江黃楊刻也這樣。我可作些出口畫支援,這無問題,報酬不要考慮,最好用約稿辦法,畫件出售后給報酬,這樣不增加書畫社負擔?!笨梢婋m然子莊在病中,仍然時刻關(guān)心著任啟華,在工作中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雖然兩人分隔千里,但仍然通過書信交流彼此繪畫的心得,惺惺相惜:“在繪畫上,其實自己的作品就是很好的理論說明了。有的東西用文字是寫不出來的。有些表象是那樣,我畫出來是另一個樣子,這是我認為應該他是這樣,才能更好顯現(xiàn)他的精神,別人以為是不真實。雖奇而不失真,華不墜實的大道理都會懂得,描繪物象精神而在內(nèi)含(涵)不在表象上,但不完全離開他,只是濃縮對象,將他生化到更高的藝術(shù)領(lǐng)域。這些話說不清楚,或者更豐富了對象,使對象更美而不是更丑。我畫山水雖屬表(現(xiàn))山區(qū)小景,也是寫得很裕新穎些,到處是綠陰翳翳,生畜遍野,小孩都喜氣洋洋才好。我不喜歡畫得枯率,窮頭窮腦的使人見之難堪”,“解放后,逐步明了什么是生活,作畫是生活中發(fā)現(xiàn)生化而來,不是像古人有些杜撰或者拼湊了事,紙上擺了一些現(xiàn)象,無意境,不能使人有感受”。書信的字里行間中,無一不讓人感受到兩人身處異地,卻互相牽掛、互相鼓勵的情誼。
任啟華已經(jīng)將陳子莊贈送給他的這些書畫作品悉數(shù)捐贈給了四川博物院,而川博永久保存的不僅僅是這一幅幅技藝精湛的繪畫作品,更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友誼!
(本文繪畫作品的描述由任啟華先生回憶口述,筆者、胡蔚女士以及呂靜女士整理完成,在此一并感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