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周軍
(綿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典籍《禮記·中庸》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惫畔ED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告誡我們要不斷審視自己的人生。然而遺憾的是,面臨時代巨變對人類明辨能力提出的挑戰(zhàn),我們的教育和社會都尚未做好充分的準備。
高職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圍繞知識的搬運而展開,教師的教學也更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學生的思維方式往往按照定式思維的狀態(tài),很難形成明辨與創(chuàng)新的氛圍,因而學生的閱讀能力比較欠缺。對于高職大學生而言,采用明辨性思維是英語教學中最能夠使學生受益的一種思維方式。但是,必須明確的是明辨性思維的形成是潛移默化的過程,在幾年的學習中成效不會特別明顯,一旦掌握了明辨性思維,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就能夠多角度、更深入地探求問題和事務的本質,更準確、迅速地解決問題,從而發(fā)揮出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
明辨能力由兩個維度組成:在情感態(tài)度層面,包括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一系列思維品質或心理傾向;在認知層面,包括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的一系列技能。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明辨性思維,高職英語閱讀改變了以往從分析單詞到難句講解,再到作業(yè)練習的傳統方法,采用了以下五個步驟,層層遞進來加強明辨性思維的培養(yǎng)。
第一步:闡釋文章標題(paraphrase the text sentence),即對文章標題進行自我理解后的詳細說明。該階段主要考察學生對文章概括、闡述和解釋的能力,建議放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上課前先通過信息化手段向學生發(fā)布課前學習任務,通過問卷的形式查看學生的預習進度,并通過問卷結果的收回來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這種方式能有效地監(jiān)督學生的預習情況。對于高職學生,闡釋的難度可以適當降低,以增加高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信心。以某篇課文為例,該文章的標題是“多爾蒂先生創(chuàng)建自己的理想生活”(Mr.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學生在看到這個題目時,自然會關注到一系列的細節(jié),例如:“誰是多爾蒂先生?”“他的理想生活是什么?”“他的理想生活實現了嗎?”通過閱讀課文,找尋上述問題的答案,從而更詳細地用自己的理解闡釋出文章標題。這個過程充分地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勤學好問的能力。
第二步:解說段落主題 (explicating the thesis of a paragraph)。教師首先要對文章標題的闡釋中(第一步)學生的表現進行分析總結,讓學生對這種方式的閱讀有了清晰的理解后,才開始加大閱讀任務的分配,解說段落主題(第二步)實際上是對第一步的進一步鞏固學習,但是過程更復雜,難度也更大。本過程需要完成四個教學任務。以閱讀文章——美國《獨立宣言》選段為例,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查閱文章相關知識,幫助學生了解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誕生背景,清楚該文件是大陸會議通過的政治宣言的一部分,該宣言宣布了美國13個英屬殖民地脫離英國統治得以獨立,之后再發(fā)布四個難度逐層遞進的任務。
任務一:概括段落主旨,讓學生用幾句話闡述段落的主旨。該任務考察學生理解文本信息和闡釋觀點的能力。
任務二:詳細分析論點。該任務考察學生收集資料、論證說理的能力。
任務三:查找關聯性。將所讀文章的主題與現實進行聯系對比,找出關聯性,該任務考察了學生把已有的理論和方法加以推廣運用的能力。從熟悉了解了《獨立宣言》的產生過程后,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各小組指派不同的任務,查找法國大革命、美國革命甚至俄羅斯革命等重大革命事件的誕生背景,找出與美國獨立宣言誕生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進行對比分析并小組展示。
任務四:多樣性闡釋,即用比喻、類比或圖表等方式來論證觀點,該任務培養(yǎng)了學生樂于發(fā)現和思辨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掘往往出乎老師的意料,如學生會將革命比喻為婚姻,政治革命就如同家庭的巨變——離婚一樣,當家庭中出現一個人或者多個人有長期不滿時,當家庭成員認為現有的家庭結構永遠不可能被重新塑造時,一個家庭注定將走向毀滅。與政治革命一樣,家庭的離婚有時也涉及暴力。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闡釋觀點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明辨性思維,擺脫固有思維的束縛,小組也可以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從而激發(fā)出更多的不一樣的思考,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
第三步:邏輯分析 (analyzingthe logic ofwhat we are reading)。分析閱讀材料的邏輯性時,可以利用邏輯要素提問法來提高閱讀的水平。明辨性思維的演進與持續(xù)不斷地追問有著密切的關系,老師通過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追問,可以讓學生從明辨性思維到辯證性思維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性發(fā)展。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1)作者寫此文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文章中最重要的問題有哪些?
(3)文章中有哪些重要的信息或數據?
(4)作者得出的最終結論是什么?
(5)文章中提到的基本觀點或理論有哪些?
(6)作者最重要的推論是什么?
(7)作者在推理中作了什么假設?
(8)作者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善于提問的老師,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影響到學生,學生習慣了提問法,在課前或課后自己開始大量閱讀時,也會不自覺地向自己發(fā)問。而課堂上問題會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和尋找答案,也加大了學生對文章細節(jié)和文章背后知識的掌握。
第四步:評估(Evaluation)。明辨性思維的標準由9個維度構成評估的體系:清晰性、準確性、相關性、深刻性、寬廣性、邏輯性、重要性和公正性。
在對閱讀文章進行精讀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追問:
(1)作者是否清楚地表達了他的觀點?
(2)作者的論據是否準確?
(3)作者是否忠于寫作目的,提供的細節(jié)和實例是否有相關性?
(4)作者的觀點是否過于狹隘?
(5)文章的深度如何體現?
(6)文章的廣度如何體現?
(7)文章邏輯是否一致,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矛盾?
(8)文章的重點在哪里?
(9)作者是否體現了公平,或還是存在以不公平的方式處理問題的情況?
和任何其他技能的學習一樣,學會思考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個步驟的追問是為了讓學生的閱讀思維得到更大的擴展。閱讀的關注點不能僅停留在作者所展現出來的內容上,教師應引發(fā)學生更多地去思考和挖掘文章背后的更多信息,如作者的寫作用意、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邏輯性等方面。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幫助學生形成更具有明辨性思維的閱讀習慣。
第五步:角色扮演(role playing)。這是學生最期待的環(huán)節(jié),但也是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部分。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作者是對文章理解的終極考驗。當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時,要讓他們盡可能地進入作者的內心,并以作者的身份說話。進行角色扮演,是兩人一組互相搭檔完成任務,一個扮演作者,一個扮演采訪者。在三分鐘的時間里,采訪者可以不斷追問被采訪者,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幫助雙方真正理解文章和探索更多的知識。
以《獨立宣言》為例,學生可以通過扮演核心人物托馬斯·杰斐遜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問題的挖掘力。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鼓勵采訪者問出他所想到的任何問題,而扮演托馬斯·杰斐遜的學生需要做到的是,盡量想象杰斐遜本人會怎樣回答問題,自己在回答時嘗試著重建杰斐遜可能要說的話。
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的閱讀能力應該從多方面去思考,角色扮演的方式看似脫離了閱讀本身,實際上卻是對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延伸。將角色扮演和閱讀教學相融合,更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學生可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對文本產生完整而深入的理解。
學生明辨性思維的養(yǎng)成與教師的修養(yǎng)緊密相關。培養(yǎng)學生明辨性思維的高職英語課堂更應該充分體現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導學習的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內容上要“減負”,而學生在學的內容上要適當地“增負”。“減負”表面看來輕松,實際上對教師的能力是一種極大的考驗,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來引導學生,課堂更多的是討論和組織活動,講授的內容只涉及重難點?!霸鲐摗笔侵冈谡n前學生要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課中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甚至發(fā)表與教師不一致的觀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明辨性思維的良好氛圍,課后對教學進行深入的反思和評價。明辨能力的提高必須經過系統的訓練,是一個從低級思維到高級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在高職英語閱讀課程中加強改寫、闡釋、邏輯分析、評估和角色扮演五個步驟的實踐運用,鼓勵學生用質疑的精神掌握知識,用科學性的“追問”促進積極思考,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明辨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