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梅
(甘肅省張掖市第一中學,甘肅 張掖 734000)
“仁、義、禮、智、信”是國學文化的精髓,更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讓我們在復雜變化的世界中保持良好心態(tài),從而獲得更好發(fā)展。對中小學生來講,通過國學文化能夠對他們的思想品德進行熏陶,從而梳樹立良好品格,這對他們的未來發(fā)展非常重要。正所謂“讀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當中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時,自身言行會不知不覺地受到圣人先賢的影響,會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規(guī)范言行并樹立人文情懷,從而使道德修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良好培養(yǎng)。如果將一個民族看成一個人的話,那么傳統(tǒng)文化就是這個人的語言,那么對我們中華民族而言,其語言就是歷經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傳統(tǒng)文化。隨著我國和國際社會交流的不斷深入,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而且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國學教育一直處于極度弱勢的地位,甚至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優(yōu)秀的部分都已失傳,如果不改變將會對中華民族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因此近年我國非常重視教學和國學的互相融合,不僅通過課程改革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融入國學的內容,社會上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學班,通過這種方式使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得到了充分保障。因此在當前英語教學蓬勃發(fā)展而且已經威脅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大環(huán)境下,將國學滲透到其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而且也能夠讓學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響下獲得全面發(fā)展。
在中小學英語課堂滲透國學主要目的是為了傳承傳統(tǒng)文化,領悟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內涵和發(fā)揚道德品質,要學習的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里”,而不是對晦澀難懂的文言進行研究,這是國學滲透的主要方向,如果發(fā)生偏離,那么國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將毫無意義。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引入經典的國學文化,將其中的精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的智慧和道德水平獲得良好成長。我國的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都存在一個誤區(qū),那就是過分追求西方的文化環(huán)境,想以此提升學生的英文水平,殊不知對于從小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學生來講,這種突然的文化轉變會讓他們不適應,不僅限制了英語的水平的成長,而且使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受到了影響。因此應以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通過國學做好和西方文化的銜接,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英語教學效果。
著名詩人、學者朱自清先生曾說過“經典的價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出自經《經典常談》)。經典源自文化卻又高于文化,我們之所以一些著作和言論稱為經典,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對人類命運的解釋、對寶貴思想的總結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社會、國家乃至民族都可通過經典對后人進行培養(yǎng),從而形成特有的精神品質。將國學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就好比譜寫一首樂曲的前奏,能夠幫助學生醞釀情緒、引出教學主題、帶領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望,從而讓學生保持對英語的激情,并長期處于亢奮的學習狀態(tài)。國學向英語教學中滲透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教師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教學無定法,身為教師一定不能讓教學方法給限制住,否則教學將出現瓶頸,學生的成長也將受到限制。另外,誦讀經典也不能脫離了英語教學的本質,教師可將帶領學生在開始英語教學之前誦讀《三字經》《千字文》等經典著作,然后用英語進行解釋,在這個過程中將英語知識點傳授給學生,而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可以掌握英語知識,還能陶冶情操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要想更好地掌握就必須有環(huán)境的幫助,文化環(huán)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但畢竟英語的文化環(huán)境和我們相距甚遠,學生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有任何體會,因此教師可利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了解英語學習的文化環(huán)境,而這也是國學向英語教學進行滲透的有效手段。例如當教師講解人教版英語教材六年級上冊《Easter》(復活節(ji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向學生們闡述復活節(jié)的來歷,在這個過程中傳送學生課文蘊含的知識點,講解完知識點以后教師可向學生講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Dagon Boat Festival),并用英文講解我們過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復活節(jié)是為了紀念復活的耶穌基督。此時學生們就能夠懂得復活節(jié)的真正意義,同時也能夠加深對端午節(jié)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英語知識,更能通過端午節(jié)的內涵對學生的思想道德進行熏陶,進而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我國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數千年的歷史沉淀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其中大部分都非常經典并且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教師可在講解英語知識前可利用一小段的時間講解這些經典的小故事,講解的過程中要盡量使用英語?,F在大部分中小學都應用了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可非常方便地找到《東郭先生》《守株待兔》等經典小故事,通過教師講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們的聽力,同時也讓國學教育有了新的表現形式。另外教師也可以在進行班會時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表演經典小故事,結束之后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點評,并提出學生在表演使用英語出現的錯誤,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這樣不僅使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了加強,還能通過有教育意義的經典小故事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育要以教材為基礎開展,因此將國學向英語教學中進行滲透的過程中也要從教材的角度出發(fā),做到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和拓展教材,找到教材和國學教學的結合點,從而實現國學的有效滲透。例如當教師講解What should i do?時,可想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When your friends hurt you with some bad words,What would you do?(當朋友不好的言語傷害到你,你會怎么做?)此時有很多學生提倡用同樣的話語進行回擊,這時候教師可引入《弟子規(guī)》中“言語忍,忿自泯”來勸誡學生,要懂得寬容,用原諒將即將爆發(fā)矛盾化解與無形之中,這樣學生在懂得如何使用What should i do的句式時,還能夠懂得隱忍、寬容的可貴。
環(huán)境是人離不開的,而且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也非常強烈,“孟母三遷”說的正是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對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處在關鍵發(fā)展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講,環(huán)境的影響更加重要。因此應該為學生們營造積極、向上、健康的校園環(huán)境,在英語課堂上為學生們營造國學氣氛濃厚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可以更積極主動地接受國學文化,從而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令自身更好成長。
本文首先闡述了國學教育的影響,隨后分析了在中小學英語課堂滲透國學的可信性,最后介紹了誦讀經典、講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講解經典小故事、立足教材等國學在中小學課堂的滲透策略,希望對學生英語水平成長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