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萬江
歷史上用鐵板作為相機感光材料的基材由來已久。在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主流攝影法依次為銀版法、火棉膠玻璃濕版法、明膠玻璃干版法、膠片和膠卷。以鐵板作為感光材料基材的相機,由于價格低廉、拍攝快速的特點,也一直以“非主流”形式存在并發(fā)展著。甚至由此催生出了最早的“立拍立現(xiàn)”技術(shù)和相機。
以鐵板作為感光材料基材的攝影方法和專用相機,在70多年的漫長時間里不斷地隨著當(dāng)時的攝影工藝技術(shù)、拍攝方法的進步而發(fā)展、變化,在不同的時期依次出現(xiàn)了濕法金屬版、干法金屬版以及“立拍立現(xiàn)”法。與此同時,在不同的地域,它們也被命名為不同的名稱。但不管怎么稱呼,它們都是指以火棉膠濕版或明膠干版工藝,將感光物質(zhì)涂覆于鐵板這個基材之上的方法。
在1839年法國人達蓋爾(Louis JacquesMande Daguerre)發(fā)明了銀版攝影法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人們一直在探索、研究更加廉價、便捷的攝影方法。1851年,英國人弗里德里克斯考特·阿切爾(Fredrick Scott Archer)發(fā)明了著名的火棉膠玻璃濕版法(Wet Plate Collodion Processing),將粘性液體火棉膠感光材料涂在玻璃片上,置于硝酸銀溶液中制成感光底片,曝光、定影后成像。次年(1852年),法國人阿道夫亞歷山大馬丁(AdolpheAlexander Martin)將它與安布羅法相結(jié)合,發(fā)明了火棉膠金屬濕版法(Melainotype)。其中的“melaino”是“黑”的意思,故史稱“黑版法”,也有音譯為“米萊諾法”。它是以鐵板涂覆火棉膠及感光材料,并采用安布羅法的黑色襯底,拍攝出正像的攝影方法。1854年,英國也有了類似的方法,但高傲的英國人不愿意用金屬濕版法的名字,稱它為“鐵板法”(Ferrotype),其中“Ferro”是“鐵”的意思,也有人音譯為“費羅法”。再往后,這一類方法在北美大陸出現(xiàn)。由于這種底片基材的表面鍍有一層防銹的錫,因而被美國人稱為“錫版法”(Tintype),其中的“tin”是“錫”的意思。
到了1871年,一位英國醫(yī)生理查德·利奇·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發(fā)明了明膠干版技術(shù)(Gum Bichromate process),在這之后出現(xiàn)的錫版相機,也開始使用“干版法”工藝。這樣,錫版底片才可以重疊地放置于相機內(nèi),底片之間不會互相粘連,為日后的快速換片、拍攝提供了條件。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現(xiàn)代“拍立得”相機的鼻祖,也是使用錫版底片的“徽章相機”。
早期出現(xiàn)的鐵板/錫版法相機采用的還是剛剛出現(xiàn)不久的火棉膠攝影法,所以還是“濕版”。它與火棉膠玻璃濕版法的區(qū)別,只不過是把感光材料載體由玻璃換成了涂黑的薄金屬板。這樣可以降低成本,直接得到正像。為了避免底片相互粘連,濕版法底片無法重疊放置,只能單張放置于相機后部的感光區(qū)域進行拍攝,因此該時期鐵板/錫版相機只能一張一張拍攝,不能連續(xù)拍攝。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想出了在同一張底片上拍攝盡可能多的照片,再對照片進行裁剪的辦法。1862年美國波士頓市的西蒙維因(Simon Wing)公司制造的維因倍增相機(Wing Multiplying Camera)就采用了這種方法(見圖01、02)。這種照相館用室內(nèi)相機很大,很笨重,機身前部可以根據(jù)需要換裝1只或4只鏡頭,機身后部的感光組件可以上下、左右移動。更換鏡頭或移動機身后部的感光組件,可以讓錫版的不同區(qū)域分別曝光,從而在4x5英寸的錫版上拍攝出最多72張照片。
到了19世紀后期,明膠干版攝影法出現(xiàn),促進了鐵板/錫版相機由濕版向干版的轉(zhuǎn)變。干版底片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多張重疊地一次裝入機身,而不必像從前一樣每拍攝一張要重新?lián)Q底片,從而為連續(xù)、快速拍攝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此類相機的代表作是1899年紐約市的大眾攝影公司(PopularPhotograph Company)制造的諾達克(Nodark)相機(見圖03、04)。這種用干法錫版底片的相機使用125mm F10新月型鏡頭,有縱、橫向兩個方窗取景器和一個按鈕式快門,按下時快門打開,抬起時快門關(guān)閉。在機身內(nèi)部有一個能夠活動的木制底片架托,它可以在暗房中把26張2.5x3.5英寸的底片一次裝入架托,然后再從機身后蓋裝入相機。拍攝時,攝影師可以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由攝影9幣決定快門的開閉時間,拍攝一張后,順時針轉(zhuǎn)動機身右側(cè)的旋鈕(旋鈕上標有1~26的刻度),則前一張已經(jīng)拍攝完的底片,即會從機身內(nèi)部的底片架托上通過機身下部的扁方形黑色金屬通道滑落入下方的沖洗容器中或存儲盒中,而后面的一張尚未拍攝的底片,則被推進到準備拍攝位置。這種能快速完成拍攝、沖洗的錫版相機一面世就大受歡迎,被當(dāng)時的報刊稱贊為“一分鐘內(nèi)可以完成一張照片”。
鐵板/錫版法照片在19世紀中后期之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除了成本低、速度快之外,能夠直接獲得正像、便于剪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一時期整個歐美地區(qū)經(jīng)濟繁榮、人們文化生活活躍。社交活動中開始出現(xiàn)了時髦的“名片文化”。有些名片正面鑲嵌有一張本人的頭像照片,稱為名片照片(CDV)。這些照片有些是用蛋白印相法制成,另外一些則是鐵板/錫版法制成。名片照片極大地推動了鐵板/錫版法攝影的蓬勃發(fā)展。(見圖05、06)
到了20世紀初期,隨著歐美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錢有閑的中產(chǎn)階層日益擴大,到四處游玩兒的人們也逐漸增加。人們已經(jīng)不僅僅滿足于傳統(tǒng)的在照相館內(nèi)的攝影了,他們希望能夠在任何地方,比如公園、鬧市、路邊隨時拍照,立即拿到照片。于是,能夠適應(yīng)“馬路攝影”的錫版徽章式相機便應(yīng)運而生了。1910年位于美國芝加哥市的鐵板攝影公司率先推出了“奇異自動炮式徽章相機”(Wonder AutomaticCannon Photo Button Machine),開辟了全金屬機身、立等可取照片相機的先河。1912年,位于德國邊境一側(cè)的荷蘭小城奈梅亨(Nijmegan)的一家公司制造出了技術(shù)更加成熟的“徽章”(Button)相機(見圖07、08)。這種模樣很像個大炮的相機,機身為全銅制造,表面鍍鎳(也有局部蒙皮的),使用新月型鏡頭。它可以在室外環(huán)境下將100張直徑1英寸的圓形干法錫版底片,一次裝入機身后部的“炮膛”內(nèi)備用。拍攝的時候,當(dāng)被拍攝人物進入取景器中央后,攝影師握壓一下氣動快門氣球,就完成了拍攝,然后提拉一下機身上方的螺桿,拍攝完成的底片即通過機身下方的扁方型封閉滑道,落入與機身下方相連的沖洗容器內(nèi)。圓形的沖洗容器被均分為三個扇面形沖洗槽,大約30秒左右旋轉(zhuǎn)一次沖洗槽,即可按已拍攝照片的先后順序取出底片(這時已成為照片),再把取出的照片裝入專門的圓形相框中,讓顧客將剛剛拍攝完成的本人像片帶走,當(dāng)然也可以像徽章一樣別在衣服上。(見圖09)
用這種“大炮”相機在街頭擺攤拍照,投入小,產(chǎn)出快,容易操作。當(dāng)時這樣一套器材只需要投入約30美元,還附送一包可以拍攝100張徽章照片的底片及其沖洗藥劑。每拍攝一張徽章照片收費5美分,很快就能收回投資。因此,在20世紀初期的歐美城市、廣場、街道、公園等人流密集之地,經(jīng)??梢砸姷竭@類在街邊招攬生意的攝影攤位,并由此產(chǎn)生了攝影史上“馬路攝影”這一稱謂。這種“立拍立現(xiàn)”的“馬路攝影”相機,也是后來出現(xiàn)的“寶麗來”相機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