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澤訓
2019年, 新高考在部分省市已經啟動。新的變化,新的模式,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促使一線語文教師必須有所取舍。
一、既要守其根本又要顧及學生的愛好與興趣
新的教學形勢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強。但語文的學科特點又決定了教師要守住學科素養(yǎng)的主陣地,要守住根本。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這是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精神的充實,情感的完善,人格的提升,聽說讀寫能力的養(yǎng)成,都包括在語文學習中。
要求學生閱讀,自主閱讀,并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要沉下心來,讀名著,積累學識與素養(yǎng)。少些碎片化的閱讀,多些獨立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敬畏之心。但現實的壓力給教師們帶來很多無奈,很多理論極易變成空話。不過越是這樣,越要堅持,越顯出堅持的可貴。同時,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好惡,才能及時化解師生間的誤會,更融洽地相處。
二、管好自己的情緒,保持一份童心
負面情緒既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教師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會發(fā)現在教學和生活中與學生的關系會更融洽。剛入職的年輕人上進心強,容易沖動,凡事都喜歡決勝負,這本是好事。但同時還要知道生活不是比賽,不一定非得分出你輸我贏。寬容的心態(tài),往往會令事情的結局由兩敗俱傷向雙贏方向轉化。
教師還要保持一份童心,才會和學生保持同步。才會從一個學生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分析問題。才會引領學生徜徉于知識海洋,給其終生難忘的教育。帶著童心去啟發(fā),帶著童心去引導,就會多一份關愛,多一點陽光。
三、語文教學要講授知識教學,讓語文課堂安靜下來
著名教育專家溫儒敏提到,如今的語文教學知識體系被弱化,很多教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
我們的語文課本來就很熱鬧,缺少沉浸式的閱讀,缺少真正個性化的自由閱讀,老是任務驅動和組織活動,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另外,現在的考試制度也常被人詬病,傳統的課堂教育也被當作落后的方式一再批判。我們應該反思,各種好看的課件、各種學習新模式是否恰恰是我們浮躁心態(tài)的一種反應?
四、給學生留較大的空間,教師不要越俎代庖
學生的成長過程是曲折的,走一些彎路也正常。教師不要用所謂的經驗去限制他們的思維,而要鼓勵他們放飛思想,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教師要像一棵樹一樣,用搖動去影響另一棵樹,用自己的靈魂去影響另一個靈魂。
對于這個過程,教師要懷著敬畏和虔誠,不斷提升自己,從而影響學生還不成熟的內心。有時甚至需要教師做出表率,春風化雨般去感動,而非居高臨下地去干涉。要尊重學生,欣賞學生,去鼓勵,去引領,去激發(fā),這才是“教師”最重要的一項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