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背心”抗議活動最終演變?yōu)楸﹣y
從2018年10月初開始的法國“黃背心”抗議在11月底和12月初達到了高潮,巴黎經歷了一場情緒高漲的“黃背心”示威并最終演變?yōu)榻诸^暴動,連許多重點景區(qū)和文物都接連遭殃,對法國的旅游業(yè)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背后,是法國不斷凸顯的社會裂痕,也折射了法國在社會和經濟治理中的困局。
為了加速向新能源轉型以及控制空氣污染,法國政府決定自2019年1月起,開始對每升柴油和汽油分別征收6.5歐分以及2.9歐分的二氧化碳稅。正是馬克龍政府推動的這項改革,點燃了許多法國底層民眾的怒火。從2018年5月開始,就有巴黎市民請愿,要求法國當局降低燃料稅。幾個月的零星訴求未得到回應之后,2018年10月開始有法國民眾在社交網絡上呼吁在2018年11月17日“舉行全國公路堵塞行動以反對燃料價格上漲”,并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自2018年11月中旬起,法國多個市鎮(zhèn)出現了堵塞公路、阻礙高速公路收費的行動,一些市鎮(zhèn)的市鎮(zhèn)長甚至也明確表態(tài)支持“黃背心”運動。這些抗議在2018年11月底和2018年12月初達到了高潮,許多“黃背心”抗議者開始在巴黎街頭聚集,并組織了凱旋門集會、向總統(tǒng)府進軍的行動。
法國政府的緩慢反應和強硬態(tài)度激怒了更多的示威民眾。2018年12月1日,法國全國共有13.6萬人參加游行,巴黎的抗議活動更是演變?yōu)榻诸^暴動。許多年輕人在巴黎市中心砸碎櫥窗,燒毀汽車,造成法國10年來最嚴重的騷亂,約有400名示威者被捕。沖突過后,巴黎市中心已經面目全非,知名地標凱旋門內部被砸、瑪麗安娜雕像右眼被毀、凱旋門外部墻面也慘遭涂鴉,附近建筑、玻璃窗通通遭殃。
持續(xù)的抗議活動和演變的暴力活動,法國政府終于做出了反應。2018年12月1日的騷亂之后,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會見了各部部長和主要反對黨領導人,討論解決緊張局勢的方法。菲利普辦公室表示他將宣布有利于抗議者的“措施”。但是總統(tǒng)馬克龍隨即表態(tài)稱不會在反燃油稅抗議活動中退縮。只是愈演愈烈的形勢讓法國當局不得不做出回應,2018年12月4日,法國總理菲利普先是宣布將燃油稅延遲六個月征收。一天后,馬克龍做出決定,徹底取消在2019年上漲燃油稅的計劃。
盡管隨著馬克龍政府做出妥協(xié)后這次的“黃背心”運動漸漸平息,但法國也為這次的抗議活動付出了重要代價。
在巴黎,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等受到嚴重破壞,多個著名景點被打砸、涂鴉。除了香榭麗舍大街的精品店遭到破壞,這次抗議活動對法國食品產業(yè)也造成了價值135億歐元的損失。法國銀行業(yè)協(xié)則稱,80家銀行的支行在抗議行動中受到損失。據《歐洲時報》報道,法國商業(yè)零售業(yè)聯(lián)合會預計損失將達數十億歐元。雖然圣誕節(jié)即將到來,各商家估計營業(yè)額不僅不會大增,反而會減少。此外,法國旅游業(yè)也備受打擊。不少酒店抱怨現在很多游客取消年底周末訂單。據MKG咨詢公司介紹,酒店業(yè)因此損失上千萬歐元。從長遠來看,這一形象將對法國本土和外國游客產生威懾作用。
法國多個標志性地點遭到破壞
自從上臺以來,馬克龍就致力于法國的各項改革,部分改革也獲得了民眾的支持。作為馬克龍政府系列改革之一的“能源轉型”改革,也在近一年來在升高燃油課稅的路上,越走越遠。這也導致了法國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階層對經濟與社會的越來越不滿的情緒。
據《歐洲時報》報道,法國社會調查機構及媒體的大量調查顯示,“黃背心”抗議者大部分是生活在大城市郊區(qū)以及鄉(xiāng)村地區(qū)的居民,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中低收入的受薪人員、工人、農業(yè)經營者、卡車司機等,他們屬于需要時時納稅卻眼看著自己生活質量下降、實際收入減少。而據法國統(tǒng)計與經濟研究所(官方的嚴格統(tǒng)計機構)統(tǒng)計,法國家庭實際購買力在2016年與2008年相比確實下降了1.2%。這一下降對于中間階層、中產階級更為明顯,原因主要是有關的社會分攤金與稅務的比重上升。這既是經濟不景氣的結果、也是法國為維護其社會福利措施而不斷增加分攤金造成的。對于這些人而言,馬克龍上臺后沒有兌現減稅諾言、還不斷增加燃料稅等,導致他們交通開支的直接上漲。
有專家認為,燃油漲價只是此次示威的導火索。目前,示威活動從反對油料漲價,已經演變成了對貧富差距加大、生活水平下降的抗議。法國經濟連續(xù)多年發(fā)展緩慢,經濟增長不夠,就業(yè)不好,才是導致這次騷亂的根本原因。深層次來說,這是民眾對現任政府各項政策不滿的總爆發(fā)。法國當前的困境是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疊加形成的復雜問題,很難得到解決。對于目前的法國政府來說,要做出選擇并不容易。(本刊綜合整理)
(編輯/陳勝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