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晶
(江西省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加強農村用水安全管理,是我國經濟效益提升,實現共同發(fā)展的有效手段[1]。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并對農村飲水設施進行更新與完善,為農村安全飲水提供了保障,使城鎮(zhèn)差異不斷減小。雖然現階段城鎮(zhèn)化進程在不斷推進,越來越多村民都前往城市生活,但農村居民數量依舊十分巨大。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tǒng)計,我國農村居民人數超過3億。在“十二五”時期,我國已經完成了對這些農村民居的安全供水任務。但由于我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許多偏遠地區(qū)在飲水安全管理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需要相關工作者對其不斷改進與完善,使所有農村飲水更具有安全性。目前農村飲水設施建設工程還沒有具體法律法規(guī),對農村飲水設施建設工程性質的劃分還不夠明確,仍然是一項備受爭議的問題[2]。本文試圖從效益評價角度出發(fā),探究如何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好的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效果,并對管理體制進行研究,制定出可持續(xù)應用的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方式。
安全飲水能夠對村民身體提供良好保障,只有加強管理,才能使農村飲水安全工作落到實處,降低許多傳染病的感染概率[3]。由此可見,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涉及多方面效益,其中包括經濟效益、環(huán)境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tài)效益等。對這些效益進行評價,能夠有效判斷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的實用程度。
在農村安全飲水設施建設與管理工作中都存在一定成本,其中包括日常用電、修護費用、人員工資以及雜務費用等[4]。對江西省某縣農村地區(qū)進行用水量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最高用水量大約在每日80m3左右。根據用水量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初步計算,農村用水量大約在20000m3左右,其成本分析的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農村安全飲水設施建設與管理工作成本數據表
所謂健康效益就是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制度下,對村民身體素質形成的有利影響,從而減少醫(yī)療費用。疾病的減少必定會使農村勞作率增加,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對于健康效益指標的確定,可以使用市場估算法,其公式如下:
(1)
式中,M1—健康效益;N—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需要供給的人數;D—安全管理體制未實施前當地村民生病人數;f—安全體制實施后因飲用水導致發(fā)病的疾病下降率;e—安全體制實施前村民的醫(yī)療費用;z—安全體制實施后村民收入的增加率;γ—不衛(wèi)生飲用水導致的疾病系數。
社會效益對村民生活及新時代下農村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逐漸完善的同時,村民關于各種問題的上訪率也不斷減少,將兩者的關系進行表示,具體公式如下:
(2)
對于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的生態(tài)效益可以用替代成本法表示,即水污染造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失等于減少污染產生的效益,其公式如下:
W=Riα/NT
(3)
式中,W—農村水污降低而產生的經濟效益;Ri—農民因水污染造成的損失;N—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制度覆蓋的地域人數;α—環(huán)境污染系數。
我國許多農村地區(qū)飲用水中含有大量氟元素,這類元素進入人體后,日積月累會對身體造成十分巨大的影響,輕則容易患有氟斑牙、氟骨病等,重則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農村飲水安全管理工程需要對這類飲用水使用相關的專業(yè)技術進行處理,最大程度上降低氟元素含量,保證村民的身體健康。同時隨著家用電器在農村的普及,水資源的供應也成為村民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5]。對這些效益改變較為明顯的農村地區(qū)進行分析與探究,對效益評價進行測算。
由于飲水安全工程的特殊性,與其他工程相比,在管理責任分擔上也存在不同之處。作為一項不以盈利為目的工程,對于效率的要求遠大于經濟收益[7]。因此當地政府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設與管理中承擔了大部分資金與責任,但政府擁有的資金與管理能力非常有限,會對農村地區(qū)的供水造成很大影響。如果能夠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責任分化,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供水企業(yè)與政府之間責任劃分要合理,若采用供水企業(yè)提供全部資金,用水價格由政府制定,一旦價格不合理,供水企業(yè)就無法獲得應有的經濟收益,不能長久運行下去,企業(yè)在虧損的狀態(tài)下,政府再進行資金補助于事無補。因此在保證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的社會效益時,也要將利益最大化。根據市場情況與飲用水需求量進行價值制定,使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更加完善,責任分擔均勻。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不同管理體制下的責任分擔方式見表2。
表2 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的責任分擔方式
為保證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安全順利的運行,要根據農村的具體飲水情況進行方案制定。政府各部門可以聯合周邊農村,將資金與技術進行整合,使飲水安全工程規(guī)模不斷擴大。由更高級水利單位對工程進行管理與審核。在這種管理體制之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能夠擁有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門,逐漸向民間延伸。促進一些自發(fā)性小規(guī)模飲水安全工程出現,這種自籌式工程最后歸屬權仍屬于廣大村民,除水利單位外,村民同樣具有管理權利。我國鄉(xiāng)村眾多,高級水利部門數量是有限的,因此上級管理單位會在村民中建立管理協(xié)會,并對協(xié)會人員進行定期考察與培訓[6]。這種管理方式不但緩解了水利部門繁重的工作壓力,也使農村飲水安全管理更加民主,貼近村民生活。對于一些大規(guī)模飲水安全工程,在政府投資與補助的基礎上,將制度具體細化后,可進行企業(yè)化管理,也可雇傭專業(yè)的水利資源隊伍對工程進行管理。農村飲水安全管理與其他工程管理存在很大差距,具有一定特殊性,除對企業(yè)進行經營管理外,還要考慮為農村地區(qū)帶來的社會效益,合理定位飲用水價格,使整個管理體制更加完善。將應用于飲水安全管理體制與傳統(tǒng)的農村飲水管理體制進行效益、安全等方面對比,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效益評價下的體制對比分析
根據圖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改革后的飲水安全管理體制的健康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tài)效益都要優(yōu)于傳統(tǒng)飲水管理體制。相比于經濟效益來說,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更注重其形成的社會效益與環(huán)境保護效益,具有更高價值[7]。農村飲水安全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能夠服務于更多農村居民。大多數工程都是投資者與建設者收益,但這項工程恰恰相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政府對于農村的扶持與幫助[8]。為使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系能夠優(yōu)化,需要采取最優(yōu)的方式進行管理,將水資源合理分配,進行有償提供,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對村民產生約束的效果,避免出現飲用水浪費等不良情況。
為使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得到持續(xù)性發(fā)展,需要將管理體制落到實處。通過對村民的走訪調查,結合企業(yè)的收益情況,對用水價格進行合理制定,綜合飲水安全工程中各項效益指標,對管理方式與體系進行完善[9]。我國許多農村地區(qū)在飲水安全管理體制的制定方面都獲得很大進展,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qū)通過飲水安全工程獲得的經濟收益遠遠低于其產生的社會效益,考慮到該地區(qū)供水企業(yè)的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對用水價格進行適當的提升。不同農村地區(qū)的飲水安全管理體制也存在著較大差距,相關工作者要結合本地具體情況,將責任與管理權利分化,制定出更加符合當地用水情況的安全管理體制,保證農村居民用水安全,在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實現農村飲水安全管理體制完善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