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山西師范大學現(xiàn)代文理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最早的梁家河精神我覺得更多地體現(xiàn)在延安,以及延安精神。延安是最早的革命根據(jù)地,也是最早的革命精神所在之處。在棗園革命舊址、鳳凰山革命舊址,有“人民的駱駝”——任弼時,他是我們黨的駱駝。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他就是精神的體現(xiàn),是一種無私奉獻,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精神。走過延安,相信每個人都是別有一番滋味。伴隨文化的往往還有革命精神,英雄們雖然都不在了,但是他們的精神卻永垂不朽,活在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通過此次調(diào)研,讓我們更加了解革命先輩一路走來的不易,并且在延安堅持戰(zhàn)斗了十余年,那種忘小我,顧大家的精神難能可貴,值得我們現(xiàn)在反思。
如果說梁家河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我認為是指習近平在梁家河的艱苦坎坷,并逐一克服的信念與為人民服務(wù),百姓利益在先的一種擔當,并將這種擔當看成自己的責任。
參觀梁家河村使館時,映入眼簾的是習近平的一排醒目大字: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xiāng)。習近平說,他人生第一步所學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里是有大學問的地方,人生處處留心皆學問。離開梁家河,我就閱讀了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無論習近平當時來到梁家河是出于無奈、被迫還是逃生,他為梁家河做的一點一滴,所有百姓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七年雖坎坷,但更是一種成長。我相信這也印證了“習近平魂牽夢繞的根”這句話,難忘的梁家河,難忘的習近平。
在梁家河,習近平為村里挖“知青井”、修水壩、建沼氣池,糧食產(chǎn)量上不去的時候,與村民一起挨餓,同甘共苦。把村民困擾的問題第一個站出來,為村民解憂排難,這才是完完全全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梁家河,習近平帶領(lǐng)村民建立了陜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把村民從來沒有想過,更不敢想的事情做成了,學習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學習“遇到困難,要有敢于嘗試的勇氣,敢想敢為?!?/p>
離開梁家河,已有43年了,但是習近平從沒忘記那里,沒忘記和自己共事過的伙伴,有空就給大家回信問候,或者回延川看望大家,看心心念念的第二故鄉(xiāng)。
梁家河的生活雖苦不堪言,住著窯洞,喝著井水,自然環(huán)境也比較惡劣,但是習近平從未停止學習,因為他堅信自己可以改變村里的窘境,可以帶大家改善生活,努力提高生活質(zhì)量。所以無論身處何地,只要心中不放棄,并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總有一天會成功的。
在梁家河的這幾天,我們學習了悠久的歷史文化,還親身實地的參觀了很多偉人的故居,他們居住簡陋,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他們也從未被窘境折服,心中那種敬佩久久不能忘卻。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實地學習參觀,還是閱讀紅色書籍,加強當代人對紅色精神學習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生活中的習總書記是一個任勞任怨,朝九晚五同村民一起上山勞作,每晚家中讀書的優(yōu)秀青年,村民的話: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在梁家河的這幾天,仿佛我也跟隨著習總書記在梁家河,走了一遍他當年走過的路,看了他住過的三處窯洞,不敢想山上的道路是多么泥濘,就這樣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山上勞作,山下學習。
在梁家河這片土地上,教給了習總書記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他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從這里出發(fā)的。當年習總書記來到這里做知青的時候,他的包里只有書。這一看一住,就是七年。由此可見,他來梁家河的目的就和別人不同,他是想在這里用書本充實自己,用知識的力量改變村里的面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心一意為村民。所以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一顆學習的心,任何事物都會給你的前進讓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知識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