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宇航
(西安石油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5)
自1994年以來,國家出臺的教育政策,不斷提及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及新生心理約談,篩查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成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發(fā)生的重要舉措。
心理約談是高校中特殊的一項心理工作,一般用時20至30分鐘,主要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國在大學新生群體中開展心理健康普查最早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有高校開始嘗試使用心理評定量表了解新生心理狀況,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新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探討成因與對策。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心理普查的有效性受到質疑,為驗證心理普查的結果,進一步篩選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高校在普查后對初步篩查出的學生,進行心理約談,對普查結果進行進一步的檢驗。
大學新生心理普查通常在新生入學兩個月內進行測試,此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尚未開啟,新生大多不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不能正確認識到心理測驗的重要性。有必要在普查開始前為學生科普相關心理學知識,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認識,使學生能夠嚴肅認真地對待心理普查以及心理約談。
由于需要約談的人數眾多,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有約25%的新生需要進行心理約談。應盡量使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交叉時間來約談,提高隱私保護,避免同班同學相遇,增加心理負擔,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和誤會。目前,常見的邀約形式有短信邀約、電話邀約、網絡邀約等。短信和網絡邀約可以給被約談者思考的時間,減少壓迫感,但缺點是不便溝通,成功率低。電話邀約便于及時溝通,缺點是耗時長,效率低。在工作中可結合實際,先進行短信或網絡邀約,對未應約的同學進行電話邀約。
幾乎每一位被約談者都會想知道自己為何會被約談,因此,在初步接待后,有必要為被約談者做簡要的情況說明。耐心解釋心理約談不代表被約談者一定患有心理疾病,約談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生活、學業(yè)及心理上的幫助,這是學校的一項常規(guī)工作,并同時申明保密原則。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消被約談者的顧慮,更有利于雙方真誠的交談。
在進入主體談話后,可先確認被約談者在心理普查中填寫內容的真實性,以確定普查結果是否具有參考價值。其次,通過判斷正常與異常心理活動的三項原則,甄別其是否屬于心理異常,判斷被約談者的心理問題是否已經超出了心理咨詢工作范疇。最后,通過心理約談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初步評估,確定關注等級,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心理干預。
對極少數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對象,尤其是在判斷其有自傷或傷人意圖的情況下,需要及時啟動危機干預機制,聯系家長,建議送往專業(yè)醫(yī)療機構接受診斷及治療。在工作中發(fā)現,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是適應性與發(fā)展性問題,真正屬于心理疾病的是少數。經過約談,有較大心理困擾的對象,或者心理老師判斷被約談者需要進一步幫助的,可轉入心理咨詢或轉介更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進一步鑒別診斷。對于不需要進一步心理干預,只是有輕度困擾的學生,可有針對性的為其講解一些學習方法,人際溝通技巧等,并告知其在學校中能夠獲得幫助的方式方法,科普心理咨詢中心可以為學生提供哪些心理援助服務。
結合心理普查和約談的結果,最終確定需要建立心理檔案的學生,檔案內容要盡量詳盡,為以后的工作提供可借鑒的參考資料。針對約談中篩查出來的高危學生,建立“在校學生心理危機檔案庫”,對這個群體要進行跟蹤觀察,并定期回訪。在工作中,對需要關注的學生進行不定期信息更新,以便及時修改干預措施。在建立檔案這一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嚴格的保密制度。
那些心理問題非常嚴重、尤其是有自傷或傷人情況的學生,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最大限度地保護危機學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校園安全,以防意外發(fā)生。對有較大心理困擾的學生及時進行追訪,減少心理危機事故的發(fā)生。對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不協調、新環(huán)境不適應、缺乏學習動力和興趣等存在共性問題的學生,可以組織他們有針對性的參加團體輔導,更好的幫助他們適應大學的生活。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每一所高校都應承擔起的責任,心理普查及心理約談對了解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發(fā)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效地預防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約談操作的規(guī)范性對約談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各學校應結合學校情況、專業(yè)概況、學生特點,有針對性的做好流程規(guī)范,以保證篩查結果的真實性、約談的有效性,篩查出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為需要幫助的新生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