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靈
(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宋代與其他朝代相比,政治改革措施頗多。在宋初就有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這些由士大夫推動的政治改革運動,一方面說明了宋代士大夫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宋代家法的弊端,比如宋朝所出現(xiàn)的三冗問題,與宋代家法也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先有范仲淹的改革,后有王安石的變法,對于宋朝的政治變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朝政治文化的發(fā)展。
“祖宗之法”,也即宋代家法。它是在宋代中央集權(quán)制下所形成的鞏固皇權(quán)的一種有效的做法,是以防微杜漸為核心的基本治國原則,以及在這一思想原則的指導下宋人的諸多做法與說法。王安石變法過程當中也不可避免的與家法出現(xiàn)了沖突與對抗,而最終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也與其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其現(xiàn)狀。
在宋朝前的政權(quán)更迭的頻繁,使宋初皇帝就意識到應當加強皇權(quán)統(tǒng)治,這體現(xiàn)到宋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的方方面面。在宋初,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有著諸多的好處,對內(nèi)鞏固了統(tǒng)治,對外減少了戰(zhàn)火蔓延。宋初的指導思想也就是: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宋太宗時曾下詔:“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鼻鸀橹?,意即制定一些條條框框,約束人們的行為,并使之互相牽制。而家法也就在這種時期形成起來了。太祖太宗看到了遵循祖宗之法的好處,對于其鞏固政權(quán)有著莫大的幫助,所以,他們將其延續(xù)了下去,也就形成了宋朝的家法。
宋人云:“祖宗法度,乃是家法。”這深刻道出了家法的專制本質(zhì)。宋代的“祖宗家法”,它一方面限制了官僚們的各種特權(quán),鞏固了皇權(quán)的統(tǒng)治;另一方面,也賦予了官僚們各種特權(quán),以換取他們對其統(tǒng)治的支持。而家法的范圍也涉及到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教育的各個方面。這些都是由宋太祖、宋太宗所創(chuàng)制,并且經(jīng)由后世子孫加以繼承和完善,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時所稱的“祖宗家法”。
遵循“祖宗之法”使得北宋社會保持了較長時間的內(nèi)部安定與發(fā)展,促進了經(jīng)濟與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但同時,“祖宗之法”其實是提供了一些皇帝必須遵守的成制法規(guī),這也為士大夫限制皇權(quán)、提出批評提供了法理依據(jù)。雖然在宋初,家法對于宋朝的政權(quán)穩(wěn)定起了莫大的幫助,但是在社會穩(wěn)定下來之后,家法的種種弊端也就顯現(xiàn)了出來,困擾宋王朝始終的三冗問題,就是最好的體現(xiàn)。
“三不足”原則貫徹了王安石變法的整個過程,在這里,我們來探討一下“祖宗不足法”也即對宋代家法的變革。
王安石上書的《萬言書》中表明了宋朝遵循家法的行為,已經(jīng)不能應對宋朝目前所處的局勢和變化,認為只有進行改革才是謀求出路的最好的辦法。隨后在《上時政疏》中指出:朝廷在用人上不能得賢才,政策實行上不能合法度,官僚作亂其上,民眾困窮于下,風俗淡薄,民力困窮。并且直接質(zhì)問宋仁宗,認為其遵循家法,就不能有一番作為,而且也只能僥幸一時,而并非長久之計也。因此,王安石認為,必須把這些舊的法度,也就是從太祖、太宗流傳下來的祖宗家法,必須要加以變革,使其適應現(xiàn)在的社會局勢,改變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形勢。
王安石變法當中,對于祖宗之法的變革,同時也受到保守派的反對。司馬光曾提出“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議論。在熙寧元年,諫官吳申上疏,說應該“謹奉祖宗成憲”時,王安石回應道,謹奉并不意味著事事遵循舊法,不能有一絲改變。明知舊法有錯不更改,并將其稱之“謹奉成憲”,這自然是不對的。
王安石變法,從表面看,是對于宋代家法的種種變迭,但他變法最根本的目的則是富國和強兵,緩和內(nèi)在的矛盾和抵御外敵。所以在變法的過程當中首先對于宋朝的“三冗”問題中的冗兵和冗財問題入手。這也勢必會觸犯到很多人的利益。保守派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這里面肯定有既定思維儒家的敬天思想的影響,但是,更多的則是在維護自身的利益。所以王安石變法在當時的阻擋之下進行的很艱辛,不僅要同反對派做抗爭,同時,還要去面對變革中所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
宋神宗繼位后,一心想要改變宋代當時的現(xiàn)狀,所以,啟用了變法圖治,有著同樣想法的王安石。但是,王安石在變法的過程中卻面臨著一個棘手問題:如何對待宋朝的家法。從表面上看,宋神宗對王安石非常信任,在《續(xù)資治通鑒》中宋神宗對王安石說,你對我就好像“備得亮,太宗得魏征”一樣。但是,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當中,神宗卻并沒有像他自己說的那樣那么信任王安石。要想改變宋代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就必然要對宋朝的家法進行變革。但是,神宗作為家法的得利者,想讓他全力支持對家法的變革是很困難的。只有在不太觸犯到家法的變革時,宋神宗才會全力支持。而對于家法的變革,宋神宗就會開始猶豫了。
從宋神宗的角度來說,變法是為了實現(xiàn)其理想抱負—富國強兵,但前提在于還要充分保障皇權(quán)。神宗對于“祖宗之法”存在弊端的認識,早在繼位之初就已經(jīng)形成。他曾說:“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也表明了宋神宗下定決心變革,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決心。而王安石也認為“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彼?,他們因“富國強兵,抵御外敵”的共同理想開始了變法,但又在變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分歧選擇了分離。
變法勢在必行,但是,在變法過程中,宋代家法對于變法的阻撓也是顯而易見的。宋代家法的形成就是為了鞏固政權(quán),保障皇權(quán),那么宋神宗作為政權(quán)統(tǒng)治者,維護君主專制的統(tǒng)治是始終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宋神宗對于王安石的態(tài)度是反復的。一方面,他想啟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富國強兵,另一方面,又不想真正觸及祖宗家法的本質(zhì),因為政權(quán)的高度集中同樣很重要。因此,在王安石變法的過程當中,祖宗家法就如同一個枷鎖,一直制約著變法。
另一方面,變法的推行,在朝堂上也引起了很大的波瀾。反對派對于變法的反對,還是因為其對宋朝的家法進行了變革。反對者認為其變法,“有違祖制”、“無視孔圣,藐先王”、“大傷國體”等。認為新法如果推行,必然會使社會局勢混亂動蕩。
而這兩種情形,疊合起來,也就不難發(fā)現(xiàn)為什么王安石被貶又被提升,在于神宗對于變法態(tài)度的反復,不僅是神宗自己的考量,也在于朝堂上的派別之爭。呂本在《雜記》中記載:“王安石再得相,上意頗厭之,事多不從。”在這個時候,也就意味著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了。雖然在王安石被罷免之后,表面上看,變法還在繼續(xù)推行,但是與王安石變法的初衷已經(jīng)截然不同了。
宋代家法存在的弊端使宋皇帝對其不斷進行新的嘗試,而對于“祖宗家法”不斷進行新詮釋的過程中,這也體現(xiàn)出了皇帝和士大夫?qū)Ω粐鴱姳淖非蠛兔篮闷谕sw現(xiàn)出當時的人們對其國家發(fā)展所做出的努力。而對于“祖宗家法”宋人并沒有進行突破,只是希望能夠繼承并發(fā)掘新的內(nèi)容,所以“祖宗家法”限制下的宋朝也并沒有真正改變其狀態(tài),也就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宋的現(xiàn)狀。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宋朝王安石變法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