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zhèn)縣示范幼兒園
市級課題《幼兒園繪本集體教學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已經進入尾聲,期間課題組成員圍繞著在幼兒園進行繪本教學進行了大量的嘗試,每一節(jié)活動都凝聚了大家的心血,每一個參與其中的教師在專業(y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一次集體教學從一開始的設計到最后的呈現都離不開教研。教研顧名思義就是對教育的探討和研究,探索教育規(guī)律,解決教育問題,提高教育質量。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樣,有效的教研策略也一樣可以提高教研的效能,讓教研成為教師們成長的平臺。
很多教研活動都是一位教師承擔教學任務,其他教師現場觀摩,根據活動的實際情況進行研討、評論,點出長處以供大家學習,或是提出修改意見大家共同成長。但是這樣的模式有一定的缺點,不參與執(zhí)教的教師僅僅在聽課的過程中對教學活動有一定的了解,思考的時間有限,對課程內容的把握、教學活動的設計等方面缺乏深度思考,教研中的收獲也相對較少。
教研活動中如何更好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呢?我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首先:教學案例選用的是全園教學計劃中的,對于這些教學內容教師們都會接觸到,有的是已經上過這些課的教師,有設計過這些活動的經驗,有的是需要上這些活動的教師,所有的教師都不是僅僅聽一節(jié)活動就可以置之度外的,這樣保證了教師的需要。其次:在約定開課之前要求所有教師都必須熟悉繪本教材并進行一定的思考。從教材的分析挖掘,到教學重點、難度的把握,甚至包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等等都做到心有所思。在初步分析設計后再來一起聽聽執(zhí)教教師的上法,教師們在聽課記錄的過程中才會有的放矢,通過比較分析,梳理活動設計、教學方法及師幼互動策略等相關內容,從而達到拓展教學思路,提升專業(yè)水平的目的。在課后研討的環(huán)節(jié)中,讓教師有話可說,并且說得很具體,而不是簡單的好與不好。在《鼠小弟的小背心》課后研討時,一位教師說:“我經常采用謎語作為一節(jié)活動的開始,特別是活動的話題有關小動物的更容易采取這樣的方法,我覺得生動有趣的謎語能更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對活動中的主要角色產生興趣。但是從這節(jié)活動中我發(fā)現繪本教學中主角往往不需要用謎語的形式來出場。繪本中的主人公或是主要事件都會在扉頁有出現或是出現線索,讓幼兒仔細觀察就會有所收獲,而且可以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閱讀能力,不需要繞彎路。就本次活動而言,執(zhí)教教師選用的謎語并不符合繪本中“鼠小弟”的人物形象,繪本中的鼠小弟可愛、大方、樂于與同伴分享,在背心被撐壞的時候獨自傷心垂淚,在背心變成秋千時又開心了起來,這足以說明鼠小弟是個內心充滿陽光的小老鼠??墒墙處熯x用的謎語中描述“兩撇小胡子,油嘴小牙齒,賊頭又賊腦,喜歡偷油吃”這種描述顯然和繪本中的小老鼠形象不符,所以教師后來提問鼠小弟會把小背心借給小鴨子嗎?孩子們都回答不會。從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也驗證了我以前的想法有失誤,也很好地提醒了我。”
常規(guī)的教研大家都是就活動論活動,負責觀摩的教師大都關注于活動目標是否達成、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是否合理、提問是否有效、師幼互動的情況怎么樣等等,很少有教師會把不同活動進行橫向比較分析。就繪本教學而言,盡管不同的繪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會有一些共性在里面。如果找到這些共性再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的話,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們提高對繪本的把握和對活動設計的把握,從而加深教研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教研的效能。
因此,在教研活動時,我會組織大家在縱向評析過以后,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讓大家回憶是否有類似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方法、師幼互動,以及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或是不同活動中均出現類似的問題。一開始大家不知所措,慢慢的教師們開始大膽地嘗試梳理不同活動的共同點,漸漸地就有了很多發(fā)現。比如語言教學領域的繪本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大都有學習語言的內容,可以學習角色的對話,可以學習某一句句式,也可以在活動中讓幼兒充分地用語言來講述,總之目標的制定上要體現發(fā)展幼兒語言的內容。這一發(fā)現可以幫助教師在繪本教學中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的制定,尤其適用于年輕教師。再比如繪本教學中很多教師都設計有閱讀環(huán)節(jié),閱讀環(huán)節(jié)大都是在孩子們對繪本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去閱讀圖書,因為課堂時間的限制,孩子們的閱讀時間有限,在橫向比較分析的引導下,教師們思考教學中閱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現有的閱讀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孩子是一邊看書一遍興奮地討論,有的孩子草草的把書翻一遍了事,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教師該如何去解決?在看完書以后教師要如何把孩子的注意力再拉回到集體教學中去?這些都是教學設計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在橫向教研中被大家發(fā)現并挖掘。教師們收集不同教學案例中閱讀環(huán)節(jié)開展的情況,并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對形成的資料數據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分析中伴隨著解釋并提出明確的結論。這樣一個問題的深度思考,極大地增強了教師們的教育研究的能力,幫助教師發(fā)現教學中的規(guī)律、提高教學水平,充分發(fā)揮了教研的能效。在橫向研討的指引下,教師們比較“母雞蘿絲去散步”、“梨子小提琴”和“我爸爸”三個繪本教學時,教師們發(fā)現在繪本的使用上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運用繪本的內容,適當刪減、增加、調整順序都可以,圖片的使用要圍繞著目標的達成。在比較“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和“誰敢嘲笑獅子”兩個繪本教學時,教師們發(fā)現對于這類有一定幽默效果的繪本在教學時,教師的語言、語氣、動作、神態(tài)要有所注意,可以利用這些向幼兒透露出幽默的信號,使幼兒感受并明白,而不是生硬的講解。
教師是教研的主體,在教研活動中,必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引發(fā)每一位教師的深度思考,并大膽表達,使不同思想進行碰撞和融合,使教育研討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在教研中,我們嘗試了多種教研形式。
1、自由發(fā)言法。教師們隨意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樣有利有弊,參與研討的教師們有的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有的就有可能人云亦云,不積極地思考。
2、按照順序發(fā)言法。這種方法給予觀摩教師一定的壓力,在壓力下激發(fā)教師積極參與。一開始大家都不想先說,有著等靠的思想,或是怕說的不好,但是后來大家發(fā)現在最后發(fā)言的教師經常無話可說,自己的見解有可能和別人相同已經得到大家的認可了,所以教師們都會積極地先說,這樣的形式有效地規(guī)避了教師不敢發(fā)言人云亦云的情況,但是這種方法需要足夠的時間保證。
3、分小組討論法。觀摩活動結束后,教師們自由分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在小組內暢所欲言,并組內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后每組推選代表發(fā)言,這樣既保證了每位教師參與的機會,也大大地縮短了研討的時間。
在教研活動中,有時候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用辯論的形式開展就顯得有趣的多。在研討《鼠小弟的小背心》時,執(zhí)教教師挖掘出教育內容“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借給別人”,這一觀點很新穎,得到部分教師的認可,也有的教師認為不妥。于是就這個問題我請教師們根據觀點內容,互相選擇正反兩方,成立不同的陣營。一場辯論賽就此展開,辯論雙方在表述自己觀點的同時必須說明理由。正方教師說:“本書的作者創(chuàng)作的意圖就是分享,全書講述的都是分享和快樂,教師在使用時挖掘教材是尊重作者的原創(chuàng),因為這些信息在幼兒讀圖的過程中很容易被發(fā)現,另辟蹊徑的內容幼兒不容易理解?!狈捶浇處熣f:“小動物的分享是建立在鼠小弟的痛苦之上的,這種分享犧牲了鼠小弟的小背心,可以借此教育孩子正確分享”。正方教師說:“教師挖掘教材可以多層次,多方面,但是在一節(jié)活動中要有取舍,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要涉及到?!狈捶浇處熣f:“孩子們在進入大班后經常會出現同伴之間互相借東西的情況,也有東西借出去后就回不來了,就像鼠小弟的小背心一樣,這往往引發(fā)了孩子之間的矛盾。因此借用這個繪本引發(fā)孩子們思考如何管理自己的東西,借用別人的物品要注意什么……”有趣的形式激發(fā)了教師的熱情,大家就此表達自己的思考內容,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探討,一步一步引發(fā)大家對教學的研究。同時大家一致感謝執(zhí)教教師給我們帶來的思考,無關對錯。這種有趣的模式鼓勵教師堅持自己的觀點,大膽表述。教師們在這樣的氛圍中能夠積極熱情地參與活動,很好的促進了研討中的思維碰撞。
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就如同幼兒的學習能力需要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園開展的各級各類教研活動就是教師教研能力培養(yǎng)的課堂。采取形式不同的豐富多彩的教研策略,有利于凝聚大家的智慧,促進思想的碰撞,擴大教研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教師教研的能力,在一次次的討論中挑戰(zhàn)自我、提升自我,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加強組內成員之間的合作,促進教師的自主發(fā)展,實現教研效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