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引導和栽培的方式有很多種,身教就是重要的手段。青少年需要榜樣,尤其是同時代的或同伴的榜樣,其作用巨大,因為身邊的榜樣能實實在在打動他們的心,引著他們向著明亮那方。
2019 年8 月,在蘇州廣電總臺和蘇州市教育局聯(lián)合制作的《開學第一課》現(xiàn)場,作為教育觀察員的我被四個年輕人的事跡震撼了,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促進一個人蓬勃向上的強大能量。他們給我們的啟迪或許就是破譯人生成長的密碼,他們的事跡對學生、教師和家長都是教科書式的存在,仔細品讀,耐人尋味。
黃宇卓是2019 年江蘇省蘇州市范圍內通過空軍招飛的6 名學員之一,他以382 分的成績取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雙學籍”學員的預選資格。為了成為飛行員,黃宇卓高中三年堅決不玩手機,用心學習,努力鍛煉身體,終于實現(xiàn)了藍天夢。
沉迷手機,是當下最令家長和教師頭疼的問題之一,也是學生急需自救的問題。究竟是怎樣的自律才能做到三年不玩手機?黃宇卓給出了一種答案,那就是立志。一個人有夢想、有目標、有方向,那么,他的內心就充實,他眼里通往未來的路徑就清晰,他對當前的事情就有耐心、面對困難就有斗志。立志就是讓一切的努力都為著將來的那個意義,于是才有了當下的專注?,F(xiàn)在的學生特別缺少那種專注于學習而忘記時間、忘記周邊一切雜亂的心流體驗,這也許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人生目標,找不到奮斗的意義。
那么,該立怎樣的志?僅僅是考個什么學校、找個什么工作嗎?沒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也許只是個利己主義者,這樣的目標似乎不足以幫助學生戰(zhàn)勝恐懼、驅走抑郁,實現(xiàn)自我突破和心靈騰飛,我們要用更高、更遠的視野來看待人的心理成長。班主任應該引導學生把個人志向與人類生活結合起來、與社會發(fā)展結合起來、與國家前途命運結合起來,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命運努力,有這樣的方向才會有定力,才不會在關鍵時刻迷失自己。為實現(xiàn)遠大理想和抱負而學習的人的心理會更強大,由此爆發(fā)出的內驅力也會成為戰(zhàn)勝困難的重要支撐。
當然,一個人的立志跟家庭教育也是分不開的,黃宇卓的父親在孩子鍛煉身體、時間規(guī)劃等方面給予了很多指導。好的家風、遠大的志向應該代代相傳,我們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們的中國夢一定能早日實現(xiàn)!
腹有詩書氣自華,胸懷夢想自帶光。學習就為了那個強國之夢,黃宇卓的行為照亮了世界、照亮了其他人的奮斗之路。榜樣就在我們身邊,他才是我們今天廣大學生最應該追的星。
“微光女孩”周芷晴,六歲左眼失明,右眼視力只有0.1,可她沒有放棄,而是借助放大鏡、望遠鏡等努力學習。2019 年高考,她以407 分的高考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專業(yè)錄取。
我們每個人都是普通而又獨一無二的,人本就渺小,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與這個世界定下了契約,必須完成自我的這份獨特存在,演繹好屬于自己的精彩,誰的人生都是不可放棄的。人很大的心理不足是無法安放自己。從看到自己的不足到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和潛能,再到平衡地悅納自己,在經歷這個過程時,周芷晴做了非常好的心理建設,很好地安放了自己。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積蓄能量、不斷進行自我建設的過程,唯有強大的內心才能讓我們勇敢面對人生的一切磨難!
家長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判斷,所以家長要及時引領孩子正確看待自身的不足,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傾聽、撫慰、引導,幫助孩子從內心里真正接納自己。當然,學校教育也非常重要,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己、悅納自己正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周芷晴這樣的學生,學校同學、教師和社會的包容和正向支持也非常必要。正如周芷晴說的,我不需要同情,只需要跟正常人一樣被對待。那看待正常人的眼光就是一種力量,可以讓內心的陽光蕩漾開來,在逆境中勇敢挑戰(zhàn)。當然,包容和正向支持的社會生態(tài)建設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認知和覺察,我們要學會有智慧地善待他人。
2019 年的5 月12 日,48 歲的單親媽媽吳干英因為一場車禍腦死亡,她正在讀高三的兒子朱以哲簽字捐獻了母親的器官,完成母親“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遺愿。朱以哲忍著巨大悲痛投入到高考最后的沖刺,最后以超出本一分數(shù)線近30 分的成績,被浙江師范大學錄取。
朱以哲說:“我媽媽就想讓我‘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敝煲哉艿膵寢尶赡芙洺詫嶋H行動告訴孩子什么叫“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一次的車禍是以不尋常、猝不及防的方式給了孩子一個考驗。而朱以哲替母捐遺的行為已經很好地證明了母親對他的教育被他深深認同和內化,成了他的人生信條,也許正是這種對母親遺愿的價值認同支撐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最后的高考沖刺。
也許朱以哲的媽媽會擔心孩子將來的人生怎么辦,我想,“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是孩子面對未來人生最好的辦法。在不斷地對他人、對社會的付出中,他會感受到被他人需要、被社會認可的那種自豪和滿足、那種價值感和力量感(這是人的普遍的心理需求)、那種付出比得到更快樂的體驗,這些心理滋養(yǎng)會伴隨其一生,也會更好激勵其繼續(xù)努力,獲取更多能奉獻社會和他人的機會和資源。你對社會和他人付出,社會和他人也會回報予你,所以,在奉獻過程中,他同樣會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溫暖,這種溫暖和回報也能支撐他勇敢走好自己的人生?!白鰝€對社會有用的人”的過程實現(xiàn)了人的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我們需要思考,父母應該留給孩子什么?物質財富總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父母也總有一天會離開,但家長給予孩子的無窮盡的精神財富能引領孩子達到人生的高度。家長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人生坐標的引領,引導孩子做個怎樣的人。所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溫暖自己和被他人溫暖,過好平和而堅定的有意義的人生。
馮月月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初中畢業(yè)后陪著家人一起做廢舊品回收分類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中她體悟到生活的不易、勞動的價值,而且她通過在勞動中的用心學習,對各種垃圾的材質熟稔于心,成為網(wǎng)上宣傳垃圾分類的紅人。
家是有愛的地方。有愛的重要體現(xiàn)是承擔責任,家庭出生無法選擇,但也無須抱怨。雖然家境不富裕,但有人人愿擔責的家庭氛圍何嘗不是一種家庭教育的成功呢。家長的育兒觀念時刻在參與著孩子的成長。小時候不讓孩子勞動,長大了卻嫌他不會做事,殊不知,他早已沒有了勞動的意識、勞動的習慣和勞動的能力。家長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該受的苦和難都擋了,孩子得不到相應的鍛煉,他的價值感也得不到滿足;長大了,他也失去了抗挫的耐心和抗擊的本事??欣稀⒛暽鐣葐栴}的產生都是有系統(tǒng)原因的。
勞動是價值實現(xiàn)、事業(yè)成功、生活幸福的源泉,前半生偷的懶,后半生要拼命補回來,哪有不付出勞動和汗水就能成功的?!白尯⒆尤コ钥唷辈皇且痪錃埧岬脑?,成長過程中吃苦戰(zhàn)勝困難會慢慢變成勇敢和能力被儲存起來,用長遠的眼光來看,日子總是要孩子自己去過的。
拋去未能繼續(xù)學業(yè)這一遺憾,馮月月能體諒父母的不易,主動承擔家庭責任,傳播垃圾分類知識,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勞動中不放棄學習,對自己的成長負責,她的身上有著可貴的品質“勞動”和“責任擔當”。我們相信,一個人只要內心有愛,腳踏實地,承擔責任,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價值,到哪都會閃閃發(fā)光。
身邊的榜樣就是好教材。立志為國黃宇卓、微光女孩周芷晴、替母捐遺朱以哲、垃圾分類代言馮月月,他們分明給我們上了四節(jié)課:思想政治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核心素養(yǎng)培育課和家庭教育指導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