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寧
有道德的班級生活具有公共性,班級成員共同制定遵守公約、參與班級事務管理、體驗道德情感、建立良好關系,在共商、共議、共情、共賞的班級氛圍中快樂生長。
班級生活是公共生活,離不開紀律與規(guī)則。班級行為公約,是具有普遍指導價值和約束作用的班級所有成員的行為規(guī)范。在公約制定的過程中,班主任應加以引導,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自愿地接受、遵守公約,形成守約意識。
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從課堂紀律、學習生活、道德品質、班級風氣等方面分組展開討論,同時廣泛征求父母、老師、同伴的意見,向高年級學兄學姐們學習,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方案,擬定簡明易懂、操作性強的班級公約。公約應既能解決班級問題,又不給學生造成任何負擔,獎罰分明,內(nèi)容契合班級實際情況。
公約制定過程中,每一位成員都要參與其中,公約面前人人平等。每月班主任及時組織反思活動,學生們更增添了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越發(fā)顯現(xiàn)出公約的價值和意義。
由于學生存在個體性格、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在日常交往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些矛盾,甚至偶爾出現(xiàn)沖突都是正?,F(xiàn)象。此時,面對一群有想法、有追求且日漸成熟的學生,教師應給予他們更多信任,在全程關注、積極教育、重點指導的同時,引導全班學生就相關事件開展深入思考和民主討論,共議事理,共辨是非,對事件背后隱含的道德標準、規(guī)范尺度做出理性判斷,運用集體的智慧查清癥結,分析原因,疏通心理,為解決問題找到有效途徑,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更為細致、更為入心的自我道德完善。
例如,筆者班里有一個外表斯文、成績優(yōu)異的男生,他與同學的交流方式比較極端……他的異常舉動讓同學反感,大家都避讓他、疏遠他,這讓他感到特別的痛苦和無助。筆者與他進行了一次深入談話,才知道他這樣做只是想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引起大家的關注,想和大家交朋友。
找到癥結所在后。筆者召開主題班會,首先用《弟子規(guī)》中“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段話作為班會的開場白,引導學生講述愛人、愛動物、愛同伴的故事,一方面教育學生要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泛愛眾”,另一方面也暗示該男生靜下心來好好揣摩一下這段話的含義。學生們心平氣和地分析原因,互讓互諒,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漸漸地,這個男生轉變成為一個溫和友善、能和同學融洽相處的人。
共情,就是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和體會對方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和認同對方的內(nèi)心感受。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乃至實現(xiàn)整個班級的團隊共情,能夠有效擴展學生的認知領域,幫助他們學會從多維度重新看待問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匯聚集體力量,讓班級更加團結、溫暖。
2017 年1 月,筆者班上的小司同學的父親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得知消息后,筆者決定號召全班學生伸出援手。很快,學生們行動起來了,寫信助力小分隊、籌集善款小分隊、補課輔導小分隊、關心生活小分隊……一個個互助小隊紛紛成立,學生們的行動也“波及”到了家長,他們想辦法調動社會的力量,共同來幫助這個不幸的家庭。短短幾天時間,凝聚著全校全班同學愛心的近十萬元捐款便送到了小司爸爸的病榻前。同學們的愛溫暖著小司同學,他在作文中寫道:“我好幸福,擁有這么多愛我的老師、同學和好心人,有了他們,遇到再大的困難我都不怕!爸爸現(xiàn)在身體恢復得很好,已經(jīng)可以工作了,偶爾還可以和我一起下下棋、打打牌,再也不是那個無精打采的爸爸了!”事后,小司經(jīng)常用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回饋曾經(jīng)幫助過他的所有人。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件事情讓筆者深刻地體會到了團隊共情的力量,一個“情”字飽含了大家對小司無盡的“關愛”,維系了班級成員樸實但真誠的情感。學生們在與班級同學具體、真實、豐富的交往中,傾聽彼此的心聲,理解彼此的需要,關愛需要幫助的同學就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班級生活中,只有師生、生生互相接納欣賞,班級生活才能和諧融洽。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地關心、愛護、尊重每一個學生,處理問題公平公正、一視同仁,學生才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老師產(chǎn)生依戀,真正信服、理解、遵從老師的管理。學生的成長都需要教師、同學的肯定、接納、支持和成全。學生間只有能開誠布公地指出伙伴的問題,尋求合作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產(chǎn)生愉快的班級生活體驗,從而在班級生活中獲得集體歸屬感和心理安全感。
例如,筆者班里有個性格古怪、孤僻、厭學的男生,他好似蠶蛹,把自己包裹在自己織就的繭子里而不自知。還好,我們遇見了“合作”“共賞”——這冬日的暖陽,透過鐵壁,照到了這個被遺忘的角落,喚醒了沉睡的他……
筆者帶領學生站在他的角度,以共賞的態(tài)度和合作的方法喚醒了他的斗志,鼓舞了他的信心,使其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重要性,終于能夠積極地與老師和同學交往。
共商、共議、共情、共賞,為學生更深切地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認同、融入班集體開辟了一條順暢的道路,讓他們以更自主、更喜歡的方式參與到德育活動中來。筆者相信,沿著這條道路不斷探索,堅持積累,一定能夠使德育活動更好地走進學生的生活,滲入學生的心里,必能收獲德育之樹的縷縷清香和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