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勰
(重慶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重慶 400000)
從商周的甲骨、青銅文化到春秋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從大一統(tǒng)的秦漢文化到魏晉玄學,從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學,從明清的啟蒙思想到觀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無不飽含著中國先民杰出的才能和聰穎的智慧,顯示出中國歷史內涵的豐富多彩和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們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內容。通過對歷史學文化教育功能的實施,既可提高國民文化、精神和科學素質,又可幫助國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及人文之正確判斷標準,引導國民自覺地吸取歷史的智慧,高瞻遠矚,鑒往察來,以史觀我,認識并完善自身。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僅此一點,就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發(fā)展史上,我國歷代名人輩出,成就非凡,貢獻卓著??鬃邮鞘澜缂壍膫ゴ笏枷爰液徒逃?,以孔子的《論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會的重視。用中華文明史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知道我們祖輩先賢的光輝成就,從中領悟到堯舜亦人、催人奮進的自豪與感慨。中國搞建設求發(fā)展,目的是提高綜合國力,揚我國家之威名,樹我民族之雄風,這就需要利用中國的歷史從根本上樹立起強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一個民族或國家是否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觀念的強弱,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過歷史長河的潛移默化、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日積月累起來的。歷史上那些注重個人修養(yǎng)、講究社會公德、行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斷弘揚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和效仿中,便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學家都特別強調歷史學的倫理教化作用。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注重文明禮貌和個人品德修養(yǎng),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為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它講究嚴于律己,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仁、義、禮、愛。在調整人際關系的自律倫理上,倡導忠恕之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安邦治國的政治倫理上,主張以德治國,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求治國者必須先正己、修身,禮賢下士,廉潔奉公,以民為貴,“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并把政治倫理和家庭倫理融為一體,認為“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廣之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人使眾也”,至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探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深刻把握歷史,認清國情,為認識社會發(fā)展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據。歷史發(fā)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guī)律的,歷史科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中揭示出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尋找規(guī)律性認識。并且,現(xiàn)實是歷史的延續(xù),只有認識一國的社會歷史發(fā)展狀況,才能認清該國的國情。因此,史學的社會功能、現(xiàn)實意義在于認清與把握國情,提供未來發(fā)展方向的可靠依據。
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極其重視史書的修撰,把史學看作“經世致用”之學,并把史學與治亂興衰聯(lián)系起來??鬃诱J為“《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歷代統(tǒng)治者也大都注重歷史的教訓“以古為鏡”,常言所說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指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中國歷史上,統(tǒng)一局面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有利于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實上,不管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濟建設還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階級壓迫的斗爭中,各民族之間都建立了利害與共、血肉相連的兄弟情誼。民族團結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國歷史的主流,從而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雖然中國歷史上有過春秋戰(zhàn)國、魏晉南北朝、宋遼夏金三個大動蕩時期,但中華民族正好是在這三個時期經歷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自覺維護祖國統(tǒng)一方面,中華各族先民更是為我們樹立了無數(shù)的榜樣。單說清代,就有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平定內亂、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左宗棠抗擊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斗,才創(chuàng)造了祖國如此光輝燦爛的歷史和絢麗多姿的文化。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之所以能夠持續(xù)五千年而連綿不衰、從未中斷,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一次又一次外來文化的挑戰(zhàn)和武力侵擾,最終贏得了在世界東方的崇高地位,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奮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而表現(xiàn)出的強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榮辱與共的團結拼搏精神。
歷史學所從事的研究和價值判斷,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有機結合,其生動具體性和說服感染力等優(yōu)越性,為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因此,社會和學校學史無用論的流行、國民尤其是青少年歷史意識的淡化以及充斥于社會各個角落的歷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濫,都是危險的。所以,真誠希望全社會有更多的人來關心和扶植歷史學學科的建設,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歷史學的社會教育活動中來;也希望我們史學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對現(xiàn)實,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更希望國人在忙于經濟建設時別忘了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