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guī)定,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于145萬字。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在選擇編排時僅僅選擇有代表性的文章,數量受到限制,無法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呂叔湘先生認為“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課文的特點,適當地補充、延伸閱讀內容,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這種延伸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豐富學生的閱讀實踐,提高閱讀能力,促進課內閱讀效果提升,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融合的有效路徑。補充與課內閱讀相關聯的課外閱讀內容,有助于將學生置身于立體的閱讀環(huán)境之中,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文章中人物的情感,領悟文章的表達特點,提高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本領,從而體會閱讀的美好。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朗讀、理解、討論、評價等閱讀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輕松、愉悅的狀態(tài)下進行多樣化閱讀。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上的內容補充同一主題的文章,通過比較閱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感受到教材文章之外別有洞天,知道同一主題文章可以有不同的選材、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百花齊放,相得益彰。通過品讀、揣摩、感悟,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發(fā)展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例如:統(tǒng)編語文五上《金蟬脫殼》,詳細地描寫了金蟬脫殼的過程,細致、生動。作家在描述蟬尾出殼時,用了“抖動”“伸著”“仰”“撲”“抓”“抽”等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準確形象地寫出了金蟬脫殼時的精彩場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感受蟬尾出殼時奇特動人的情景。無獨有偶,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昆蟲記》中也描寫了一段蟬尾出殼的情景。教師可以把這一段描述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自主品味“翻”“騰起”“伸直”“張開”“翻上來”“鉤住”“拉”等動詞的妙用。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迅速發(fā)現兩篇文章中的相同點:兩位作者都是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使用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才描寫出神奇有趣的情景。不同的是,因個人觀察角度不同,看到的蟬蟲脫殼的動作會有細微差別,描述時使用的動詞也會有所不同。二者通過形象化地描寫使沒有見到蟬出殼的人仿佛能看到這有趣又協調的情景,極富畫面感和表現力。在“同一主題”下補充文章比較閱讀,既激發(fā)了學生對主題討論的興趣,又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節(jié)選自名著,學習課文之后再讀原著,引導學生把課文放在原有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閱讀、品味,可以了解課文的前因后果,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立體地感悟人物形象,深入地體會作者情感。學生讀經典著作,與名家近距離對話,縱觀全景,前后聯系,有助于讀有所悟,形成共鳴。
統(tǒng)編語文五下《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作家蕭紅用清新質樸的語言,敘述了自己童年時期在園子里自由、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字里行間流露出祖父帶給自己的溫暖和深深的愛,讓讀者感受到她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祖父的懷念。此時,教師向學生介紹作家蕭紅的生平,讓學生走近作家,了解她一生的坎坷,了解“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呼蘭河傳》。以教材上的內容為基點介紹原著,向課外延伸,以一篇帶動多篇,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無縫銜接,讓學生始終充滿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在課外閱讀中感知更多、更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習一篇課文,還可以根據內容推薦作品中人物傳記或作家傳記,引導學生延伸閱讀,作為學習課文的背景資料,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相互補充。讀名人傳記,幫助學生全方位地、更鮮活地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人生經驗和智慧,幫助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近現代學者梁啟超說:“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fā)人的志氣?!遍喿x名人傳記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激發(fā)學生昂揚向上的志氣,對學生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統(tǒng)編語文四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講述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飽受洋人欺凌,真切地體會到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在不斷地朗讀過程中,學生通過課文中人物語言、神態(tài)的細致刻畫,感受到少年周恩來博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課后,筆者向學生推薦閱讀《周恩來傳》,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當時國家多災多難、貧窮落后的時代背景。傳記中寫到周恩來總理一心為國的一生,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怎樣一種堅定的信念。傳記的閱讀,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偉人的距離,更激發(fā)著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
延伸閱讀,使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融合,學生的語文學習超越課本,長期堅持,學生的閱讀量大大提高,語言得到積累,知識得到拓展;閱讀能力得到鍛煉,情操得到陶冶,精神世界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