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葉 羅鮮蘭
【摘要】 目的:探究中藥保留灌腸用于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給予西醫(yī)+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與單純西醫(yī)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時間以及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價。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下腹墜脹、腰骶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后有28例患者顯示有效,占9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0.0%(P<0.05),統(tǒng)計學有意義。結(jié)論:中藥保留灌腸用于治療慢性盆腔炎,能夠促進患者癥狀緩解,效果顯著。
【關(guān)鍵詞】
中藥保留灌腸;慢性盆腔炎;臨床癥狀;治療效果
作為臨床上一種極為常見的婦科疾病,慢性盆腔炎主要指的是女性內(nèi)生殖器官及周圍盆腔腹膜、結(jié)締組織產(chǎn)生的炎癥癥狀,患者多伴隨不同程度下腹疼痛、發(fā)熱等[1],嚴重影響著女性的生活質(zhì)量。目前,臨床上對慢性盆腔炎的治療多以西醫(yī)為主,其盡管能夠?qū)颊卟∏槠鸬礁纳谱饔?,然而不良反應多、復發(fā)率高,效果不佳。近年來,中醫(yī)在治療慢性盆腔炎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研究將中藥保留灌腸引入到慢性盆腔炎治療中,為探究其有效性,納入的病例均為本院慢性盆腔炎患者,共計60例,結(jié)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于本院婦科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病例資料,隨機數(shù)字表法實施分組,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年齡為24~54歲,平均年齡為(34.5±6.6)歲,病程為4個月~8年,平均病程為(3.1±1.4)年;對照組:年齡為23~56歲,平均年齡為(34.4±6.5)歲,病程為3個月~7年,平均病程為(3.2±1.1)年。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臨床診斷及B超檢查,證實為慢性盆腔炎,與國際臨床診斷標準相符[2];2)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并經(jīng)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所有研究對象均為自愿參與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疾病及確診為重要臟器疾病者;2)意識模糊、認知功能缺陷患者以及精神障礙疾病患者;3)合并惡性腫瘤疾病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5)不配合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者。為確保研究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予以統(tǒng)計學分析,證實兩組間差異較?。≒>0.05),具有可比性,可予以比較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給予200mL替硝唑注射液(南陽普康集團衡淯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7594)靜脈滴注,1次/d,乳酸環(huán)丙沙星注射液(上海長征富民金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157)100mL靜脈滴注,2次/d。治療2周后改為2片/次替硝唑片(湖北廣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151)及2片/次環(huán)丙沙星片(廣州南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0288)口服治療,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組方為敗醬草、野菊花、連翹各20g,川楝子、赤芍、延胡索、丹參各15g,三棱、紅花各12g。針對濕熱夾瘀型加用金銀花,針對氣滯血瘀型加用蒲公英、土茯苓;針對寒濕凝滯型加用桂枝、小茴香,1劑/d。用水煎制取湯汁100mL,溫度以38℃為宜。指導患者保持側(cè)臥位,將臀部抬高10cm左右,將肛管插入肛內(nèi),動作輕柔,長度為15cm左右,在腸腔內(nèi)滴入藥汁,藥液保留40min,1次/d。兩組患者均給予為期1個月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消失時間以及治療總有效率進行綜合評價。療效評估標準,顯效:患者經(jīng)過治療癥狀消失,體征恢復正常,排除子宮附件異常;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盆腔炎性包括縮小;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改善,甚至存在加重傾向。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在SPPSS 22.0統(tǒng)計學處理軟件上進行,所有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值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性行t檢驗。以0.05作為結(jié)果判定界限,P<0.05可判斷組間比較具有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下腹墜脹、腰骶部疼痛等癥狀消失時間均較短(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VS對照組為:93.3% VS 7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病情頑固、復發(fā)率高,多數(shù)患者因久治不愈而痛苦。隨著病程的延長,患者炎癥組織機化不斷增厚,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進而引起下腹墜漲、疼痛等,在月經(jīng)前后及性交前后癥狀加劇[4]。傳統(tǒng)臨床對慢性盆腔炎的治療多為西醫(yī),其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難以徹底治愈。中醫(yī)學認為慢性盆腔炎屬于“少腹痛”、“癓瘕”的范疇,為氣滯血瘀所致,在治療時應以活血止痛、清熱利濕為主。中藥保留灌腸組方中的敗醬草能夠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有效祛瘀止痛;野菊花、連翹可清熱利濕、解毒;三棱、丹參能夠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紅花可祛瘀止痛、活血痛經(jīng)[5];針對不同癥形患者隨癥加減,能夠提升治療針對性,進而提升治療效果。另外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方式無需通過上消化道,藥物作用不會受到胃酸及酶等的影響,且能夠減少對胃腸的刺激作用,藥物能夠直接達到盆腔,增加局部藥物濃度,提高了藥物利用度,療效顯著。從本次研究結(jié)果看,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消失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3%,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的有效性。綜上所述,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應用,有利于患者癥狀消失,作用顯著。
參考文獻
[1] 郭彥.加味桂枝茯苓丸聯(lián)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濕熱瘀阻型慢性盆腔炎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21(06):153156.
[2] 李麗娟,符吉芬.中藥保留灌腸對慢性盆腔炎療效及炎性反應因子的影響觀察[J].世界中醫(yī)藥,2017,12(04):772775.
[3] 劉祎,黃建立,李林濤.中西醫(yī)及護理干預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4(B12):449451.
[4] 陳曉娟,楊永剛.中藥保留灌腸結(jié)合腹部中藥貼敷治療慢性盆腔炎46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3,23(10):115116.
[5] 趙淑賽,朱春磊.中醫(yī)辨證論治加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護理措施[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4,14(11):2365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