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州彌勒市慶來學校 羅凱亮
改革開放以來,育人理念經歷了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三個階段性歷程。21世紀是數字化、智能化迅速發(fā)展的時代,新時代下教育部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進行修訂,提出了更符合時代訴求的育人理念——學科核心素養(yǎng)(2017版),構建了新的育人理念,從知識型人才培養(yǎng)到強調人的素質的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社會主義育人訴求的時代選擇,和塑造健康持續(xù)良性發(fā)展的育人模式。
正是教育理念的不斷轉型,審辨式思維應運而生。審辨式思維是以知識為載體,使學生形成追問質疑、證據先行、謙遜包容和力行擔當的優(yōu)良品格,是將知識放在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中,以知識鋪路、追問激疑、搜證求解和緣據立論為課堂教學四要點,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和塑造理性的人格品質。它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通的,適應了黨和國家對人的素質的培育。
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離不開特定的時間、空間和具體的人群,義和團運動也不例外。人民版教材歷史課程對義和團運動是以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來論述的,主要是從宏觀視野論述義和團運動的發(fā)展過程,將義和團運動置于19世紀西方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狂潮,引起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的背景下講述的。教材對于義和團運動的內容亦是側重于宏觀層面,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則是站在反帝愛國主義的立場上。實際上,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過程及其性質是十分復雜的,教材不僅忽視了義和團運動特定的群體,也忽視了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
首先,教材對于義和團群體范疇的界定是山東、直隸一帶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參加者多是農民和手工業(yè)者,其練拳習武,進行反清斗爭。那么緣何農民和手工業(yè)者會掀起一場運動?這需要追問當時特定的歷史時空下義和團的群體問題。據史料記載:1898年黃河洪水橫掃魯西大部分地區(qū),從1898年底到1899年初,魯西北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難民,天津以北地區(qū)有數十個村莊被水完全淹沒。19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年頭里,魯西和直隸地區(qū)因降水太多,造成水患嚴重,1899年冬季過后,席卷華北和西北的旱災更是比水患嚴重。古往今來,農民起義或多或少都與自然災害緊密相關,但并非自然災害就必然引起群眾的反抗,當時列強在中國的橫行霸道與民眾間的矛盾激化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教材在論述義和團發(fā)展的過程,特別是在破壞鐵路上傾向于義和團的反帝情緒上,并沒有直接論述義和團破壞鐵路的動機。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追問質疑,有三則史料可以佐證:材料一,他們(義和團)破壞設施完全是出于對外來事物的敵視……這是蓄意破壞財產的罪行。材料二:在洋兵進京以前,義和團破壞鐵路,是出于與清兵作戰(zhàn)的需要,為反抗西摩爾聯(lián)軍乘火車進京,大規(guī)模破壞鐵路,完全是出于作戰(zhàn)手段。材料三,5月26日拆毀高碑鐵路主要是報復鐵路員工,有一定的偶然性。由此可見,義和團在破壞鐵路方面的動機并非單一,同樣具有多元性。義和團在滅洋方面還體現(xiàn)在進攻使館上。有史料記載:圍攻東交民巷是奉慈禧旨意……仿佛此舉是義和團自發(fā)的愛國義舉,不但歪曲了歷史真相,也掩蓋了清政府踐踏國際法的罪行。對西什庫教堂和對使館區(qū)的進攻,充分體現(xiàn)了專制統(tǒng)治者的極端愚昧無知與殘暴。但有史料記載:早在5月底,各國已在各自使館駐扎重兵,把使館變成設在北京城內的軍事?lián)c,這是完全違背國際法的。上述兩則材料都強調義和團在進攻使館方面的合法性,教材對義和團在此方面也是突出其反抗。
最后,關于義和團的評價,人民版教材是將其劃為反帝愛國運動的性質,其維護國家主權和捍衛(wèi)民族尊嚴,是列強未能把中國變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但關于義和團運動的評價是具有多元性的。學界主要有兩種爭議:一種將其界定為反帝愛國運動,一種將其界定為封建蒙昧主義運動。有史料記載:京師盛時,居人殆四百萬。自拳匪暴軍之亂,劫盜乘之,鹵掠一空,無得免者。另有史料載:義和團在北京和各地殺傳教士、焚毀教堂、破壞鐵路和電線桿以及部分人的搶劫行為,都是在外國士兵進京后發(fā)生的,攻打西什庫教堂和使館區(qū)在這之后。洋兵入京是事變更加復雜和動亂的根源??梢钥闯?,義和團在反帝愛國的行為中,對中國社會既有破壞性,又有反帝性,因此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應置于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以追問思辨的教學模式,可使學生更為客觀和全面地看待歷史事件之間的聯(lián)動性。
審辨式教學與目前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相吻合,有利于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歷史是關于人的學問,審辨式教學更加關注人在歷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事件之間的各種關聯(lián)性,凸顯人的主體性,培養(yǎng)個性中的理性,引導學生理解各種歷史活動,體悟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的人類活動和思想變化。教學中以史料為載體,去偽存真,史論結合,將學生看成一棵“有思想的蘆葦”,用思辨的教學思維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歷史是教人求真的學科,要完全恢復過去的歷史并非易事,但以唯物史觀去指導、認知和教授歷史,這本身就是一種求真求實的過程。審辨式教學思維則將目前倡導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具體化,在教學過程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誠然,要使審辨式思維教學更加科學化和普遍化,既要契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思維,還需要教師拓展史學視野,以彌合教材中不完善的地方,給學生提供一扇看待歷史的新窗口,達到用歷史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意識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