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愈
(廣東省珠海市第七中學 廣東珠海 519000)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側重于學生適應未來個人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教師搭建教學平臺,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尤為重要??紤]到學生活動是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良好催化劑,新課程理念倡導在教學中進行學生活動的建構,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和實踐,使他們在活動中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彰顯育人價值。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經(jīng)常受課時、條件、形式等原因限制,學生活動的有效性不強。那么,教師如何從教學實際和學生學情出發(fā),構建可操作且可評價的學生活動平臺,并以此為載體,將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呢?下面,筆者從4個方面闡述如何構建體驗型、綜合型、探究型和實踐型等活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理解生命的本質是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教育價值。生命教育的本質則是指生物課堂教學中生命系統(tǒng)的物質和結構,生命歷程中生命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以及生物學教學中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念。生命觀念的形成可以指導學生探索生命活動規(guī)律,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是深入理解生命本質的一種方式。喜歡體驗是學生的天性,因此,構建體驗型活動,如創(chuàng)設情境、觀察制作、模擬實驗、游戲競賽等引導型、探究型、應用型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生命觀念。在體驗型活動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則:
①注重活動的可操作性,盡量精簡、難度適宜;
②注重活動的體驗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親歷體驗、交流與合作、實現(xiàn)升華;
③注重活動的育人性,實現(xiàn)認知與情感的平衡,凸顯學生對主體生命性的關注。
如,在“動物運動的形成”教學中,筆者課前先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收集不同形態(tài)的骨,課上分組展示并觀察骨的形態(tài)和特點,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察實物,認識各種骨。接著,學生分組體驗“觀察長骨”活動,解剖和識別自帶雞、豬等動物的長骨的結構和功能,在交流討論中了解骨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另外,筆者帶領學生體驗“分析骨的成分和特性”活動,并創(chuàng)設骨折救護的情境,讓學生模擬情境,在情境中體驗、感悟,使學生重視運動保健知識,識別并自覺養(yǎng)成坐姿、站立、行走的正確姿勢。
如,在“模擬自然選擇”活動中,筆者創(chuàng)設“星球大作戰(zhàn)”情境:在星球中有一群相似長相,但是喙有不同形狀和大小的豆豆鳥,它們以豆子為食。然而,星球上的豆子卻越來越少,各種豆豆鳥為了守護自己的家族,開啟了激烈的星球大作戰(zhàn)?;顒又?,學生每八人一組,分工合作,一人計時,另一人計數(shù)和監(jiān)督,四人分別用鑷子、解剖針、勺子、晾衣夾子工具扮演不同喙形的豆豆鳥,其他成員后補,限時闖三關,依次在1 min、40 s、20 s內從盤中啄取20粒豆子。那些啄食足量的為幸存者,不足者被淘汰,每個幸存者有1個后代參與下一輪的闖關。這樣讓學生參與情境體驗,體驗模擬活動,獲得形象、真實、生動的感性認識,加深理解自然選擇的意義。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勺子喙型豆豆鳥闖關成功的秘訣是什么,而針型、鑷子喙型豆豆鳥又為什么會被淘汰呢?闖關中,同樣是勺子喙型,為什么有的可以存活,而有的卻被淘汰了呢?在活動中,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從直觀體驗上升到理性理解,理解進化與適應的生命觀念。
課堂上,教師巧妙運用類比、建模、情境、觀察等方法構建體驗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真正理解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并能主動聯(lián)系自身與生活實際,科學地看待問題,在達成生命本質的“價值引領”過程中,感知生命的價值與活力,形成科學的生命觀念,喚醒學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本質,實現(xiàn)育人的初衷。
生物課程是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科之一,能激發(fā)學生探索,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真正體現(xiàn)生物學“科學課程”的本質??紤]到綜合型活動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前沿陣地,它的“綜合”主要有四層涵義:學科綜合、資源綜合、形式綜合、內容綜合。因此,構建綜合型活動時,教師需要運用綜合型的邏輯思維和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采用多種形式,整合資料,融會貫通各學科內容,以問題為驅動,注重訓練和發(fā)揮學生的歸納與總結、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等能力,使學生從感性現(xiàn)象到探索和解釋生命現(xiàn)象及規(guī)律,逐步引導學生深化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
如在“預測一對夫婦所生孩子的性狀表現(xiàn)”活動中,筆者課前先指導學生分組準備好父本基因型Aa和母本基因型Aa等已被標記基因型的染色體卡片模型。課上,教師運用物理染色體建模方法,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模型演繹,討論分析:配子是什么基因型?子代是什么基因型,具有什么性狀?和父母的性狀是否相同?接著,學生代表上臺進行模型演繹與推理。學生通過對染色體模型的應用來探究問題,從中獲取知識,從形象的染色體變化過程中上升到理性的性狀遺傳規(guī)律認識,根據(jù)概念知識,歸納出規(guī)律性內容,培養(yǎng)科學思維。
如在“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活動中,筆者課前先引導學生熟悉活動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學生準備好硬紙板、橡皮筋、氣球、竹簽等材料,并查找相關資料設計模型制作方案,為活動順利完成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上,學生分小組合作進行模型制作,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制作過程中的問題,并及時找出改進的方法,使學生通過感性材料和創(chuàng)新設計加深對原型本質的理解。接著,各組派代表交流演示模型,聯(lián)系杠桿和屈臂的工作原理,討論分析:肘關節(jié)屈肘和伸肘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tài)如何?骨的杠桿運動和物理學上的杠桿運動有哪些相似之處?通過模型構建、模型制作、模型分析和模型應用讓學生理解骨骼肌的特點及其在運動中的協(xié)調作用,激發(fā)學生探索,引導學生從感性的模型認識提煉出理性的規(guī)律認識,發(fā)展其科學思維。
構建形式多樣的綜合型活動,既能讓學生獲得生物知識,又能啟迪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綜合等思維方法,對問題進行辯證、批判性地探討,總結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科學概念,幫助學生理解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思維軌跡,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品質。
探究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倡導以探究為核心的各種教學方法是生物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點。因此,筆者根據(jù)本校的實際條件,發(fā)揮本土優(yōu)勢,改進創(chuàng)新實驗,構建探究型活動,組織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引導他們在積極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自身的探究技能,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構建探究型活動,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①引導學生提出可探究的問題,以“問題、計劃、研究、分析、評價、反思”六個環(huán)節(jié)來實施,注重探究時間的分配,在活動中將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擁有適度的自主權;
②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活動中的積極主導作用;
③對活動要進行科學評價,采用多種方式呈現(xiàn)探究報告。
如,在“探究螞蟻的行為”活動中,考慮到螞蟻太小、深秋很難捕捉等原因,在課上很難順利完成。家蠶又易得方便,網(wǎng)上直接購買即可。因此,筆者引導學生用家蠶替代螞蟻,提出問題:探究家蠶喜歡吃哪種葉子呢?提前兩周布置任務,學生分小組合作設計活動方案,課后購買家蠶,采集等量、新鮮的桑葉、大紅花葉等葉子,在紙箱內將各種葉子鋪成一個圓形,在圓形中心處放入8只饑餓的家蠶,每隔20 min觀察一次家蠶的取食行為,記錄每種葉子附近停留家蠶的數(shù)量,并連續(xù)觀察幾次。同時,學生將活動過程拍照、收集視頻,用小影等手機視頻軟件制成微課,并將本組的探究報告制成PPT。在成果分享環(huán)節(jié)中,各小組代表展示探究過程,深入交流評價,繼續(xù)完善活動。課后,學生在已有探究經(jīng)驗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校園內的非洲大蝸牛等動物的取食、防御等行為。這樣,課前探究和后續(xù)研究交相呼應,既能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動物行為的樂趣,提高課堂效率,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氛圍,體驗分工合作的過程和意義,提高觀察分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探究素養(yǎng),樹立實事求是,堅持不懈的科學態(tài)度。
又如,在“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節(jié)課中,為了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活躍課堂氛圍,筆者課后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分組討論,制定活動計劃,探索校園內動物對植物生活的影響,討論內容包括:活動地點、觀察對象和設備,確定實驗組合,明確活動的步驟等。課堂上,先組織學生在校園內結合探究計劃自主合作完成探究活動,并采集相關活動素材。一些小組探究了動物對鬼針草和蒼耳種子的影響,一些小組探究了人類對含羞草應激性的作用,一些小組探究了大紅花花粉黏液對蜜蜂采蜜的影響……,接著,教師指導學生搜集活動照片、視頻及實物等,組間交流分享探究過程,評價整個探究活動。這一系列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對生命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在合作和交流中共同成長,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通過辯證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了解動物與人類的利益關系,并形成關愛動物的意識。
構建探究型活動,增進學生參與度、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進行深度探究,思維層次遞進,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體驗探究過程的艱辛,鍛煉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生物學科中的社會責任是指基于生物學理解的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合理的解釋和判斷,努力解決生活中生物學問題的責任和能力。樹立服務于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健康文明的使者,應注重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融合,學會相互合作和分享。因此,構建實踐型活動,讓學生深入挖掘教材,領悟生物學的應用價值,本著理性化、科學性的態(tài)度,學會關注社會熱點,運用知識與技能去探索問題,塑造學生的品格,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感。
如,在“我國的動物資源與保護”課堂中,筆者提前10 d給學生布置“角色扮演——研討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活動任務,請每組抽簽選取一種稀有動物的角色扮演,小組分工合作,收集本組所扮演動物的基本信息及其與人類關系的資料、相關的宣傳和保護措施,以第一人稱編寫腳本,并利用空閑時間排練表演。此外,各組整理資料信息,制作PPT。課上,各自代表進行角色扮演并用PPT、視頻展示,介紹該動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宣傳保護該動物的具體措施。在展講環(huán)節(jié)時,師生互相提問,在交流和討論中思維相互碰撞,使學生認識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并對動物資源的現(xiàn)狀產生憂患意識意識到關愛動物和保護動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提升其情感價值觀。
如,在“遺傳病和人類健康”這節(jié)課中,筆者課后布置學生小組合作查找遺傳病的相關案例資料及其預防措施,在課上分組展講、討論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活動中可以了解遺傳病及其在活動中的危害,了解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并關注預防遺傳性疾病,明白生物學知識與維護人類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質的密切關系。
再如,在“蒸騰作用”教學中,筆者布置個性化拓展作業(yè),讓學生撰寫愛護植物的溫馨標語提示和在每年的植樹節(jié)自愿參與植樹義工活動等學生在完成這些拓展作業(yè)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共建生態(tài)家園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師構建實踐型活動,注重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滲透教育,引導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做出適當?shù)牟呗院托袆樱谇楦袧B透中塑造學生品格,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筆者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學生活動的教育功能,從教學實際和學生學情出發(fā),充分合理地構建學生活動,引領學生領悟科學的本質,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科學思維習慣,在活動中形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形成生命觀念,發(fā)展科學思維,體驗科學探究和踐行社會責任,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總之,學生活動的設計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為生物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