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澤 劉立清 劉冬至
(大連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遼寧 大連 116023)
羽毛球運動是我國競技體育傳統(tǒng)的優(yōu)勢項目與主要的奧運沖金點之一。運動員的形態(tài)特征決定其技戰(zhàn)術特點并因此影響了比賽成績。其中身材高大的運動員通常具有良好的防守范圍與更高的擊球點,而身材短小的運動員則更善于轉身、跑動等靈活性較強的技術動作。通過數學模型對羽毛球運動員長度、寬度、圍度、體重等形態(tài)特征進行的相關性研究表明,長度(即身高)對運動員成績的影響相關性最大[1]。因此本文通過統(tǒng)計學方法對2007-2018年期間國際頂尖男子單打羽毛球運動員的身高分布特征開展統(tǒng)計研究。
為研究羽毛球運動員的身高變化趨勢,本文對2007年至2018年期間頂尖男子單打運動員身高進行了統(tǒng)計。數據來源為國際羽毛球聯合會(BWF)官方網站所公布的世界排名前50名的男子單打運動員身高,其中取樣間隔為28周 (即每年1月份與7月份第一周)。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運動員長期排名較為靠前,因此數據中存在運動員的重復情況。數據共包括1200個樣本 (人次),其中僅包括168名不同運動員。
從2007年1月份至2018年1月份,Top50的運動員平均身高由2007年的179.3厘米下降至2013年的178.4厘米最低值并穩(wěn)定至2018年。近年來由于諶龍與安塞龍為代表的身材高大運動員迅速崛起,給人們傳遞了一種信號,即高大運動員的身體天賦更加適合羽毛球項目。由于兩人的世界排名較高,在大賽特別是決賽中具有較高的曝光率而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但數據顯示在這十余年間,排名前五十的運動員平均身高變化并不明顯甚至總體上呈下降。
將運動員身高175至180厘米的身高段均占最高比例,分別為40%、42%、37%。身高分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羽毛球項目的專項技術特點。在羽毛球對抗中,運動員需要兼?zhèn)湟苿铀俣取羟蚋叨?、反映速度等能力。對于身材過于高大的運動員,通常移動能力與反應速度受到了限制。而對于身材矮小的運動員,在進攻時的擊球高度又表現出不足。
為了研究運動員身高在2007年至2018年期間的變化趨勢,本文以每兩年為一個時間段對身高分布進行了統(tǒng)計,在2007-2008年期間的身高分布相對平均。占25.8%的175至180厘米身高段僅以微弱優(yōu)勢高于170至175厘米身高段的25.6%。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高的分布結構呈“集中化”趨勢。在2011-2012年間175至180厘米身高段已經明顯高于其他身高段。在2017-2018年間,該身高段已經遠遠高于其他身高段。在身高分布隨時間變化的特點能夠看出,175至180厘米段所占比例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逐漸升高。該身高段最為適合羽毛球各項專項技術的綜合能力。因此大于或小于該身高段的運動員均在單項能力上具有不同程度的不足。例如身高較矮的運動員下壓時的擊球點較低,而身高較高的運動員重心過高影響了移動速度。隨著現代體育競技科技水平的進步,運動員技術特點與比賽錄像均被反復研究針對。身高上的缺點較早年相比則被進一步放大,這一點也體現在運動員的世界排名上。正是由此,最佳身高段的運動員比例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通常來說,不同國家的運動員由于人種特征的區(qū)別在身高、力量、爆發(fā)力以及靈活性等生理特征均具有一定的差異。在本文研究對象中,亞洲其他國家運動員(不包括中國)占總數約60%、以丹麥為代表的歐美運動員占總數的27%、中國運動員占總數的14%。根據運動員地域對平均身高進行了計算。對比顯示,中國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為182厘米更接近于歐美國家的183厘米,而明顯高于亞洲其他國家的176厘米。我國的羽毛球運動員平均身高是相對較高的。在生理結構特征上,我國運動員毋庸置疑的具有典型的亞洲黃種人運動特點。但從數據來看,我國運動員身高更接近于歐美的白人運動員。針對這種特殊情況,我國運動員的訓練計劃及技戰(zhàn)術安排是否得到相應的調整尚未明確。而這種特點在未來的羽毛球競技中的優(yōu)勢與劣勢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對身高分布統(tǒng)計的結果表明175至180厘米身高段分布最高,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身高段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這說明該身高段的運動員從移動速度、擊球點、轉身等方面更為適合羽毛球項目。隨著訓練水平與技戰(zhàn)術的提高,運動員成績對身高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其中我國運動員的平均身高略高于該身高段,并且遠高于亞洲其他國家的男子單打運動員平均值。而兼?zhèn)錃W美運動員的身高特征與亞洲運動員的生理特征,是否需要相應的訓練與技戰(zhàn)術調整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