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明
(江西省南昌市雷式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6)
一直覺得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教歷史怎么的都要有十八般武藝。你要了解政治在時代風云中的變幻莫測,你要了解古代中國文化的輝煌燦爛,你要了解世界如何從過去一步走向未來,而你所懂得的這些又如何在課堂中講授的風生水起,讓學生聽得如癡如醉。歷史從來不會主動告訴你這是什么,那又為何。你要從課本的只言片語中找回過去的情境,設(shè)身處地,解說過去。這是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本身要具備的專業(yè)技能。
扎實的知識是一個老師有“道”可傳的基本。歷史組內(nèi)有經(jīng)驗的老師會在教研會的時候談論他們當年的學習方法,記得有位老師曾說他當時為了掌握更加扎實的知識點,他去了市場上買了所有歷史習題回來,狂轟濫炸的做題,最終慢慢的找到同一個知識點的不同考法,于是也就對某個知識點有了更加全方位的認識。高中歷史課本里的都是精華,但是課本畢竟語言過于簡練,而歷史事件永遠不可能獨立發(fā)生,這就需要一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補充很多知識點。同時歷史考試不再是單純的對知識點的對錯進行考察,而是對歷史現(xiàn)象全方面的多角度的考察,這很考驗一個老師的思維方式,這時候?qū)τ谀贻p老師來說,就特別需要做題,只有多做題才能拓展你的思維方式,才能從出題者的角度找到一個知識點的考察方向。然后在課堂中,講一個知識點你需要把所有能考察的角度都要給學生分析清楚,擴寬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面。所以平時在備課中,我會先把主要知識點梳理清楚,然后再去做題,對于一些新角度的題目,會標記下來,并且上課時候把這個思考角度提供給學生,一起來分析問題。
對于一個老師來講,要提高專業(yè)水平其實還遠遠不夠。你在教學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試題為什么有一些新的角度,往往大多數(shù)是出自一些專業(yè)論文,某個歷史教授對這個問題研究深入,有他的思考角度,把它摘取一段,讓學生得出結(jié)論??疾鞂W生從材料中得出結(jié)論的能力,在材料題當中基本是這個模式。所以對一個中學歷史老師來講,是很有必要拜讀專業(yè)論文,加深你對歷史的認識。舉個例子,在學習中國近代歷史的時候,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本書,便是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這本書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被認為是近代史入門資料,是學習近代中國歷史的最基本的教科書。這本書的暢銷實則與作者非常客觀公正的歷史觀是離不開的,作者不從革命史觀的角度宣揚階級斗爭對歷史的推動,也不從文明史觀角度過分夸大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影響,而是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新舊交替的過程,沒有絕對的對立,這個過程可能是蛻變式的,是慢慢的蛻變,是特別正常且有根可尋的成長的過程,他不否定中國舊的政治文化體制在新時局中的不合時宜,他更多的是在告訴我們舊的體制在新時代存在的合理性。比如他看待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過去我們總把這個思想當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因為它沒有沖破“體”而學“用”,所以它會失敗,真正造成落后的是“體”,是政治制度,你還保留它,所以你失敗。但是陳老先生卻認為在當時的中國,一個封建勢力還強大的舊中國,一個對西學還很有保留的舊中國,如果沒有“體”作為根本,“用”在中國找不到依托,“用”都很難進入中國,你挑戰(zhàn)了知識的分子的底線和安全感,從某種程度上講“中體西用”的存在是相當合理的。所以說這本書會打破你固有的思維方式,至少對于我是這樣。這些都應該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
當你有所學,你還要想辦法教授你的所學,教是一個講究方法的過程,因為教最終要落到實處就是學生是否接受了你的知識點。這里我不大談特談如何掌握歷史教學方法,因為方法是因人而異,因?qū)W生而異,這里我主要是談談讓學生愿意學習歷史的問題,我認為任何有成就的事業(yè)首先是你要愿意接納他。前段時間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聽課老師普遍認為學習氣氛很濃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是我的問題確是講授法為主,并沒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我的聲音蓋過了學生,對于那些想要表現(xiàn)的學生來講,我把他們的學習興趣扼殺在搖籃中。事后,的確有一位學生過來跟我講,他說自己從前一天晚上一直到上公開課,都在認真研讀課本,把知識點記憶得清清楚楚,但是上課時候我卻一眼都沒有關(guān)注到他,他表示非常失望。那一刻,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想這應該是一次教訓,我應該得到一些啟發(fā)。
對于文科班的學生,老師應該著重去調(diào)動歷史學習的興趣,這個興趣可以從老師角度去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從學生角度去認可去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學生對一個問題愿意討論,不應該去忽視他,要給他機會,讓他合理表達,教學相長絕對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我要不斷突破自我的一個要求,我唯有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每一個做學問的人,走上教學工作崗位的人,都要經(jīng)歷王國維式的摸索過程,望盡天涯路千萬不要放棄,因為燈火闌珊處才能遇見那個“他”。且行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