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音樂教學在注重音樂特性的同時,要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審美體驗積極融入到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濃郁的審美動力,去營造孩子們的審美情感氛圍,影響著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到音樂的審美活動中。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地讓音樂課堂生動起來,才可以高效地實施教學。有這樣一句話,“沒有參與體驗,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教學”。教師只有營造出生動的課堂,學生才會主動愉悅地去學習。那么,怎樣創(chuàng)設出這樣的課堂呢?我淺談一些教學感悟:
新課的導入就像一篇好文章的開始,它重要,同時也發(fā)揮著微妙的課堂效果。
課例:在高中《音樂鑒賞》模塊中的第一節(jié)《音樂與人生》。上課時教師簡述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頌揚著俞伯牙高超的演技、鐘子期非凡的審美才能;和同學們一起聊著諸葛亮身居空城,面對敵兵壓境,卻在城樓飲酒撫琴的故事;《十面埋伏》的歷史;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又是怎樣產生的呢?音樂究竟給人的生活帶來些什么?我們該如何鑒賞音樂呢?教師引入主題開始新課內容——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課例:初中《青春舞曲》一課中,教師走進課堂,隨著音樂為學生跳了一曲新疆舞蹈《青春舞曲》,學生頓時歡呼雀躍,很快就融入學習新歌曲的情緒里……
課例:初中《青年友誼圓舞曲》一課中,上課鈴后,教師在《青年友誼圓舞曲》背景音樂聲中,邀請學生一起跳起情緒歡快的三拍子圓舞曲,課堂頓時熱鬧起來,隨后師生在歡笑中開始歌曲《青年友誼圓舞曲》的學唱。
課堂中可以設計層層遞進的各種實踐活動,使教學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內在驅動力,讓學生通過探究、體驗、合作后領悟出音樂知識點。
課例:在高中《音樂鑒賞》的第三節(jié)《獨特的民族風》一課,為了引導學生體驗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民歌的音樂風格。在課上,教師播放流行歌曲《最炫民族風》,同時把全班學生分成了四大組,將事先寫好的問題紙條放在一個盒子里,學生們在熟悉的流行歌曲中高興著、好奇著,每組選了代表上臺抽簽,開始實踐活動的參與,四個大組競猜大比拼就這樣開始了……各組的學生熱情高漲地探究問題后,帶著快樂的情緒爭先恐后地舉手搶答:西藏是高原、內蒙古是草原、我們新疆是三峽兩盆;藏族人民喝的酥油茶和青稞酒、獻的哈達、唱著巴扎嘿;蒙古族人民喝馬奶酒、
演奏馬頭琴,擅長摔跤、騎馬;維吾爾族人民有古爾邦節(jié)、肉孜節(jié),喜歡打手鼓、彈熱瓦甫、載歌載舞……藏族歌曲有《青藏高原》《洗衣歌》《天路》《坐上火車去拉薩》《走進西藏》《美麗姑娘卓瑪拉》《萬物生》……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寶》《天堂》《蒙古人》《嘎達梅林》《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牧歌》《兩只小山羊》……維吾爾族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巴郎仔》《新疆好》《達坂城的姑娘》《最美的還是我們新疆》《青春舞曲》……只見選派的記分員,在黑板上累積記分,每答一點加一分,忙得不亦樂乎。然后,教師為學生播放了幾個音樂片段,請他們感受音樂并說出樂器名稱、民族,學生們的回答準確無誤。同學們在生動各異的活動中,贏得了贊許的掌聲。小組討論、代表發(fā)言,成績最佳組可以點播喜愛的“民族風”音樂聆聽,學生們情緒激昂……實踐活動后,再聆聽分析三首民族音樂片段時,學生很順利地總結出新疆維吾爾族民歌《牡丹汗》,音樂情緒熱情奔放、獨具民族特色的手鼓伴奏、有維吾爾族音樂典型的切分音、附點節(jié)奏;《宗巴朗松》歌曲端莊典雅、抒情,像在為招待客人時的歌舞,屬于傳統(tǒng)藏族音樂;《遼闊的草原》屬于蒙古長調,有顫抖音、開闊悠長、歌聲自由,有一望無際的感覺,仿佛是從廣袤無垠的草原深處隨風飄來……他們的回答,理由充分而精彩,學生在喜悅中完成課堂學習。
興趣是學生享受音樂的前提,教師可以在“趣”上下功夫,把握好音樂主線,讓學生跟著感覺走。
課例:高中音樂鑒賞《童謠》是根據北京兒歌《打花巴掌》改編的民間樂曲,它以“吹歌”的形式出現(xiàn),教師抓住口噙子數(shù)板的獨特音色,在聆聽這首音樂前,先帶著同學們手捏著鼻子、假聲高位置,來模仿兒童呢呢喃喃的聲音,師生一起讀書中的“口噙子數(shù)板”,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帶著北京腔調來試試,讀的時候學生開心極了,同時體驗了樂曲表達的音樂內容:xxxxx|xxx|xx x x|xxx ?打花巴掌呔,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打花巴掌呔,二月二,老太太要吃白糖棍兒;打花巴掌呔,三月三,老太太愛逛萬壽山;打花巴掌呔,四月四,老太太愛逛白塔寺;打花巴掌呔,五月五,老太太愛吃大白薯;打花巴掌呔,六月六,土豆蘿卜燒牛肉;打花巴掌呔,七月七,牛郎織女會佳期。在朗讀歌詞時,教師請同學們細細體味每句相對應押韻的字,如“正”“燈”“二”“棍兒”等,感受韻腔的趣味兒,讀完韻再聽器樂曲《童謠》時,學生瞬間感受到:原來器樂的吹奏聲音也能模仿出人聲說話,那么神奇,民間的“吹歌”真棒??!
課例:在學習初中音樂絳州鼓樂體裁及樂器演奏方法時,先創(chuàng)設情境:教室里燈關了,光線發(fā)暗,學生靜靜地,鼓樂《老虎磨牙》片段播放著,學生在這種情境下聽得很用心,音樂結束后燈亮了。師:聆聽中你聽出了哪些樂器?表達了怎樣的情景?生:鼓、镲、鑼、木魚……同學們各抒己見,教師點評后,拿出樂器實物(鼓、镲、小鈸、鑼)。師:在民間镲又叫鈸,請同學們親手試試看,你能用多少種方式讓它發(fā)出不同的聲響?學生發(fā)揮想象嘗試鈸的各種敲擊聲響:有的用鼓槌敲鼓芯、有的敲鼓邊、有的打鼓幫;也有同學用鑼演奏著:悶擊、敲擊、側擊、柔擊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開始學習和聆聽山西絳州鼓樂《老鼠娶親》。接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圍繞當?shù)孛耖g流傳的“老鼠娶親”的故事展開聯(lián)想,將樂曲分為準備出動、娶親路上、拜堂娶親、抱頭鼠串四個部分進行聆聽。學生聽完音樂后,開始創(chuàng)編體驗:教師設定情景——A 準備出動B 抱頭鼠串,老師展示兩幅圖片,請學生描繪圖畫中的內容,隨后請同學根據音樂節(jié)奏的疏密、力度的強弱等音樂要素的變化,用擊鼓的方式設計演繹兩個不同情景的畫面。最后,教師讓學生大飽眼福,觀看專業(yè)演奏家的演出盛況,視頻欣賞——絳州鼓樂《老鼠娶親》。整堂課學生在生動中演繹并感受著中國民間音樂的博大精深。
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奧秘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起和鼓舞?!币虼?,教師要善于用多種方式營造出多彩課堂,只有誘發(fā)學生思考,開發(fā)學生潛能,激活學生思維,才能讓音樂課堂豐富生動起來,呈現(xiàn)出鮮活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