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吳穎
父母不需要擔(dān)心自己不夠完美,不能成為被孩子每分每秒都喜歡的父母,因為肯定做不到。父母也不用和“別人家的父母”比,因為孩子也許喜歡的就是真實的你。
所有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或者是剛成為父母的時候,都曾經(jīng)有過理想化的想法,就是應(yīng)該成為完美的爸爸或媽媽,成為完美的人。這個時候,我們不想承認(rèn)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或者是認(rèn)為只要有缺點就一定要改正,才能成為孩子最喜歡的父母。其實,無論父母多么愛孩子,多么完美,父母身上都會有孩子喜歡、適應(yīng)的部分,也有不喜歡、不適應(yīng)的部分。更簡單地說,孩子就是有時候喜歡媽媽或爸爸,有時候不喜歡。比如在你要求、限制孩子的時候,孩子就不喜歡你;給孩子做了他喜歡吃的東西,帶他出去瘋玩的時候,他很喜歡你;但當(dāng)你和他說“天黑了,我們該回家了”時,他可能又不喜歡你了。這就是現(xiàn)實?!队行r候,我特別喜歡媽媽》《有些時候,我特別喜歡爸爸》這兩本繪本的標(biāo)題就是它最重要的理念傳達:父母不需要擔(dān)心自己不夠完美,不能成為孩子每分每秒都喜歡的父母,因為肯定做不到。這對于我們矯正“生活是完美的”這個概念也有很好的幫助:婚姻需要接地氣才能持久、穩(wěn)定,育兒生活更要回歸真實、自然的狀態(tài),這樣對我們和孩子都更好。
這兩本繪本是通過孩子的口吻來講述的,在父母與孩子的共讀中,父母能破除對自己的完美想象,同時,這兩本書既然是說“有些時候,我特別喜歡……”就是允許孩子表達了“有些時候,我不喜歡……”的情感,這也是這兩本繪本很重要的意義。孩子可以在閱讀中跟父母一起學(xué)習(xí)如何悅納不完美?!拔乙部梢栽谀承┓矫孀龅貌粔蚝谩钡男膽B(tài)其實才是更高階的自信。低階的自信是“我喜歡我自己,我什么都好”,而高階的自信是“我承認(rèn)我有不好的地方,可是有什么關(guān)系呢?那也是我”。這是心理學(xué)中講到的自我認(rèn)同,是構(gòu)建健康心理、彈性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會理解,我的父母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夠好,他們不完美,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愛我和我愛他們。這是健康的親密關(guān)系的基石。健康關(guān)系牢固的聯(lián)結(jié)點不是因為對方足夠完美,而是因為能夠接納對方的不完美。
如果父母一開始就有這樣合理的思考,對做父母這件事自我認(rèn)同感較好的話,父母的焦慮感其實會下降:我是一個普通人,我做得不好也沒關(guān)系,只要我盡力就好;孩子有時候更喜歡媽媽也沒關(guān)系,這很正常,也許他會在一些特定的時候才更喜歡爸爸……這兩本繪本描繪了很多生活場景,其實就是把一切生活碎片都正?;恕?/p>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給孩子傳遞這樣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很多和你想得、理解得不一樣的事情未必是錯的;一個存在不同元素以及缺點的集體或社會也是正常的。否則孩子在成長中會很受挫,總是接受不了現(xiàn)實,甚至?xí)霈F(xiàn)一些過激的行為,因為他從小被傳遞的理念是一切都是美好的,是沒有缺點、錯誤的。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權(quán)威,代表的是可依賴的對象,如果我們現(xiàn)在就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有各種各樣的,孩子對父母愛的理解也是各種各樣的,父母也有缺陷,長大后,他就能接受一些真正的有力量、有權(quán)威的人或機構(gòu),也是不同的、有缺陷的。
《有些時候,我特別喜歡爸爸》這本比《有些時候,我特別喜歡媽媽》那本更有意思,它展現(xiàn)了很多爸爸的不同的定位和角色,比如爸爸買完面包就撕一塊給孩子吃,孩子很喜歡和爸爸在一起那種很隨意、很自由的感覺,不像是跟媽媽吃東西,一定是要把東西帶回家,洗好手、正襟危坐,放到餐盤里才可以吃;有的是典型的父親素描,比如帶孩子去運動,可以把孩子舉得很高;有的父親比較愛搞怪,在孩子面前捏著鼻子給親戚打電話;還有一些父親可以讓孩子隨便玩他的頭發(fā),綁了很多小辮子……用很豐富的形象,把父親從比較刻板的形象中解脫出來了,同時也展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爸爸都是被孩子喜歡的。比如有一個畫面講的是,爸爸在孩子睡前會給他彈吉他、唱歌,但只會唱一首,孩子仍然特別喜歡,這個孩子并不在乎爸爸會唱什么歌,會講什么故事,他喜歡的是爸爸全心全意地陪在自己身邊;而另一個孩子則不同,那個畫面是一位爸爸一邊在客廳里做木工活,一邊聽著收音機里的足球賽,孩子在地上爬來爬去,把木屑撿起來收在盒子里,但是孩子就喜歡這樣的和爸爸相處的時光。同時,也是因為這位爸爸給了孩子空間,允許孩子在自己身邊玩耍,歡迎孩子參與到自己的空間里來,無疑這是另一種很好的陪伴方式,父子二人都很有安全感,親密關(guān)系也是健康的。繪本中對每個生活片段的描述都很具體,又很豐富,就像自助餐,允許人們各取所需,沒有去評判誰的做法絕對高于誰,或者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多樣化是現(xiàn)代社會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有的父親就是在家里天天寫毛筆字,有的父親就是天天在外面帶孩子踢球,這沒有對錯,而是不同人的特點。
每位爸爸都不一樣,他們的性格不一樣,和孩子相處的方式不一樣;爸爸和媽媽給孩子的感受也不一樣,性別特點也決定了差異;還有一點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那就是夫妻在一起生活、一起照顧孩子的時候,會通過跟對方的合作模式來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角色,比如一位爸爸如果擅長做飯,媽媽則會在生活的另外一方面做得更多。所以爸爸的角色本身有很大的不同和差異,在每一個具體的家庭中又會千差萬別。對孩子來講,父母對他的影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會在父母逐漸形成的一種動態(tài)、平衡、互補又相對穩(wěn)定的關(guān)系中汲取不同所需,滿足自己的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