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宗
70 年前,革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締造了共和國。同年,河北教育界前輩創(chuàng)辦了《河北教育》雜志。雜志《代發(fā)刊詞》中明確提出:“以認真學習、發(fā)揚創(chuàng)造精神,迎接新時代的教育建設任務”。此后,雜志為宣傳黨的教育方針,發(fā)展我省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上У氖?,“文革”中《河北教育》一度???。
1977 年春天,我調(diào)省教育局工作,隨即跟隨張其巖副局長赴邢臺、邯鄲調(diào)研兩個多月。在威縣辛店學校,我目睹了造反派頭頭誤導教師,圍攻張局長的瘋狂場面,也領略了張局長堅持原則,義正詞嚴,批駁造反派錯誤言論的風采。1978 年11月,《河北教育》復刊,當時石璞同志任總編輯,我參與了復刊工作。雜志試刊號上開設“抓綱治教,撥亂反正”專欄,刊發(fā)了威縣文教局《所謂辛店經(jīng)驗必須批判》和邢臺地區(qū)教育局《“辛店經(jīng)驗”干擾了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兩文。聯(lián)想在威縣等地的調(diào)研見聞,使我認識到,《河北教育》絕非一本一般的紙質(zhì)媒體,而是一塊政治性極強的教育宣傳陣地。在這里工作和生活,必須加強學習,提高思想政治覺悟。
雜志剛復刊時,我主要負責行政稿件編輯和美編排版。當時編輯部人手少,當編輯還要寫社論和評論,外出采訪,作記者。每年我要多次下鄉(xiāng),采訪教師、學生和干部。采訪工作很辛苦,但也頗有樂趣,可以增廣見聞,鍛鑄精神。
1990 年,我到武安市館陶鄉(xiāng)宋江巖采訪教師李本文。在邯鄲市教育局肖鳳蘭等同志陪同下,從武安西行一百多里,翻過七溝八梁一道坡,途經(jīng)72 道“之”字拐,沿著70 余度斜坡登山。在最后的20 多米的山半腰,我停住了腳步。舉目望那20多米的山路,我的心嘭嘭跳,兩腿發(fā)軟,犯了恐高癥。原來那20多米路沒有一步平坦,只有參差不齊的石頭橛子。向上攀爬,須“四蹄”著地,左手先抓住一根石橛,跟著左腳踩住一根石橛,然后右手向上抓牢一根石橛,右腳再跟進踩準一根石橛,一步步向上攀爬。肖鳳蘭先登上崖頂,見我兩腿發(fā)抖,站著不動,就問我要不要下來攙扶。我明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大約20分鐘以后,心跳漸漸舒緩,我鼓足勇氣,一步步攀爬到山頂。這是我一生走過的最艱難的路。那里的人們常說:“寧作宋江巖的驢,不作宋江巖的爹?!币驗槿藗冑I一頭小驢,用包裹包住背上山,驢在山上只拉碾子拉磨,沒有其他活計,而當?shù)K生艱苦勞作。
宋江巖全村19 戶人家,46口人,分住在7 個山坳里。沒有學校。當年李本文臨近師范學校畢業(yè),馬上就可以端上鐵飯碗,吃商品糧了。但他毅然要求到全縣最艱苦的地方去任教。于是縣教育局把他送上了宋江巖。所謂學校,只是一間不足10 平米的石頭房子,像一座碉堡。李本文在那里教書,開始只有7 個學生,以后逐年增加,他只能采用四級復式教學,對學生作業(yè)還要精批細改。從上世紀80年代,到我前去采訪,宋江巖上第一次培養(yǎng)出兩名六年級學生。
李本文不安于只當一名好的教員。他覺得城市都在現(xiàn)代化,山村也不能落后。于是求得市能源辦公室支持,找來專家和工程師,在山頭建起風力發(fā)電站,使山民用上電燈,看上了電視。后來,他組織山民筑路修橋,自己也承擔了一段筑路任務,每天課后與山民一起搬石頭墊路。他還動員自己的妻子上山,為筑路修橋的人們煮飯送飯。宋江巖上不缺泉水,他跑到城里買來水管,和鄉(xiāng)親們一起把水管扛上山,安裝起來,使家家都喝上了自來水。再往后,他把妻子和孩子都搬上山,把自己和家庭都獻給太行深山,和山民完全融在了一起。
1991 年,我在館陶鄉(xiāng)又采訪了女教師靳秋榮。秋榮的父親在武漢軍區(qū),按條件可以回到父母身邊工作。但她作為革命軍人后代,畢業(yè)分配不能討價還價,于是被分配到武安柏林學校,后來又調(diào)到磨盤峧學校。學校原是一座荒廢的龍王廟,坐落在村西200 米的山坡上。每天學生放學回家,她一人帶著孩子獨守荒山。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她患了“羊毛疔”,背上隆起杏子大的紅疙瘩,上面冒出纖細的絨毛。但她仍然挨家挨戶動員學生入校。不到一年,在校生由20 名增到100多名,入學率99%。她帶領孩子們整治校園,種植核桃樹、花椒樹,賣錢給學生買書本和文具,受到村民的好評和愛戴。然而她自己的兩個孩子,都因缺醫(yī)少藥,不幸在山上夭折。后來上級調(diào)她到上站村教學,學生們?yōu)榱送炝羲襾硪话汛箧i,鎖上她的房門,不讓拿行李。上站村接她的排子車前后來了三次,都沒有接成。因為接任她的老師已經(jīng)到任,靳秋榮只得含淚與鄉(xiāng)親們告別。臨行前,一位憨厚的母親憐惜她孤單,硬把親生女兒送給她……
靳秋榮的故事一串又一串,限于篇幅,不能多說。我前去采訪,她掉淚,我也掉淚。我一生遇到過許多好人,而教師隊伍中那些不計個人得失,勇于奉獻社會,利樂他人,動人心魂的事跡比比皆是。正是他們的事跡,常常讓我感動得徹夜難眠,不知不覺間溶進我的心底。至今離開報刊社20 年了,我還常常想起他們。
《河北教育》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服務,當編輯的也要為雜志的改革和發(fā)展服務,在前輩舉起的這面大旗下奮發(fā)進取。
1990 年,在市場大潮沖擊下,有些學校一度忽視德育。為了扭轉(zhuǎn)這種局面,雜志組織采寫了《為了塑造美好的靈魂》,以25000 字的篇幅,全面介紹巨鹿縣育紅小學的德育經(jīng)驗?!度嗣窠逃妨⒓凑D(zhuǎn)發(fā),育紅經(jīng)驗在全國引起轟動。上海等6 省市120 多個單位前去考察。我省10 個地市3000 多人現(xiàn)場參觀。邢臺地區(qū)教委增訂3300 多份刊物,并委托育紅小學舉辦了4 期培訓班,培訓德育教師230 名。該校當年被國家教委命名為“全國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文章也榮獲全國教育好新聞一等獎。
到上世紀末,基本“普九”,是提高全民素質(zhì)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百年大計,是黨中央提出的歷史性任務。1995 年9 月6 日,省教委在臨城縣招待所召開“普九”工作座談會。按照我省上世紀末基本“普九”的規(guī)劃要求,任務相當艱巨,時間十分緊迫。因而教委主任田洪波在會上作了《堅定信心,知難而進》的報告,動員大家克服困難,落實規(guī)劃。了解到這個信息,次日晚11 點,我趕到臨城縣招待所,找到了田主任。我向田主任匯報了自己的想法:“普九”攻堅戰(zhàn),各地不可能齊頭并進,如果有重大典型作突破口,《河北教育》將傾注全力予以宣傳,轟開局面。田主任大約早有成竹在胸,他當即表示同意我的想法,并立即叫人找來參加會議的唐山市教委副主任。那位副主任被從床上叫起來,來到田主任房間。田主任問他:“普九攻堅,你們唐山怎么辦?敢不敢?guī)€頭,在全省率先普九?你們要是肯帶頭,省教委將從各個方面全力支持你們?!彼卮穑骸斑@件事太大,我做不了主,得同我們鄭主任商量一下?!币估?1 點多,他撥通唐山市教委鄭主任的電話。唐山市教委已經(jīng)為“普九”做了大量工作,鄭主任聽說省教委全力支持,便表示愿意帶頭,奮力一搏。第二天下午,會議進行大會發(fā)言,唐山市表明了率先普九的決心。
1995 年10 月,唐山市通過省政府驗收,提前五年,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于是,我和幾位同志一起,立即趕赴唐山采訪。唐山市教委領導積極配合,分頭陪同我們到各鄉(xiāng)鎮(zhèn)采訪。鄭主任親自陪我到三個鄉(xiāng)鎮(zhèn),十幾所學校采訪。于是由我策劃,幾位年輕同志動手寫作,然后由我定稿的《歷史的跳躍——唐山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紀實》一文完成,先在《河北教育報》1996 年1 月發(fā)表,接著《河北日報》重點轉(zhuǎn)發(fā),《人民教育》又作為紀念《義務教育法》頒布十周年的重頭文章,予以摘要轉(zhuǎn)發(fā)。這篇文章展示唐山“普九”的歷程,講述唐山改善辦學條件的宏闊場面,干部群眾的非凡舉措,表現(xiàn)唐山人民崇高的使命感和奉獻精神,傳達了唐山率先“普九”的基本經(jīng)驗。此文在省內(nèi)外引起強烈反響,大大推進了我省“普九”進程,不少縣、市調(diào)整規(guī)劃,決心提前實現(xiàn)“普九”。省教委根據(jù)新的形勢,調(diào)整了全省“普九”工作的指導方針,即由“分區(qū)規(guī)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調(diào)整為“全面啟動,整體推進”。
我在《河北教育》生活的時候,正趕上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帶動了全國教育報刊蓬勃發(fā)展。1987 年,我們只有一刊一報(《河北教育》《初中生周報》),進入上世紀90 年代,《河北教育》旗下,平均每兩年創(chuàng)辦一份新報刊,加上《農(nóng)村實用科技》加入,實際上是四報四刊(其中周報由一個版擴為三個版,《小學生必讀》兩個版和《河北教育報》【內(nèi)刊】),另外還有一家實體——厚樸公司。進入上世紀90 年代,《河北教育》及其旗下的報刊發(fā)行量大幅度上升,只1991 年 至1995 年 五 年中,就發(fā)行1.8 億冊份。到1997年,全年訂戶發(fā)展到250 萬份。全省教育系統(tǒng)平均每6 人就有一人訂《河北教育》及其旗下的報刊。覆蓋密度加大,社會效益自然更加顯著。經(jīng)濟實力迅速增加。1987 年前,報刊社的所有費用全由國家承擔,每年需經(jīng)費18 萬元左右。1987 年改為差額預算管理。1997 年,報刊加上厚樸公司,經(jīng)營額上億元,利稅超千萬。
經(jīng)濟實力的增長,帶動了辦公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還對8 個市的通聯(lián)組獎勵了汽車。記得1993 年春天的一天上午,省教委大院鞭炮齊鳴,鞭炮聲剛停,教委主任周治華就在大院對眾講話,親手為8 個市的教委領導分發(fā)汽車鑰匙。而后,8輛汽車在掌聲中魚貫開出大門。那歡快的場面和氣氛實在令人難以忘懷。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河北教育》旗下的隊伍也逐漸壯大,1987 年,全社只有十四五個人,到1997 年,加上厚樸公司職工,發(fā)展到150 多人。一批青年干部迅速成長起來。
在我生活的那段時間里,《河北教育》發(fā)生如此重大的變化,靠的是什么?我覺得,首要的是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全國改革開放大形勢的激勵和帶動,各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信任和支持。那時節(jié),《河北教育》每年召開通訊工作會議,總有教委主任出席講話。有一年,分管教育的劉作田副省長還來作報告,進行面對面指導。當然,班子團結(jié),全體職工的無私奉獻,是最雄厚的基礎力量。
在《河北教育》生活的那段時間,是我人生難得的機遇。盡管我個人辦了不少傻事和錯事,但《河北教育》永遠是我的家,是我終生的依托和牽掛。
祝愿《河北教育》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