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最近換了一個新同桌子豪。子豪剛調過來的時候,像只小鵪鶉一樣,連桌子的中間線都不敢超過,也不怎么說話。李昊看他那小心翼翼的樣子有些可憐,于是主動和他說話,分享些零食和文具之類的小東西。
天真如李昊,想著時間久了,子豪應該就能解放天性了吧?一段時間過去,別的同桌都已經熟悉起來,在課上悄悄討論食堂哪個窗口的東西好吃,哪個阿姨打飯分量足,可他的同桌跟他打招呼還停留在揮手階段。于是,熱情的李昊打算邀請子豪跟自己一塊兒參加一些群體活動。
某個周五放學時,李昊對子豪說:“下午我約了隔壁班的幾個男生打籃球,你要一塊兒去嗎?”
子豪囁嚅著說:“我要回家?!?/p>
李昊想讓他改變一下內斂的性格,便半拖半拽地把他揪去了籃球場。隔壁班的三個男生身形強壯,氣場很足,看著李昊愉快自如地和他們聊天,子豪心里在發(fā)抖,怯場得厲害。對陣中,子豪頻繁出錯,導致李昊一分也沒得到。
李昊氣呼呼地回到家,覺得子豪這個同桌太給自己丟人了。他打電話問他怎么回事,子豪小聲回答:“我就是很緊張啊?!?/p>
內向的人對周遭的體察更細致敏感,會給人非常細心和貼心的感覺。
子豪這樣性格的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性格上內向靦腆,恨不得跟鴕鳥比一比,誰的腦袋能在沙子里埋得更久。他們在熟悉的人面前話不多,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基本一句話都不說,遇到人多的場合就會找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待著,不希望有人注意到自己。萬一在社交互動中成為焦點,他們就會眼神飄忽聲音變小,和別人說話時緊張到手心冒汗,不知道的,還以為TA是要去跟誰表白。
但其實他們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優(yōu)點。內向的人對周遭的體察更細致敏感,會給人非常細心和貼心的感覺;他們也是優(yōu)秀的傾聽者,內向的人有很強的共情能力,可以理解對方并且給出解決方案;他們還擅長深度自省,會努力改正自己,因此在個人能力的提升上會進步得很快。
與子豪情況相似的,還有“選擇性社恐”,他們可以和熟識的人自在交流,甚至能侃侃而談毫不慌亂,但面對陌生人的時候就像是自動把語言功能關閉了。不過“選擇性社恐”也不只發(fā)生在陌生人身上,有些同學在學校八面來風,回到家就像被下了啞藥,父母問什么都不想搭理。
但要注意區(qū)分,內向和社交恐懼癥不一樣,“社恐”的人從心理上就排斥社交,極端情況下還會導致社會隔離,甚至達到對社交感到驚恐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