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倩梅 (甘肅武威市涼州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自主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的設置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展開。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好動等特點,在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的基礎(chǔ)上設計了“三抓三放”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教育家何炳章認為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筆者在教學中,也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嘗試展開“放手”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展開自主學習。
在學習《三顧茅廬》的時候,筆者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由于不少學生都曾看過《三國演義》的影視劇作品,對諸葛亮等人物有所了解。因此筆者便引導學生嘗試展開分析,說說從《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中能否看出諸葛亮和劉備的性格特點,并鼓勵學生討論劉備為何會對諸葛亮如此禮遇。學生可以展開小組討論,嘗試在討論中自主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先展開故事講述活動,復述《三顧茅廬》的故事內(nèi)容,此外,學生還可以說說自己對諸葛亮和劉備的看法。筆者在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鼓勵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有哪些詞句展現(xiàn)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給學生的自主探究指明方向,學生從分析詞句入手,探究下馬步行、在門口等候等細節(jié)說明了什么,思考劉備為何采取這樣的行為。
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團隊合作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交流互動,而筆者則在此過程中起到引導、助學的作用。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后,課堂的氣氛變得更為活躍,學生獲取信息的速度也變得更快,這樣就促使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率。
“放眼”也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策略,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從課本內(nèi)容和主題拓展開來,嘗試放眼閱讀,不僅可以閱讀相關(guān)的背景信息,而且還可以嘗試閱讀同主題的其他文章。學生的視野變得更為寬闊。
在學習《愛如茉莉》的過程中,學生從故事中感受到父母之間的情感。在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展開拓展閱讀,嘗試放眼其他作品,閱讀同主題的其他文章。并嘗試和《愛如茉莉》進行對比,說說不同的作者在描寫親情、愛情等問題上,用的手法是否相同。為了給學生的自主搜索指明方向,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些輔助閱讀的資料,如節(jié)選了《背影》中父親給兒子購買橘子的片段,并讓學生讀一下,說說是否能從中感受到親情,并讓學生將其和《愛如茉莉》中的情感進行對比,看看能否找到共同點。如有學生提出:“雖然這寫的是父子之情,而《愛如茉莉》寫的是夫妻之情,但是,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看似樸實無華,但是卻暗含深情?!?/p>
在放眼拓展的過程中,學生看得越多,獲得的信息也就越多,語言積累也就更加豐富。在這個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建構(gòu),能讓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閱讀賞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課中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放膽”展開實踐運用。學生可以嘗試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學到的字詞,嘗試展開仿寫創(chuàng)作,參與角色扮演、采訪、辯論等語用活動中。
在學習《姥姥的剪紙》之后,學生感受到姥姥剪紙技能的高超,同時也體會到姥姥對“我”的愛。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展開實踐應用活動,引導學生嘗試展開仿寫。一部分學生選擇描寫一種技能,一部分學生嘗試寫親情,還有一部分學生選擇像課文那樣,兩者同時寫。筆者鼓勵學生大膽挑戰(zhàn)自我,選擇自己不擅長的題目進行創(chuàng)作。如有學生選擇模仿課文的形式,寫姥姥為自己織毛衣,學生還模仿文章的結(jié)尾,寫了自己穿上姥姥織的毛衣去讀書,感覺到十分溫暖。在這樣的自主探究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實踐運用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理解詞句的意思,更能懂得深遠的意義,了解語文學習和生活之間的關(guān)系。這樣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三抓三放”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無窮潛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