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五四”東西文化論爭再思考

      2019-01-10 06:59:29錢婉約
      關(guān)東學刊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錢玄同五四文化

      錢婉約

      今年是五四運動爆發(fā)一百周年,“五四”前后那場關(guān)于東西方文化特質(zhì)、關(guān)于中國文化應(yīng)往何處去的論爭,至今依然沒有過時,依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精神世界。感謝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的邀請,讓我來這里的“文博講壇”做這場應(yīng)時的講座。我之所以題目稱為“再思考”,不僅僅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研究,因為“五四”100年了,相關(guān)學術(shù)領(lǐng)域?qū)τ凇拔逅摹钡难芯俊⒂懻?,已然很多,而現(xiàn)在更需要立足今天,作回望反思。也是因為關(guān)于這個話題,我自己曾在1990年發(fā)表過一篇論文,以《“兩種人”與“兩種文化態(tài)度”》為題,做過初步的論述探討,發(fā)表在《江漢論壇》上。那時基本是用了一分為二的思路,在肯定“科學與民主”啟蒙主義新派救亡圖強意識的同時,指出他們的偏頗和過激,同時,對于尊重傳統(tǒng),維護國粹的所謂“舊派”“保守派”,特別給予了學術(shù)上的理解和思想史上應(yīng)有地位的評估②。對于剛剛告別思想禁錮、走向?qū)W術(shù)自由與開放的三十年前的學術(shù)界來說,肯定“保守派”的學術(shù)意義和思想史價值,是那篇文章寫作的目的所在吧。

      現(xiàn)在看來,對于自己以前的認識與持論,也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再思考。以往所謂“新派”“舊派”二分的評判,到現(xiàn)在,仍然是人們認識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體定勢,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難免流于表面,未必妥貼與準確。從刊載文化論爭重要文章的幾個主要雜志來看,新舊陣營并非劃然有別,同一雜志,同時刊登新舊派的文章;同一個人,也往往同時在三個或四個雜志上發(fā)文章,既在所謂新派的雜志,也在所謂保守派的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再從論爭者的知識素養(yǎng)看,新派有舊學的根基,舊派有新學的教養(yǎng)。這是重要的事實。而從論戰(zhàn)者的學術(shù)人生實踐來看,激越于批判者,稍后多有自我沉淀與反思;所謂保守的思想守舊者,卻正有人默默耕耘于西學的引進。

      所以,今天想就這些反思,談?wù)勛约哼M一步的思考。

      一、兩個概念

      第一個問題,說說五四運動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屬性,從發(fā)生背景和內(nèi)容軌跡來看,這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同而論。

      我們回顧歷史來看,眾所周知,1897年,膠州灣淪為德國殖民地。1914年,日德在中國山東開戰(zhàn),日本占領(lǐng)青島。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在山東享有特權(quán)。1919年4月,日本在巴黎和會上再次提出“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quán)益轉(zhuǎn)讓日本”。同年5月4日起,中國各地相繼出現(xiàn)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號召“收回山東利權(quán)”“反日反帝”“抵制日貨”等等,掀起一場群眾性的愛國運動。這是五四運動的時代背景和政治意義。

      1915年,上?!肚嗄觌s志》創(chuàng)刊。1916年,《新青年》轉(zhuǎn)至北京繼續(xù)出版。1917年,蔡元培主政北大,“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延攬聘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梁漱溟、辜鴻銘、徐悲鴻等各派人物到北大任教。1918年1月,《新青年》改用“白話版”,新式標點迅速影響波及其他報刊雜志。同年5月,中國第一篇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發(fā)表,抨擊“吃人”的封建文化。這時,除了清末卓然獨立于潮頭的《申報》外,《新青年》《新潮》《東方雜志》《甲寅》《論衡》等,一大批雜志活躍在思想文化界。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過程與文化軌跡。

      可以說,五四運動無疑是由青年學生發(fā)起,后來有城市工人、商人等市民參加的反帝愛國運動,它口號、宗旨鮮明,時間短,起訖點明確。五四運動第一次顯示了中國城市知識分子、大范圍的民眾,在新時代的覺醒,自覺參與到關(guān)系到社會政治、國家命運的行列中來。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以一些留洋回國新派知識分子所倡導,以民主、科學等為旗幟,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思潮與文化追求,其實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種思潮性的文化運動、思想運動,其參與者是知識分子、學校師生,它的歷時更長,一般以1915年《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為始,而它的下線是哪里?到什么時候?各家也是眾說不一的。有以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為下限的,認為新文化運動孕育了學生運動的組織者;有以1921年為下限的,認為新文化運動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搖籃之一;也有以1923年社會史論爭甚至更晚的時間為下限的。可以說,其興起明確,聲勢漸大,其發(fā)展轉(zhuǎn)折,進而漸漸沉入在民國眾多思想文化的現(xiàn)象中。因此,要說新文化運動的宗旨,其實也是更為多元復雜一些的。

      順便說一下,日本人是怎樣看待五四運動的?

      當時的輿論界與學術(shù)界有幾種說法:

      一種是叫做“英美煽動論”,代表人物是小林丑三郎,認為五四運動不是以學生為主導發(fā)動的,那些領(lǐng)導者與組織者,都是親英美派人士、留學英美歸國的人員,或者是美國在華教會大學的人物唆使煽動的,是一場空前的反日運動。是英美在華勢力通過組織與支持這次運動,以反日達到重整在華利益的目的。這派代表了日本政府的言論立場,完全是從政府的利益角度出發(fā)的。

      一種是叫做“社會進化失調(diào)論”,代表人物有貴族院議員江木翼,他說,十九世紀以來,人類文明傾向政治民主化,中國人受此世界大潮的影響,辛亥革命后,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帶來了社會的進化,中國人也懂得爭取自己的國家權(quán)益了,這是可喜的,是好的。但是,中國人的進化畢竟起步太晚,驟然興起,對于怎么樣處理國際事務(wù)還不太有經(jīng)驗,還很不成熟,這次的學生運動,就是一種幼稚的、過激的行為反應(yīng),所以,他說這是“進化失調(diào)”,比如,他說全民都走上街了,但是這些上街游行的人,不懂得國際關(guān)系條例,不懂得國際法。還有一種論調(diào)認為,五四運動是中國商人暗中發(fā)動和操作的,為的是抵制日貨,挽回中國商人自己的利權(quán)。

      以上都是對中國存在的一種無視,對中國人愛國進步、民主意識的一種無視。所論大都是基于日本政府的立場,是以爭取日本在華政治和經(jīng)濟利益為前提的。

      與上不同的,是大學教授們的言論,主要包括:“反抗日本侵略論”與“民主進步論”。東京大學寺尾亨是一位國際法教授,辛亥革命期間,曾來中國協(xié)助革命黨人起草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他認為,五四運動是中國民眾對日本一系列對華政策不滿,特別是對日本侵略性的“二十一條”的總決算。還有的大學教授也提出,日本外交政策是受“貪婪的資本主義的沙文主義”所指導,中國的反日運動正是這種政策的直接后果。東京大學的吉野作造,他是一個日本的共產(chǎn)黨,他的眼光和視角在當時可以說是代表了日本最先進的五四運動觀。他說,日本輿論界把五四運動說成是由于外國人的煽動是不正確的,從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立場來看,這是中國建立政治民主化進程的體現(xiàn)。他還說,侵略成性的日本,不但受到中國青年的反對,也受到我們這些日本人的反對。吉野作造是日本的進步思想家,他曾經(jīng)做過袁世凱的顧問,這也是耐人尋味的事實。在中國歷史上,袁世凱是一個不光彩的、倒退的、反動的皇帝,但是,在當時,他也曾想領(lǐng)略世界最先進的知識與思想,他請的是吉野作造做他的老師。這似乎也印證了我今天想說的一個主題——新和舊,東與西,在當時的中國,其實是混合雜糅的。吉野作造希望促進建立中國政治的民主化。

      二、關(guān)于屬性

      1935年,共產(chǎn)黨在延安提出“五四青年節(jié)”紀念日。這也是我們今天五四青年節(jié)的由來。1944年,國民黨則定“五四”為文藝節(jié),因為民國時期的青年節(jié),已經(jīng)定為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3月29日。說起“五四文藝節(jié)”,是因為胡適曾把五四新文化運動比為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余英時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美國留學之后,注意到這個命題,他說,通過對西方近代歷史、西方哲學史,包括啟蒙運動的研究,覺得其實這個提法并不合適。

      西方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精神,源頭都在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思想,是歐洲文化的內(nèi)在發(fā)展。而中國的五四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侵入中國而引起的反響,其中雖也有中國文化內(nèi)在因素的接引,但精神源頭不在儒釋道,而在西方?!绻麍猿治逅谋仨毰c文藝復興或啟蒙運動相比附,那便會陷入一個極危險而毫無根據(jù)的歷史預設(shè)之中。所有民族或文明都必須經(jīng)過相同的發(fā)展階段,這是所謂“必然的歷史規(guī)律”,西方既然比中國先發(fā)展一步,中國當然只能亦步亦趨;凡是西方經(jīng)歷的運動中國也必然經(jīng)歷一次。余英時:《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現(xiàn)代危機與思想人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82頁。

      在這一點上,胡適的比附,是一個時代的傾向。正像當時歐風美雨中,喜歡將中國的很多概念、現(xiàn)象,甚至一個城市、一座雕像,都比附上西方文化中的某個要素一樣。余英時的研究和反駁,是符合中國歷史文化邏輯的、更為深入的思考,啟發(fā)與幫助我們反思。

      五四運動固然是反帝愛國運動,但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更為豐富,它是繼承了清朝晚期以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愛國運動之后的一個更為深廣的現(xiàn)代化運動。如果只是說愛國反帝,我們就不免看淺、看窄了“五四”深廣的歷史意義。

      今天,我們回望“五四”,能不能這樣總結(jié)一下,“五四”可以理解為三層的意義:首先是反日、反不平等條約的愛國反帝運動。第二層是新文化新思潮,提倡民主科學、獨立自由、男女平等、運用白話文等等的思想、文化觀念。第三層的意思,這也是近年來,我更多思考的一個問題,“五四”是一個復雜的、多元的、新舊合力的、綜合性的現(xiàn)代化實踐。這種實踐到現(xiàn)在還在路上。

      今天,我們紀念“五四”,應(yīng)該從更深廣的角度來理解它,也可以說,今天的我們,也仍是走在“五四”所開啟的這一場全面現(xiàn)代化實踐的路上。

      三、新舊交織

      下面我們看“五四時期的東西文化論爭”,在看待“五四”文化論爭的時候,我們習慣于用新派和舊派、激進派與保守派、革命派與改良派等等的概念來分別、來思考和評判問題。今天,從思想史維度,如果更加仔細深入地研讀“五四”時期重要人物的思想言論,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所謂新與舊,并沒有截然的區(qū)分。這正是我突破三十年前論文的思路,進行再思考的原點。

      我們一般認為的新派人物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魯迅、周作人、吳虞、劉半農(nóng)等,我們一般認為的舊派人物如章士釗、杜亞泉、梁漱溟、黃侃、錢基博、陳三立、章太炎、辜鴻銘、王國維等,這其間,還有一位最重要的人物——蔡元培,他可以說是學貫中西、維系新舊的代表,是我認為最接近所謂“復雜的、綜合性現(xiàn)代化領(lǐng)導人物”氣質(zhì)的人。新文化運動中有最重要的四個雜志,《新青年》《新潮》是所謂新派的,《甲寅》和《東方雜志》是所謂保守派的。從四個雜志所刊登的文章作者來看,其實是新舊兼有的。新舊陣營并非判然有別,不少人同時在四個雜志上寫文章。

      那么,是不是新派的人物都有留學的經(jīng)歷?我們都知道,不用說新派的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吳虞都是留日的,胡適是留美的。可是,梅光迪、吳宓也是留美的,梅光迪這位胡適的老鄉(xiāng),是中國留美的第一個文學博士,卻與胡適的思想傾向相反,他創(chuàng)辦“學衡派”,與吳宓一樣,主張文化守成,弘揚國學,是“保守派”的中堅。前清進士蔡元培,留德,后來赴法勤工儉學,章士釗留日,才華橫溢,而章士釗的《甲寅》,也基本是所謂“保守派”的陣營。杜亞泉,沒有留學經(jīng)歷,但他思想通達,知識求新,做了一輩子踏踏實實、實實在在的科學知識、西學科普工作。特別典型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辜鴻銘,他擁有多個洋學位,拖著一根辮子,英語說得比英國人還高深,比美國人還典雅,在北大教的是英國文學,如此“西學深厚”,卻也是一位特別尊重和贊美中國文化,堅守本位文化的“保守人士”。中國人最早用英語翻譯《大學》《中庸》《論語》的,就是他。另一個例子是王國維,1927年國民革命北伐軍進入北京,他拖著一根辮子,在清華大學教授的任上,赴頤和園昆明湖自沉了。有人說他是殉清,有人說更深廣地看,是殉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不管怎樣,從政治立場、文化立場來看,他是認同舊文化、舊體制的,不肯進入新的時代。這是保守派了吧?可是,從學術(shù)的角度看,晚清民國以來幾十年,他所做的學問,卻是代表了當時最新的方法和觀念,他的《觀堂集林》等學術(shù)成果,令日本人特別看重,不僅日本人,西方漢學家也認為他的學術(shù)是中國研究中最新派的、最具科學精神的。所以說,留學和跨文化的視野,恐怕并不是新舊的最主要原因,立場與方法,也未必是完全統(tǒng)一。

      推廣一點看,僅以1931年北京大學歷史系的中國史必修課程來看,任課教師分別是:上古史和秦漢史——錢穆,魏晉南北朝史——蒙文通,隋唐史——陳寅恪,明清史——孟森。在錢穆《師友雜憶》中,多次講到他們幾人志趣相近,治學方法相同,如果套用新舊劃分的思路來說的話,這些人就都是舊派人物,國學根底深厚。后來,由于胡適主政文學院把蒙文通給炒了,陳寅恪自己又不愿意上北大的課,孟森后來到南洋去了,就由錢穆一個人包攬了通史課,在北京大學由一個人上中國的通史,由錢穆開始。這也是錢穆后來在西南聯(lián)大撰寫中國通史講義《國史大綱》的由來。這一點也似乎顯示了,經(jīng)歷了“五四”新文化觀念的洗禮,由新文化倡導者之一的胡適主政的國立北京大學歷史系,國學深厚的所謂舊派人物,依然是中堅,是推進教學研究的主力。

      四、新舊言論舉隅

      當時新派的論調(diào),在大力倡導民主與科學的同時,高呼“打倒孔家店”,對于本土文化,激憤中多有偏頗之論,已多為前人研究指出。舉其要者:

      第一,全盤否定本土文化,無辨別、無批判地贊美一切西方文化。如新潮社毛子水說:

      中國的學術(shù)史,就重要的方面講起來,不要說比不上歐洲近世的學術(shù)史,還比不上希臘羅馬的?!驗槲覀冎袊褡澹瑥那皼]有什么重要的事業(yè);對于世界的文明,沒有重大的貢獻。所以,我們的歷史,亦不見得有什么重要。

      毛子水:《國故和科學的精神》,陳崧編:《五四前后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20頁。

      第二,忽視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與歷史傳承性。

      如陳獨秀說“(東西文化是)絕對兩樣的法子”,“如水火冰炭,不可并行?!?/p>

      陳獨秀:《獨秀文存》卷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胡適說:“(我們是)又愚又懶的民族”,“成了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長進的民族,不但物質(zhì)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shù)不如人,身體不如人”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蔡尚智主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資料簡編》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錢玄同“線裝書扔茅廁”論,源于他這樣的想法:“兩千年來用漢字寫的書籍,無論哪一部,打開一看,不到半頁,必是發(fā)昏做夢的話?!?/p>

      錢玄同:《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新青年》第4卷第4號。

      這些極端的言論,今天看來,不值得辯駁??稍诋敃r,卻是大學教授、學術(shù)領(lǐng)袖、思想旗手所大聲疾呼的話。究其根源,是民族危機嚴重,文化功利性壓倒學術(shù)理性,追隨西方進化主義的價值觀,而忽視了民族文化自身的獨特性與歷史傳承性。

      在這一方面,所謂的保守派的言論,倒是可以有糾偏的意義的:

      第一,學習西方文化要與重整固有道德文化相結(jié)合,將“西方奮斗的精神”與中國“克己的德性”相融合,再造文明。(杜亞泉)

      第二,要認識到文化之連續(xù)性漸變與政治之更替性突變是不同的。文化是連續(xù)性的,其發(fā)展為漸變、潛滋暗長的情態(tài);政治是更替性的,往往以更換的、突變的、判然水火、揮之即去的情態(tài)發(fā)展。章士釗《新時代之青年》里,還論述了創(chuàng)新與守成的辯證關(guān)系,認為世界上一切新與舊的出現(xiàn)與消亡,都是“連綿不斷”的,不可能劃出明顯的分界,是呈現(xiàn)“新舊雜糅”的。對于一個社會,“舊者,根基也;不有舊,決不有新。”“一切改造和解放,俱不可不以舊有者為基礎(chǔ)?!?/p>

      章行嚴(士釗):《新時代之青年》,載陳菘編:《五四前后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第169-178頁。

      第三,主張文明調(diào)和。認為東西文明分別是一動一靜的文明,是世界文化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李大釗)。道德,有古時的,今時的,還有古今之通性的;有吾國的,西洋的。重在進行東西古今的調(diào)和。(章士釗)

      第四,追尋文化、文明差異的風土性原因。杜亞泉認為:

      文明者,社會之生產(chǎn)物也,社會之發(fā)生文明,猶土地之發(fā)生草木,其草木之種類,常隨土地之性質(zhì)而別。西洋文明與吾國文明之差異,即由于西洋社會與吾國社會之差異。至兩社會差異之由來,則由于社會成立之歷史不同。

      傖父(杜亞泉):《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載陳菘編:《五四前后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第17頁。

      這些所謂守舊派的言論,今天讀來,仍然透出學術(shù)的立場、理性的態(tài)度,是尊重文化本身的討論,對我們當今文化建設(shè)之守成與開新、固本與引進、理論與實踐等等方面,都還具有借鑒和重申的意義。

      五、錢玄同

      這里,主要介紹錢玄同與杜亞泉二人,以其生平學術(shù)細節(jié)與思想軌跡,說明新者仍有舊的情結(jié),舊者其實也很新,是新文化的默默開拓者。

      錢玄同(1887-1939)本是一個國學深厚的人物,他父親錢振倫,前清進士,吏部主事,在紹興是一個非常有名望的人,辦紹興龍門書院、揚州書院,蔡元培正是他的弟子。錢振倫晚年得子,62歲生錢玄同,或許與此有關(guān),錢玄同一生身體不太好;在他12歲和16歲的時候,先后失去了父母,成為了孤兒。他的長兄就是錢恂,清末有名的外交官,曾駐節(jié)日英法德俄意大利,去了很多國家;錢恂夫人錢單士厘,似乎更有名,是清末女流外交家,輔佐丈夫活躍在國際舞臺上,懂外語,性情開放健朗。長兄嫂如父母,錢玄同少年就跟隨兄嫂到日本去留學。與錢玄同同時在日本留學的,還有錢單士厘的兒子,也就是錢玄同的侄子,那就是同樣有名的錢稻孫。叔侄二人同歲,都是1887年生人。

      錢玄同年輕留學日本的時候,身體就常常不好。有記載,一家人去爬富士山,小腳的錢單士厘愉快勝任,錢玄同卻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出游,留在家里發(fā)燒生病。所以,錢玄同說話特別激進,一是聰明,出類拔萃,才高意遠,容易取其一端,不及其余;另一,也很可能源于自己病弱的身體,源于病弱身體帶來的特殊性格,思維走偏鋒,不顧中正理性。比如后來的“線裝書丟茅廁”,比如廢除漢字用世界語。

      蔡元培是他父親的學生,把他聘請到北大來做教授,教什么呢?因為錢玄同當年在日本的時候,跟章太炎學過文字學,所以他在北大教的就正是中國的文字音韻學,但是,他說要廢掉漢字,這不是他要自掘墳?zāi)?,要失業(yè)了?

      還有,他在北大教書,都習慣不改卷子,北大是個官辦學校,有蔡元培護佑,也就算了。后來,他到燕京大學去兼課,燕大說錢先生你怎么不改卷子,他說我從來都不改卷子的。他有一個章,給每一個同學都蓋一個章——及格。燕京大學說不行,我們這兒的學生卷子是要由老師一一的批改的,要給評語的,優(yōu)就是優(yōu),良就是良,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你不能都是及格。他說,我就是這樣當老師的,不行的話,我把薪水退還給你們。

      在他的日記里還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細節(jié):他不過農(nóng)歷的節(jié)日,每到中秋、春節(jié)等日子,他就跟他夫人打招呼,不要在家里過年、過中秋節(jié)什么的。比如更有甚者,他說“四十歲以上的都應(yīng)該槍斃了”,因為青年才是社會的希望,才是社會最好的創(chuàng)造力,老了就沒用了。魯迅在1932年寫了一組《教授雜詠四首》,分別諷刺四個他的論敵教授,其中一首是寫錢玄同的——“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何妨賭肥頭,抵擋辯證法”。他還曾以頭可斷,不愿意在北大上學校要求他上的“辯證法”一課。

      再比如,更廣為人知的是,他好好的錢姓不要了,要改“疑古”,他有一段時間在《新青年》上發(fā)文章,筆名就是疑古玄同。

      錢玄同就是這樣一個很決絕、敢于高論闊談的人。但是,這個人的私德還是很好的。一則,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非常真實、生動、有趣的人,二則,他對自己有反思、有自省。1920年,他給胡適的信中就說,看見自己在《新青年》時的舊作“慚汗無地”。1927年時,更說自己數(shù)年前的謬論“十之八九都成懺悔之資料”。

      錢穆在他的《師友雜憶》中,回憶了自己與錢玄同的一段往事佳話。在北京大學期間,錢穆開設(shè)上古史與秦漢史,當時,疑古思潮甚濃,他在“上古史”的課上說:“事有可疑,不專在古,古亦多無可疑者。如某姓錢,此錢即屬古,無可疑。余確姓有父有祖,乃至高曾以上三十幾代前,為五代吳越國王錢镠。以上仍有錢姓。近乃有人不姓錢,改姓疑古,此何理?”就有同事提醒他,你要當心,不要惹事,錢玄同的兒子在你班上,你可知道?錢穆說,知道。后來有一天,北平清華北大的文史教授共赴一宴席,主人善意讓“二錢連坐”,所以,錢穆就湊巧與錢玄同比肩而坐。

      玄同問余,“君知吾有一子在君班上否?”余答,“知之”。玄同又言,“君班上所講一言一語,彼必詳細記載無遺”。余答諾,并謂彼勤奮好學殊少見。玄同又謂,“彼在班上之筆記我亦過目,逐字不遺”。余聞言,驟不知所答。竊恐或起爭論,將何措辭。玄同乃續(xù)謂,“彼甚信君言,不遵吾說”。余僅諾諾,玄同乃改辭他及,不再理前緒,余心始釋然。

      錢穆:《師友雜憶之十北京大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154-155頁。

      1938年元旦,錢玄同在寫給兒子錢三強的信中,更是對傳統(tǒng)儒學推崇備至:

      我雖閉門養(yǎng)病,但自幼讀孔孟之書,自三十歲以后(1916年)對于經(jīng)義略有所窺知,故二十年來教誨后進,專以保存國粹昌明圣教為期,此以前常常向你們弟兄述說者。今雖衰老,不能多所用心,但每日必溫習經(jīng)書一二十頁,有時臥病在床,則閉目默誦,此于修養(yǎng)身心最為有益,愿終身行之也。

      熊西平:《民國大文人》,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6年,第124頁。

      這多么符合一個傳統(tǒng)士大夫的情懷寫照。實際上,不少“五四”時期的新派激進人物,后來都在思想認識上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胡適晚年回憶時也承認,“我們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nèi)耘f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

      所以,從私德的角度看,錢玄同是個很不錯的人,胡適的私德也很好。眾所周知,胡太太江冬秀不識字,胡適夫婦白頭偕老。也有人勸錢玄同納妾,他也不為所動,從一而終??匆粋€人的品德,其實很簡單,除去他的地位、金錢、學問等等的光環(huán)外,無論貧富貴賤,無論高下雅俗,只看他對做人的基本準則,對那些人人都必須面臨的道德準則——忠信孝悌友愛等等,守得如何。從私德到公德,一以貫之。

      六、杜亞泉

      下面來介紹所謂舊派人物中的杜亞泉(1873-1933)。杜亞泉,浙江紹興人,他沒有留學經(jīng)歷,因長期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工作,一輩子做了許多重要的編輯、翻譯與出版的工作,為近代中國最早的科學教育與科學社會普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很長時間內(nèi),他的貢獻不為人矚目。他少時曾在杭州崇文書院讀書,甲午戰(zhàn)敗后,思想受到震動,放棄舉業(yè),轉(zhuǎn)向追隨新學。隨后應(yīng)好友蔡元培聘請,在紹興的新式學堂教數(shù)學。后來自己設(shè)立亞泉學堂,發(fā)行《亞泉雜志》,這是晚清最早的科學雜志之一。在商務(wù)印書館期間,他主持主編出版了兩、三百萬字的大型工具書《植物學大辭典》《動物學大辭典》,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專業(yè)性科學辭典,是動植物科學在中國最早的普及奠基之作。當時蘇州東吳大學生物系主任祁天錫認為:“自有此書之作,吾人于中西植物之名,乃得有所依據(jù),而奉為指南焉?!?/p>

      另外,他又是前面提到的《東方雜志》的主編,《東方雜志》是商務(wù)印書館的刊物,從1912年到1920年,任這份雜志的主編,五四文化論爭時期,正是他主筆這份雜志。雖說他的經(jīng)歷和貢獻,與蔡元培、張元濟及商務(wù)印書館的存在與發(fā)展,密不可分,而他個人的稟賦、性情與努力,更是十分重要的。

      杜亞泉在1916年《東方雜志》上,最早提出東西方文明是“一動一靜”的文明,并且于一年后的1917年提出兩種文明應(yīng)該調(diào)和。這些理論觀念與后來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如出一轍,在政治左派當中,李大釗是一個非常有學養(yǎng)的學者,他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說:

      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兩大機軸,正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而此兩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須時時調(diào)和、時時融會,以創(chuàng)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

      李大釗:《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載陳菘編:《五四前后東西文化問題論戰(zhàn)文選》,第60頁。

      當時和后來的革命者,往往批判這些調(diào)和論的論調(diào),認為態(tài)度不堅決,缺乏革命精神。陳獨秀就曾經(jīng)斥責杜亞泉的《東方雜志》為“封建復辟”。羅家倫在《新潮》上,也曾諷刺《東方雜志》:

      毫無主張,毫無選擇,只要是稿子就登。一期之中,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諸子百家,無一不有……,忽而工業(yè),忽而政治,忽而農(nóng)商,忽而靈學,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你說它舊嗎?它又像新。你說它新嗎?它實在不配。

      羅家倫:《今日中國之雜志界》,《新潮》第1卷第1期,轉(zhuǎn)引自劉增杰:《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料學》,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227頁。

      這位杜亞泉,原名煒孫,亞泉是他為自己取的號。蔡元培后來回憶說,杜亞泉曾對他介紹自己的名字:“亞泉者,氬、線(繁體)之省寫;氬為空氣中最冷淡之原素,線則在幾何學上為無面無體之形式,我以此自名,表示我為冷淡而不體面之人而已?!?/p>

      蔡元培:《書杜亞泉先生遺事》,載《蔡元培散文》,上海:上海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14頁??梢娖湫郧樯⒌⒏呃渲话?,但是,做的事情卻是踏實溫厚的。蔡元培深為贊賞。

      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用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最冷淡的元素”或許正是在熱鬧論爭中一種追求學術(shù)理性的自我表白,而所編雜志“古今中外,諸子百家,無一不有”的策略,又豈不正是兼收并蓄的原則與情懷?

      他不僅對中西文化有洞察、有調(diào)和的論點,對西方文明內(nèi)部他也有比較深入的觀察與研究。比如他對法國文明和英國文明進行了一番探究,說“英國近世之隆盛,實源于在保守中求進步之美風良俗。若(中國)采取英國之制度,運用憲政,則國勢日隆?!倍▏谴蟾锩L范的,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改良的那種風范,比較后,他給中國指出了一條路,說中國應(yīng)該采取英國制,運用憲政,則國勢日隆。

      從以上所述可見,杜亞泉當時既是踏踏實實做實事的編輯家著述家,又是視野高遠的思想家、政論家。蔡元培曾為杜亞泉寫傳,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一是肯定他聰慧過人,廣博而有識斷;二是贊譽他于古今東西之學,能取其長而調(diào)和之。

      君身頎面瘦,腦力特銳,所攻之學,無堅不破;所發(fā)之論,無奧不宣。有時獨行,舉步甚緩,或諦視一景,佇立移時,望而知其無時無處無思索也。蔡元培:《杜亞泉君傳》,宋應(yīng)離等編:《20世紀中國著名編輯出版家研究資料匯輯》第1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53頁。

      先生既以科學方法研求哲理,故周詳審慎,力避偏宕,對于各種學說,往往執(zhí)兩端而取其中,為唯物與唯心、個人與社會、歐化與國粹、國粹中之漢學與宋學、動機論與功利論、樂天觀與厭世觀,種種相對的主張,無不以折衷之法,兼取其長而調(diào)和之;于倫理主義取普泛的完成主義,于人生觀取改善觀,皆其折衷的綜合的哲學見解也。

      七、結(jié)束語

      不得不說,“五四”留給我們的最大遺產(chǎn),就是中國社會、中國人百年以來的新傳統(tǒng)?!拔逅摹睂⒅袊说木袷澜纾瑥乃枷胍庾R到倫理觀念到語言文字的使用,幾乎刷新了一遍,使傳統(tǒng)中國進入現(xiàn)代。進化論、民主自由論、科學論等等,現(xiàn)代中國人最基本的價值理念,大都來自于“五四”以來的現(xiàn)代化運動。百年“五四”,在隔斷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奠定了中國人新的共同的文化精神,造成了新的文化傳統(tǒng)?,F(xiàn)代中國文化,在喪失中獲得新生。

      今天我們回望“五四”,應(yīng)該追尋它更深廣的文化意義。作為一場復雜多元、新舊合力的綜合性的現(xiàn)代化實踐,“五四”東西方文化論爭所提出的思想課題,還在繼續(xù),并未解決。中國文化守成開新的探索實踐,仍然在路上。超越“五四”,需要重新回歸傳統(tǒng),確認我們民族固有的歷史精神與文化精神,在新的歷史階段上,立足本位,整合古今中西之學,開啟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新生之路。

      猜你喜歡
      錢玄同五四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審查史料的真?zhèn)巍X玄同晚年對今古文經(jīng)問題的討論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16
      錢玄同食言
      做人與處世(2020年6期)2020-04-19 10:04:26
      誰遠誰近?
      錢三強與父親錢玄同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51
      錢玄同與《國音常用字匯》
      怒江州紀念“五四”運動97周年暨“怒江青年五四獎?wù)隆北碚么髸≈嘏e行
      共青團曲靖市委成功舉辦紀念“五四”運動97周年表彰座談會
      習朱會確定“五四”登臺
      若尔盖县| 陵川县| 岑溪市| 德钦县| 福海县| 新邵县| 呼和浩特市| 禄丰县| 桃园市| 临邑县| 安平县| 拉孜县| 洞头县| 科技| 绥德县| 东光县| 杭锦旗| 合江县| 姚安县| 扎鲁特旗| 天气| 北辰区| 亚东县| 石渠县| 望谟县| 时尚| 临潭县| 安达市| 大悟县| 涞源县| 湖口县| 黄浦区| 鹤庆县| 响水县| 荔波县| 巴塘县| 裕民县| 综艺| 南宁市| 天津市|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