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鐘玉華 彭澤鋒
“對家庭氣氛的迷戀讓我產(chǎn)生了一種記錄的想法?!?月4日上映的電影《四個春天》講述導演陸慶屹(如圖)連續(xù)4年回家過年時為父母拍攝的一部家庭紀錄片。該片曾獲第55屆臺北金馬影展最佳剪輯和最佳紀錄片提名,目前在“豆瓣”上獲8.9分,被眾多網(wǎng)友奉為“催淚精品”。面對網(wǎng)友的好評,陸慶屹8日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專訪時表示,“每個人生都值得去記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詩意,這可能是我想通過這個片子給大家傳遞的愿景?!?/p>
環(huán)球時報:這部影片是以您和家人的生活作為故事的全部,這是一開始就規(guī)劃好的嗎?
陸慶屹:我們家一直有用影像記錄生活的傳統(tǒng),家人都對鏡頭習以為常。一開始只是打算拍一些生活場景,刻成DVD,給家人親戚收藏留念。
最開始是拍攝照片,記錄一些日常然后分享在豆瓣上,得到很多人的關注與點評,我特別感動,這種感動也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當我開始記錄后,越來越感覺到生活本身蘊含著各種各樣的意義。之后我覺得拍照片對于我想去記錄的東西來說可能稍顯單薄一些,加上工作需要,所以又買了一個帶攝像功能的相機去記錄這些日常,超過兩年時間。我爸在我姐去世后身體逐漸衰弱,我怕來不及,所以我決定開始學習剪輯,最后花了20個月的時間終于完成。我是想將它獻給我的父母,對于中國大多數(shù)的父母來說,他們生在那個年代,被時代淹沒,這個特別遺憾,我也希望能夠獻給他們一些東西。
環(huán)球時報:電影剪輯按照時間的軸線推進,對此,您原本希望向觀眾分享什么感受?
我拍攝的目的只為記錄我父母生活的質(zhì)感。當我們凝視(生活)時會聚焦在某處,定睛去看的時候,那個意義就產(chǎn)生了。所謂的慢生活不是節(jié)奏完全慢,而是思維慢下來,以便去觀察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產(chǎn)生的各種聯(lián)系。
環(huán)球時報:現(xiàn)在許多年輕人都在外鄉(xiāng)打拼,家中留下父母相守,作為導演,您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
陸慶屹:兩代人的分離,可能是這個世界和社會需要的,有了流動才會有溝通。但是如果能多陪伴家人,可能會更新自己的價值觀。我并沒有期望《四個春天》會給大家?guī)矶嗝瓷羁痰捏w會和感想,只是希望大家能多給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多一分關心。
環(huán)球時報:您15歲離家后做過多種職業(yè),現(xiàn)在為獨立電影人,這些經(jīng)歷對您的導演生涯有什么啟示?您的影片目前大受好評,這是您之前預想到的嗎?您認為中國導演拍紀錄片有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嗎?
陸慶屹:經(jīng)歷越多,對世界的了解應該更豐富吧,這些積累可能會讓人變得更敏銳,觀察的視角和視野都會趨向個人的獨特性。(在我真正決定將家庭紀錄片剪輯成電影的時候)我覺得會有一些知音,沒想到擴散出去也有那么多朋友給好評。中國非常適合拍紀錄片,一方面人口基數(shù),民族基數(shù)眾多,有很多的文化碰撞,又處在一個巨大的歷史進程下。要是有更多的人去做記錄者,一定能出好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