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1 衛(wèi)愛武2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生殖醫(yī)學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下腹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1]。為女性臨床常見病。痛經主要有經前腹痛,經行腹痛,經后腹痛之別,臨床經前,經行前期腹痛較為多見,多以實證為主,衛(wèi)愛武教授臨床治療中多在“通”的基礎上辨寒熱,辨兼證。衛(wèi)師治療痛經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隨老師學習,現將所治療痛經經驗介紹如下。
《景岳全書·婦人歸》曰:“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指出痛經多歸于滯與虛?!蛾愃剽謰D科補解·調經門》所云:“婦女經欲來而腹痛者,氣滯也,婦人經正來而腹痛者,血滯也?!闭J為經前經行腹痛為氣血滯所致?!夺t(y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概括為:“腹痛經后氣血弱,痛在經前氣血凝”[2]。這些記載比較詳細介紹了古代醫(yī)籍關于痛經的病因病機的論述。衛(wèi)師認為痛經多因氣血沖任失調,臨床以實證多見,經前經行腹痛多為寒熱氣血滯于沖任胞宮。經后腹痛多因虛,或氣血虛,或腎氣虛。
2.1 四物湯為基礎方 四物湯出自《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后被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婦科養(yǎng)血第一方”之稱。歷代醫(yī)家認為“四物湯”是婦人眾疾之總司,為婦科補血、養(yǎng)血經典方劑。衛(wèi)師治療痛經病用藥多以四物湯為基礎方加減,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組成。熟地黃、白芍滋陰補血,為純陰之性,當歸川芎皆為陽之性,為血中之氣藥,衛(wèi)師認為痛經實證居多,治療多以通為主,而熟地黃甘溫味厚,濁膩壅滯,“守而不走”,礙于通經,故去熟地黃,白芍斂陰益血,無流動之機,易白芍為赤芍,另現代研究表明當歸、川芎內含阿魏酸有抗血栓形成[3-4],衛(wèi)師臨床治療痛經中以“當歸、川芎、赤芍”為基礎加減用藥,三者合用可通經、通氣血,使得瘀血去而新血生,氣血和而痛證消。
2.2 辨氣血寒熱辨兼證 痛經實證多因不通,臨床中“瘀滯”貫穿病機始終,衛(wèi)師治療痛經實證多在活血化瘀基礎上辨寒、熱、氣、血之不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藥有降低經血和子宮內膜PGF2α含量的作用。衛(wèi)師活血化瘀用藥以“三棱、莪術、延胡索、益母草”等為主,因寒凝者,加小茴香、炮姜、木香等。因濕熱者多予以黃連、薏苡仁、敗醬草等,因肝郁氣滯者予以柴胡、香附、枳殼等。氣滯所致腹痛較劇可伴嘔吐,多因肝氣犯胃,加吳茱萸、法半夏疏肝和胃降逆。經行腹痛伴腰痛者,可予以杜仲、續(xù)斷、桑寄生、菟絲子等補腎壯腰,強筋止痛。
2.3 內服外用相結合 經期是新舊交替,除舊生新、重陽必陰的轉化,衛(wèi)師此期將中醫(yī)外治法應用于痛經,此期衛(wèi)師將治療輸卵管阻塞四連外治法應用于痛經治療。常用穴位注射、永磁旋振治療、隔物灸、熱奄包、中頻脈沖電理療結合交替使用,穴位注射法激發(fā)穴位經絡效應,穴位注射取雙側盆腔阿是穴,(恥骨聯(lián)合上兩橫指,腹中線旁開兩橫指),以生理鹽水10 mL,利多卡因5 mL,克林霉素磷酸酯針0.6 g雙側穴位封閉,結合中頻脈沖電理療加強消炎作用[5],配合永磁旋振治療改善局部組織器官供血供氧促進新陳代謝,調節(jié)局部組織器官微血管舒縮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另外可提高局部組織器官免疫功能,從而達到祛瘀、止痛等輔助治療作用。隔物灸法可根據辨證使用行氣活血,溫經活血等藥物以達到抗菌止痛、溫經行氣,促進氣血流通作用。另有研究表明艾葉燃燒后具有抗菌止痛、調節(jié)機體免疫等作用[6]。中藥熱奄包熱敷腹部可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通外熱奄包的熱蒸氣、磁熱療法或中頻脈沖電理療、穴位治療的多重作用達到暖宮驅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7]。臨床衛(wèi)師根據辨證配合使用。
2.4 病證相參,相得益彰 痛經一病,西醫(yī)認為有因子宮肌瘤者,或因子宮內膜異位癥者,或因子宮腺肌癥者,或因盆腔炎者,衛(wèi)師治療痛經西醫(yī)結合彩超及相關檢查以判斷西醫(yī)病因,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中醫(yī)辨證。子宮內膜異位癥結節(jié)包塊、子宮肌瘤治療屬中醫(yī)“癥瘕”范疇,《醫(yī)學入門·婦人門》指出:“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西醫(yī)病因子宮內膜異位癥者,中醫(yī)認為是“離經之血”所致,中醫(yī)治以“活血化瘀”之法、病程長者多需配合散結消癥之品,經期調經止痛,平時化瘀攻破。卵巢巧克力囊腫需要手術治療予以手術處理。病因子宮肌瘤者治療治以“化瘀消癥”為主,咸能軟堅,用藥以“鱉甲、牡蠣、穿山甲、牡蠣、夏枯草”為主,衛(wèi)師臨床中根據辨證辨因選擇用藥。子宮肌瘤較大需要手術者予以手術肌瘤剝除。病因盆腔炎者,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為主。
患者仝某,24歲,已婚,2017年11月10日初次就診。現病史:13歲初潮,月經31天-2月一行,量可,色暗紅,有血塊,經行無不適,6年前因經期冒雨加之過食寒涼生冷,經行腹劇痛,得溫痛減,伴腰痛。余同前,為求進一步治療來診我科,刻下癥:腹墜脹,腰酸,平素肢冷畏寒,納眠可,二便調。舌暗,苔薄白,脈沉緊。檢查:外院查彩超提示子宮腺肌癥(具體不詳)。末次月經:2017年10月11日,7天干凈,今月經周期第32天,查早早孕試紙已排除妊娠,無孕產史,無手術史。就診時于我科查彩超:1.子宮腺肌癥(前壁肌層增厚,回聲增粗不均);2.子宮內膜10.5mm;3.盆腔積液(35×16mm)。婦科檢查:外陰(-),陰道(-),宮頸二度糜爛,輕度壓痛,宮體及附件未觸及異常。西醫(yī)診斷:子宮腺肌癥;中醫(yī)診斷:痛經-寒凝血瘀證。
一診:2017年11月10日,當天為患者月經周期第32天,子宮內膜10.5 mm,已排除早孕,月經將要來潮,治以活血行氣,溫經散寒止痛。方藥:當歸15 g,川芎15 g,赤芍15 g,三棱20 g,莪術20 g,延胡索15 g,烏藥20 g,薏苡仁30 g,敗醬草20 g,川牛膝10 g,續(xù)斷15 g,杜仲15 g。七劑顆粒劑(由河南中醫(yī)藥大學中藥顆粒藥房配制),水沖服,日一劑。中成藥配合暖宮孕子膠囊(生產企業(yè):威特(湖南)藥業(yè)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Z20090224 規(guī)格:0.32 g×48粒/盒)、丹梔逍遙膠囊(生產企業(yè):陜州方舟制藥有限公司 批準文號:Z20060255 規(guī)格:0.45 g×24粒/盒)。于月經來潮第二天予以穴位注射、磁熱療法及隔物灸(寒濕瘀滯證),另外輔以中藥熱奄包治療。
二診:患者經行第二天就診,訴自覺腹痛較前減輕,經前經行明顯,刺痛感,畏寒肢冷明顯緩解,腰痛癥狀明顯緩解,舌質暗,苔薄白。
治療:結合患者癥狀體征,此次就診辨證為氣滯血瘀證,治以行氣活血化瘀,方藥:當歸15 g,川芎15 g,赤芍15 g,三棱20 g,莪術20 g,延胡索15 g,薏苡仁30 g,敗醬草20 g,川牛膝10 g,麩炒枳殼10 g,益母草30 g,小茴香6 g,炮姜6 g。中成藥配以坤復康片,每次4片,日3次,口服,祛瘀散結片,每次4片,日3次,口服,繼續(xù)予以穴位注射、磁熱療法,配合灸法(氣滯血瘀型)。患者此次就診寒證及腰痛癥狀明顯減輕,瘀證仍較明顯,故與原方基礎改烏藥為小茴香、炮姜暖宮。加枳殼、益母草行氣活血化瘀。
三診:下次經潮時就診腹痛明顯減輕,復查彩超子宮體積較前減小,伴隨癥狀基本消失,繼續(xù)原方案鞏固治療7天。
后隨診3個月,患者經行無腹痛,伴隨癥狀消失。
結合患者彩超檢查,西醫(yī)辨病屬子宮腺肌癥,中醫(yī)診斷為痛經,其有氣血虛實寒熱之不同,結合癥狀體征舌脈中醫(yī)辨證為寒凝血瘀證。一般于經前2~3天開始服藥,四物湯基礎上辨證用藥,祛瘀有度而誤傷正氣,衰其大半而止,辨寒熱,辨兼證。同時辨證使用中醫(yī)外治法輔助治療。平時應辨證求因之本,分階段論治,連續(xù)治療2~3個月經周期以鞏固治療。
衛(wèi)師認為痛經為氣血陰陽失和而致,治療以和氣血,和陰陽為主,衛(wèi)師之通氣血,實則和氣血。臨床雖實證居多,但亦有虛實夾雜、虛實轉化,不可攻伐太過,亦不可犯“虛虛實實”之戒。經期用藥遵循“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中病及止。當代女性工作及家庭壓力,多伴情志不暢,女子又以肝為先天,故強調調經同時不忘養(yǎng)肝血疏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