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了“語感”二字,可見對語感的重視。很多人認為語感是虛的,無法言說,即所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感確實具有“虛”的一面,但不能因其“虛”就“無所作為”。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利用某些方式來驅(qū)動學生語感的有效形成。
文體感是語感的第一個特征,是指對文章體裁的敏感。口語,往往“口說無憑”,沒有明顯的體裁之分,但書面語的表達有“寫”出來的文體表達規(guī)范。比如,寫詩要用詩的方式思考,寫散文要用散文的方式思考,寫小說要用小說的方式思考。一個語感強烈的人往往具備不同尋常的文體敏感度。
對文章體裁的敏感是可以通過某些方式訓練出來的。文章的體裁多種多樣,從宏觀角度說,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從微觀角度說,有散文、小說、詩歌、傳記等。下面筆者以高中學生寫得最多的議論文為例,分析議論文中的這種文體感如何通過提煉來驅(qū)動形成。
當年何永康老師親自寫了一篇下水作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何老師的這篇文章可以算作議論文的經(jīng)典樣本,想寫好議論文的同學可以對照這篇下水作文,反復(fù)研讀,用心領(lǐng)悟。
這篇文章除了論點、論據(jù)和論證外,筆者還提煉出了若干特別的“元素”:“然而”“是為”“實踐證明”“之所以,是因為”“否則”“不僅,而且”“當然”“還”“一般來說”“難道”“再者”“卻”“沒有,就不會有”“如果,就”“所以”“正確的態(tài)度是”。
我們可以把提煉出的這些“元素”歸類:其中,“是為”用于界定概念;“實踐證明”“正確的態(tài)度是”用于提出觀點;“然而”“卻”用于表示轉(zhuǎn)折;“之所以,是因為”“所以”表示因果;“不僅,而且”“還”“再者”表示遞進;“否則”“沒有,就不會有”“如果,就”表示假設(shè);“當然”表示讓步;“難道”表示反問。
這些可貴的“元素”在其他文體中也常會看到,但毫無疑問,它們在議論文中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典型的。它們彰顯著議論文的論點、論據(jù)與論證,是議論文文體的表現(xiàn)特征。學生的作文中如果能增加一些這樣的議論文元素,議論的色彩就會濃烈得多。這就需要教師將這些提煉出來的議論文元素加以重視,反復(fù)研究,引導學生將其“植入”作文。這樣,學生的文體感將會越來越強,議論文寫作也會得心應(yīng)手。
音韻感是語感的第二個特征,一個人的音韻感直接關(guān)系他的語感能力。音韻感可以用模仿來驅(qū)動形成。
我們可以模仿文章中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營造出的音韻感。朱自清在散文《春》中描繪春天鮮花盛開時說:“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倍加盟淖志洌涫较嗤?,節(jié)奏勻稱,讀來朗朗上口,蘊含著詩情畫意。他寫春雨時說:“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蓖瑸槿齻€比喻句,句式整齊,語調(diào)短促,充分展示了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特點。畢淑敏在《造心》中說:“片刻而成的大智大勇之心,未必就不玲瓏。久拖不絕的謹小慎微之心,未必就很精致?!边@句話用了相同的句式:“……未必就……,……未必就……”她在《孝心無價》中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xiàn)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边@段話連用了四句“‘孝’是……”,同樣構(gòu)成了極強的音韻感。抓住了這些句子,就找到了音韻感的源頭。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關(guān)注這些句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有的應(yīng)該積累背誦;在寫作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模仿把它們運用到作文中,從而增強作文的音韻感。
我們還可以模仿回環(huán)悅耳的疊音詞營造出的音韻感。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句中“田田”“亭亭”描繪出荷葉特有的風致,“層層”寫出葉子的濃密,“粒粒”寫出花的點綴,“靜靜”“薄薄”則寫出這些景致的靜謐,朦朧的、如被云霧輕紗籠罩的月下美景被極細致地描繪出來。疊詞的運用,使這種美體現(xiàn)得恰到好處,文章讀來音調(diào)優(yōu)美,語感極強。疊音詞運用恰當,可以突出詞語意義,使對事物的描繪更加形象、恰當,進而營造出音韻感。抓住了疊音詞,能夠促進音韻感的形成,把它們應(yīng)用到寫作中,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層次感是語感的第三個特征。我們要努力在閱讀和理解文章時建立一種層次感意識。當然,這種意識還需要通過歸納來驅(qū)動。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退辯”藝術(shù)就相當有層次感。燭之武見秦伯,雙方并沒有互動,更沒有唇槍舌戰(zhàn)的交鋒,只是單向?qū)υ?,從頭到尾就燭之武一個人說話,然而秦伯卻心悅誠服,可見這其中確有不凡之處。燭之武不是“一語中的”,而是如一梭子彈出去,彈無虛發(fā),槍槍都打在靶心。燭之武的說辭僅有百余字,卻曲而有致,折而有力。我們通過歸納,透過層層“迷霧”,看到了燭之武向我們展示的一個極為嚴密的“游說層次”。歸納如下:
圍鄭 鄭知既亡 坦言知亡
避其銳氣 以退為進
亡鄭 晉厚秦薄 闡明利害
動搖秦軍 反面說理
存鄭 君亦無害 誘之以利
拉攏關(guān)系 證明說理
援史 朝濟夕設(shè)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闕秦利晉 推測未來
勸秦謹慎 析事推理
燭之武游說的這五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利弊,擺事實,講道理,最后讓秦伯心悅誠服。層次相當清楚,層次感也是我們在分析一篇文章時必須具有的一種思維意識。教師如果沒有層次感意識,通常就會滿足于學生表層化的解讀,無法深入。
再看蘇洵的《六國論》。我們?nèi)匀煌ㄟ^歸納進行分析。文章開篇單刀直入地提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睘槿牡淖h論樹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然后文章從兩個層次展開論述。第一是從“賂者”方面進行闡述:圍繞一個“賂”字,正面論證,說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是從“不賂者”方面展開論證:首先指出齊國不與秦國抗衡,更沒有真誠聯(lián)合其他五國,反而依附于秦國,最終滅亡;其次論述了燕國和趙國失敗的內(nèi)因和外因,因此說“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又使用“向使”進行假設(shè)論證,論述更為酣暢淋漓,從反面進行總結(jié),從而得出“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的推論。
反復(fù)研讀、揣摩文章,通過歸納加強層次感,可以切實提高語感。
意境感是語感的第四個特征。以詩歌為例,詩歌中聲、象、情的聯(lián)系是最為普遍的。因此我們要把詩歌中由物象營造出來的意境把握好,這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們不能把詩中描寫的景物孤立理解,因為孤立的景物只是物象,不帶感情色彩。只有放在詩句之中,賦予一定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物象才能成為意象。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詞語之間、句子之間產(chǎn)生一定聯(lián)系,蘊含在單個詞語內(nèi)部的情感才會被進一步激發(fā)出來,形成意境。
拓展可以驅(qū)動意境感的形成,而意境感可以從已有的積累出發(fā)。我們可以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依靠已有的知識積累,再現(xiàn)詩歌情境,形成審美感受,進而形成語感。例如理解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中“春草”的含義。如果學生頭腦中積累了王維的《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中“春草”的含義,或者《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中“春草”的含義,知道“春草”出現(xiàn)在送別詩中,大都含有離別相思之意,那就可以大膽推斷李煜詞中的“春草”所蘊含的也可能是這樣一種離愁別緒。這一意象的基本含義通過遷移聯(lián)想形成認知,有效促進意境感的形成。
在感悟詩歌典型意象時,教師可以通過拓展補充有著相同意象的其他詩句,然后再歸納概括這一典型意象的固定含義,以加深學生認知。比如“王孫”一詞,古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般詞典都解釋為“王侯的子孫,也泛指一般的貴族子孫”,但它也有如下含義,比如:《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中的“王孫”指游子、行者;鄭谷《菊》“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王孫”指王公貴族的子孫或特別出色的人物;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中“王孫”指對青年男子的尊稱。此外,“王孫”還有詞牌名、中藥名、猴子等意思。如果學生掌握了“王孫”的這些意思,以后再讀到和“王孫”有關(guān)的文章或詩詞時,就可以很自然、很順暢地聯(lián)想,從而通過拓展驅(qū)動意境感的有效形成。
語感的“無形”,有時會讓師生陷入一種“不可知論”,進而不知所措。在語言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提到的辦法是多聽、多說、多讀、多寫。這個辦法當然不錯,但太過籠統(tǒng)。語感是可以培養(yǎng)的,教師可以采用適當?shù)姆绞?,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把語感“逼”出來,以便更好地復(fù)習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