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美 強
(成都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安全舒適的住宅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由于天災人禍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fā)展等原因導致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住房成了一種供不應求的社會產品。如何解決這一社會問題,民間團體和一些有識之士進行了有益探索。他們通過調查工人居住條件和生活境遇,形成了一整套改善勞工住宅的方案,并嘗試通過改善勞工的居住和生活環(huán)境,從而最終改良整個社會。“勞工新村思想”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萌芽的。對于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城市勞工住宅的研究,學術界多集中在社會保障和“民生”工程建設層面。如在《試論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的勞工福利政策及其缺陷》(《民國檔案》,2003年第1期)一文中,陳竹君認為,興建勞工住宅是南京國民政府的一項“勞工福利政策”;而李常寶的《抗戰(zhàn)前南京政府平民住宅建設淺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4期)則認為,南京政府平民住宅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踐行了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對于勞工新村建設,學術界則鮮有論述,且對于南京國民政府所推行的“平民住所”與“勞工新村”的相互關系,則更是少有涉及。本文試圖在厘清“勞工新村思想”產生的基礎上,就此問題展開論述,進而剖析勞工新村內部治理概況以及其對于城市居民社區(qū)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思考與啟迪。
1923年,朱懋澄受基督教青年會的委派到國外考察有關勞工情形與組織狀況。回國后,朱懋澄即擔任全國青年協會職工部主任干事,并協助舉辦職工事業(yè)。1926年,為了尋找社會改良的切入點,朱懋澄深入上海工人聚集區(qū),就工人居住狀況和社會處境開展歷時八個月的調查,最后他向社會公布了《調查上海工人住屋及社會情形記略》的報告。在調查報告中,朱懋澄認為,自從歐美工業(yè)制度傳入近代中國以來,勞動階級各方面受其影響尤為劇烈,住房就是其中之一?!笆沉χ∶瘛本幼≡凇氨奥幸纭焙汀拔蹪岷诎怠钡摹柏毭窨摺?,由此產生諸多社會問題。在深入調查勞動階級住房現狀并總結基督教青年會職工住房改良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朱懋澄逐漸形成了“勞工新村思想”。朱氏呼吁:“凡留心社會改良問題者如欲考其備細,通函見詢,自當竭盡以告?!盵1]735并號召有識之士共同承擔起這一社會責任。朱懋澄撰寫了《為勞動社會籌建模范新村之計劃說明》一書,詳列了改良勞動階級住屋的辦法,提出以改善他們住宅為切入點,從而改良整個社會的思路和方案。
朱懋澄勞工新村思想的提出,一方面出于對勞苦大眾處境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借鑒當時國外解決勞工住宅問題的有益經驗。朱懋澄稱,修建“勞工新村”是“潛心考查各方執(zhí)行,本科學的原則,而擬定一建設的改造計劃”[2]43。朱氏還進一步細化了勞工新村方案,明確提出,要“設法改良工人之住屋狀況及環(huán)境,提倡建設模范工村,以輔助工人提高其社會生活,增進其健康與愉快”,尤其是要通過“特別規(guī)劃勞動教育”和“救濟貧窮”,并舉辦經濟合作等事業(yè),以達到“表示社會合作之精神”,“提倡工業(yè)民治制度,尊重工人代議權”的目的[2]51。在調查和總結的基礎上,為了解決勞動階級生活貧困和處境艱辛所引起的社會不安,朱懋澄細化勞工新村的具體規(guī)劃,并設想輔之以舉辦教育、經濟合作、工人自治等相應事業(yè),從而伸張勞工權利,全面改善勞工境況,以化解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
由上可見,朱懋澄勞工新村思想萌生于上海工人起居生活狀況調查之時,形成于《為勞動社會籌建模范新村之計劃說明》一書,深化于“模范新村”的倡導。但勞工新村思想的最終定型,卻體現在朱懋澄所撰寫的《勞工新村設施大綱》中。在大綱中,朱懋澄系統闡述了自己關于“勞工新村”的思想與主張。勞工新村宗旨在于“改良勞工住宅狀況及其環(huán)境,務使其合于衛(wèi)生;在社會服務專家指導之下,進行社會改良運動,以期勞工成為健全之公民”[3]5。其基本思路是以建立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工人住宅入手,再在其居住區(qū)域全面推行各項社會改良事業(yè),最終培養(yǎng)出“健全的公民”。
從性質來看,勞工新村計劃“成為一種非慈善的經濟自給之事業(yè)”,它既非一慈善機構,又非一營利團體。其力圖控制房屋修建成本,專門針對收入在三四十元的低薪工人家庭,并收取市場標準百分之五十的低廉房租,以確保新村村務的正常運轉。從勞工新村建設和管理來看,“科學化”“公社化”和“自治化”是勞工新村思想的三個顯著特點。其一,新村規(guī)劃科學化。朱懋澄主張,勞工新村地基應高出地面一定尺寸以免潮濕,四周排水系統務必通暢,建筑材料要能防火災,房屋布局應該空曠,通風和采光條件應較好,且臥室、居室、廚房、廁所、花園等設施齊全??傊?,勞工新村的布局要科學合理,符合經濟學、物理學、美術學、衛(wèi)生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要求。其二,新村服務公社化。為推進社會改良,勞工新村應設立一公社,以舉辦學校、診所、浴室、圖書室、公共禮堂、合作商店、公共衛(wèi)生、游戲場等事業(yè),使“公社為進行整個新村運動之中心,整個新村運動之成敗,胥有賴于此也”[3]6??梢?,公社是勞工新村實踐的關鍵所在,也最能體現勞工新村運動的改良性質,其職責涉及教育、組織訓練、衛(wèi)生、醫(yī)藥救治、休閑娛樂、職業(yè)指導、安全保衛(wèi)等各項公益事業(yè)。其三,新村管理自治化。勞工新村管理實行村民自治,由村民推舉成立自治聯合會,負責制定新村規(guī)約,議定、收取和管理房租,聘任公社辦事人員等事宜,其最終目標是“訓練勞工自治和四權的運用”,以實現民權精神。
綜上,“勞工新村思想”是20世紀20年代后期,為匡救勞工住房條件惡劣所引起的社會時弊和不利影響,由個別社會人士提出的一整套社會改良方案,其核心是希冀通過對勞工住宅及居住區(qū)域村務的改進,最終達到改良整個社會的目的。
在勞工新村思想指導下,1927年10月,青年會在上海浦東率先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勞工新村”。勞工新村的興建,得到包括政界人士在內的各方支持和關注。他們不但對此舉大加贊賞,還慷慨解囊,如蔣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曾為浦東勞工新村捐款八百七十余兩,且蔣介石稱贊“勞工新村”是“村舍新模范,社會新儀型”。黨政要人的首肯,加快了勞工新村的建設步伐,且隨著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一場由蔣介石等政要發(fā)起的勞工新村運動在南京拉開序幕,并逐漸推向全國。
在勞工新村修建發(fā)起書中,發(fā)起人聲稱,由于貧苦工人居所地勢低洼,污水橫溢,以至于不合衛(wèi)生,妨礙健康,危及生命,從而導致生活狀況至為惡劣。因此,建立合于衛(wèi)生的房屋,舉辦各種公益事業(yè),并對勞工加以訓練和指導,不但契合“黨國政綱扶助勞工之至意”,而且“首都為全國觀瞻所系,亟擬先事建筑是項新村,以為首創(chuàng)”,“以為社會改良之先聲,并期推行于全國”[4]2。此倡議表明,南京國民政府從黨國政綱貫徹落實的角度,對勞工新村建設進行了重新審視,并設想從南京開始試點,再向全國推廣。此時,朱懋澄已被任命為工商部勞工司司長,并專門負責統籌全國勞工新村的規(guī)劃和建設。南京國民政府也在南京造幣廠附近覓定地點,以著手推動勞工新村建造工作。后來,實業(yè)部“為改善勞工生活起見,曾擬具勞工新村實施辦法大綱,通咨各省市參考執(zhí)行”[5]268。各省接到命令后即要求各縣提倡舉辦該項建設,并隨時將辦理情形向上級呈報。一時間,一場轟轟烈烈的勞工新村建設運動在全國各地逐漸展開。如浙江省在接到實業(yè)部下發(fā)的建設勞工新村政令后,隨即要求各縣市結合當地勞工生活情形及社會經濟狀況,“預為籌議建筑方法,擇定地基,籌措經費,分期舉辦,并與地方各法團或工廠商店合力進行”[6]29。與此同時,實業(yè)部還頒布了《勞工新村管理規(guī)則》,界定了勞工新村事業(yè)及其范圍:“關于村戶之教育、衛(wèi)生、自治、娛樂、職業(yè)指導、警衛(wèi)及其他事項?!盵7]1為了指導全國各地的勞工新村建設運動,朱懋澄撰寫了《勞工新村實施大綱》,并就勞工新村的意義、目的、倡導、建筑、經費、租賃、管理、公社、自治、組織和規(guī)約等十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在實踐中,勞工新村住所分為甲、乙、丙三等,每等次均為兩戶一體,甲等住屋包含寢室兩間、居室一間以及廚房和廁所;乙、丙等住屋包含寢室、居室各一間以及廚房和廁所,且甲等和乙等住屋還自帶一小花園。自此以后,《勞工新村實施綱領》成了南京國民政府新村建設的指導性綱領。
在積極推動勞工新村的同時,南京國民政府還擴大了新村居住對象,大力修建“能營正當職業(yè)之貧民而居之”的“平民住所”,以解決城市低收入和貧苦人群的居住問題。“平民住所”汲取了勞工新村住屋分等、規(guī)劃“科學化”、服務“公社化”和管理“自治化”等合理思想,并設計了更多的房屋類型,以供城市不同對象的人群居住。設施完善的住房供城市勞工居住,而最低等級的住房則專供棚戶租住。如上海,“平民住所”分甲、乙、丙三種不同類型,其中“甲種為職工住房,乙種較次,丙種專供棚戶需求”[8]148。甲種房屋包括居室、廚房、盥洗間、閣樓、臥室各一間,屋前有花園;乙種房屋包括居室、臥室、廚房、盥洗室各一間,屋前也有花園,且這兩種房屋四周是水泥大道,道路兩旁還種有梧桐[9]25。相對上海而言,南京“平民住所”分類更細,共分為甲、乙、丙、丁、戊五種,甲種為樓房,乙、丙、丁、戊四種為平房,前四種專供城市市民居住,而戊種住所則“系容納棚戶之用”,即便如此,后四種住所都有“商店、公井、公廁、食堂、學校、菜市、合作社、茶社和公園”等公共設施[10]5。以上設計和分類表明,雖然“平民住所”的建筑樣式被分成了很多等級,但它擴大了居住人群的范圍,連“棚戶”也被納入其中,而且住所的配套設施也大為改善,從而極大改善了入住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平民住所”不但租金較為低廉,而且內部也實行自治管理?!捌矫褡∷辈粌H在住所型制與管理方面借鑒了“勞工新村”的做法,而且在技術指導方面也依賴于勞工新村的提供。如上海市政府就直接借用勞工新村管理者王振常去創(chuàng)辦“平民住所”。與“勞工新村”相比,“平民住所”涵蓋的對象更為廣泛,其不僅包括一般勞工,同時也包括了處于城市最底層人群——棚戶。在房屋修建設計、內部管理和公共事務舉辦等方面,“平民住所”與“勞工新村”如出一轍。由此可見,“勞工新村”建設的理念和管理思想為“平民住所”借鑒和吸收,“平民住所”是“勞工新村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產物。正如朱懋澄所指出,上海市政府在1929—1930年間所修建的“平民住所”,“其大概計劃,均系采自浦東新村,每村設公社一所,游戲場一方,另有洗衣地點,其前主持社會服務工作人員,亦系經浦東新村訓練者”,且與浦東新村相比,還稍微遜色,“一因多數家庭,排列毗連,聚集一處,每家房間不夠”,“另一原因,則為人數過多,社會服務人員于指導方面,難免有力不逮,收效殊少也”[3]8。朱氏議論表明,盡管“平民住所”的計劃和設施等都秉承了“勞工新村思想”,而且連管理人員也由“勞工新村”訓練,但由于過分追求居住人員的數量,因此在住房規(guī)劃布局、指導服務和實際效果等方面卻不如“勞工新村”。
“勞工新村”向“平民住所”的演進,擴大了城市住房覆蓋人群的范圍,使得更多的民眾受益。而隨后,南京國民政府的著力點也傾向于興建包括“棚戶”人群在內的“平民住所”,并在全國大力提倡,從而使得“勞動新村”建設思想得以在全社會推廣開來。后由于抗日戰(zhàn)爭的影響,“平民住所”修建被迫中斷,但“平民住所”的建設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南京市政府為例,截止抗戰(zhàn)前,其在南京修建“平民住所”近一千六百間,其具體情況見下表。
抗戰(zhàn)前南京市所建平民住所一覽表
注:本表主要根據《南京市歷年建筑各種平民住宅一覽表》(《南京市政府公報》1935年第159期,第181頁)制作而成。結合其他文獻,已對《南京市歷年建筑各種平民住宅一覽表》個別錯誤數據作了訂正,同時增補了相應數據。
按照設想,在“勞工新村”中必須設立公社,公社承擔造就新社會的使命,它是實現勞工新村思想的關鍵所在。勞工新村的“公社化”,使得新村成了社會的縮影,其村務不僅涉及房屋改良和租住管理等內容,還包括勞工政治訓練、經濟發(fā)展、教育體育、安全衛(wèi)生、休閑娛樂等許多社會事務在內。下面以浦東勞工新村為例,一窺勞工新村的村務管理與社會改良情形。
按照《勞工新村設施大綱》的規(guī)定,勞工新村應設立管理委員會、公社和自治聯合會等組織管理機構。管理委員會為新村的行政管理機構,公社為新村的服務和訓練機構,而自治聯合會則為村民的自我管理機關,三者分工合作,各有側重,相互共同推進村務的開展。在勞動新村組織管理體系中,公社居于核心位置,“如只有住屋,而無公社或其類似機關,則全部計劃不克實現”[11]9。公社是整個新村運作的關鍵所在,各種教育事業(yè)、自治和公共組織訓練、衛(wèi)生設施、醫(yī)藥救治、日常村務、禮儀風俗指導、休閑娛樂、職業(yè)指導以及警衛(wèi)等事宜,均系公社的職責。本此精神,浦東勞工新村隸屬于上海青年會勞工部委員會,委員會下設教育、總務和村務三股。教育股負責民眾學校、勞工補習學校和勞工小學校事宜;總務股負責體育、宣傳、游戲等職責;村務股負責新村修葺、村友自治會、村友調查。據此,勞動新村完善的管理機構,為其內部的有效治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在浦東勞工新村,成立了各種類型的民眾團體,有志愿服務性質的“青年服務團”,有少年兒童組織的“少年團”和“兒童團”,有文體活動型的“田徑隊”“國樂團”“新劇團”和“化妝表演團”。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年服務團”“少年團”“兒童團”和“田徑隊”。“青年服務團”是由具有服務奉獻精神的青年志愿者組成,雖然人數不多,但其事跡斐然。他們或義務修筑村內道路,使得全村人員免遭出行不便之苦;或自覺承擔維持治安職責,以免丟失物件和村內公共設施受到破壞;或組建消防小組并開展訓練,以防火警和不測;或提倡教育,勸導幼童入校讀書識字;或定期舉辦人生研討會,以期德、智并進,成為良好青年;或利用閑暇,定期表演,以教化民眾?!吧倌陥F”以增進體育,促進身心“平均發(fā)展為目的”,其內部組織嚴密,還設立了足球、籃球和乒乓球等小隊,且其訓練和比賽成績在上海赫赫有名,少年個人和團體均得到了長足發(fā)展?!皟和瘓F”以養(yǎng)成良好公民為目的,旨在鍛煉兒童體格和訓練他們的服務習慣,為此,新村將他們組建成小球隊,每月定期開展活動?!疤飶疥牎笔怯缮倌陥F發(fā)起成立的民眾組織,其主要開展跳遠、跳高、短跑、長跑和標槍等活動練習與競賽,并創(chuàng)造了各項不凡的成績。綜上,新村中各種民眾團體不僅眾多,而且各項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其不但可以增強新村民眾的身體素質,而且還提升了服務社會和他人的道德情操。
在浦東勞工新村,除上所提及的樂團、劇團等文藝團體外,村內還建有文體活動室,室內備有乒乓、象棋、報紙等設施。各種設施在固定時間向公眾開放,以備工作之余村民鍛煉或閱讀,從而加強彼此聯系和情感,杜絕不良習慣。在室外,新村還開辟了足球、籃球場,增設了滑梯、蹺蹺板等體育設施和器材,平均每天參加運動和鍛煉的成人達兩百人次,兒童達五六十人次。戶內戶外活動的開展,使得民眾的休閑娛樂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在新村中,每年除定期舉辦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外,還舉行一或二次英文演講競賽和象棋比賽。根據不同月份,新村還開展諸如提倡勞動教育、社會與道德、兒童幸福等主題演講會,以加強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游藝會為新村娛樂生活不可或缺內容之一,每月舉辦一至二次活動,其目的在于寓思想教育于表演、歌唱和音樂之中。為教導民眾,在雙十節(jié)、總理誕辰紀念等節(jié)日,全村均要開展隆重的慶祝和紀念活動,以喚醒民眾的國家和民族意識與觀念。完善的文化活動設施和團體,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僅充實了村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陶冶了他們的情操,而且還熏陶了他們的內心精神世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們居住環(huán)境的同時,也改觀了他們的精神面貌。
多層次全方位教育網絡的覆蓋是勞工新村的又一特點。為提高勞工知識程度,增進勞工生活技能,浦東勞工新村采取舉辦學校、開展識字、播放電影等多種手段,成立了“勞工補習學?!薄芭ひ剐!薄皠诠ばW及幼稚班”“識字學?!钡冉逃龣C構。為了適應上海大都市的需要,新村創(chuàng)設了“勞工補習學?!?,主要教授實用英語,免費為村民開展補習,該校最高峰時學員曾達95人。除每天練習讀寫外,每周還舉行周會一次,練習英語讀寫及會話表演?!芭ひ剐!币矊Υ迕衩赓M培訓,其培訓內容為市民國語、尺牘、地理等科目,包括村民女工在內,參加人數竟達一百余人。借助村內各種設施,浦東勞工新村還舉辦了“勞工小學及幼稚班”,對村民子弟實行免費教育,課堂教學主要采用設計性教育方法,課程注重課外活動訓練和兒童自主能力培養(yǎng),勞作工藝、集體活動等所占比例較大。為響應社會識字運動的開展,浦東新村還舉辦了“識字學?!?,自編識字課本,以掃除文盲。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和組織,涵蓋了新村男女老少,而制度化的學習機制,不僅普及了村民的文化知識水平,還提高了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
疾病預防與控制也是勞工新村較為重視的村務之一。為消滅蒼蠅所帶來的危害,浦東勞工新村成立了“滅蠅會”,一方面大力宣傳滅蠅的意義,另一方面還發(fā)動民眾滅蠅,有償收購死蠅,并獎勵成效尤為顯著者。同時,新村還組織民眾開展衛(wèi)生運動大會,動手清道、填溝等工作,并出面協調藥房捐獻藥物用于消毒河水,以避免時疫的流行。每年春夏,新村還組織播種牛痘和注射防疫針,以防天花及病疫傳染。此外,新村還積極協調醫(yī)院,凡村民出現重大疾病者,及時送進合作醫(yī)院就診和救治。行之有效的醫(yī)藥衛(wèi)生舉措,使得勞動新村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為新村民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而且還有效預防了各種流行疾病的發(fā)生,確保了新村居民的健康安全。
綜上,在浦東勞工新村,其組織管理機構健全,并且村務興辦涉及面十分廣泛,包括教育衛(wèi)生、消防安全、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各項村務事業(yè)的改良和所取得成效表明,修建勞工新村,在一定范圍內既改善了勞工居住環(huán)境和業(yè)余文化生活,又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他們的幸福感。
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追求和擁有舒適潔凈的住房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想,然而要實現這一愿望卻十分艱難。正如恩格斯所說:“所謂住宅缺乏現象,并不是說工人階級一般總是住在惡劣的、擁擠的、不衛(wèi)生的住宅中。”[12]470因為“我們現代大城市中的工人和一部分小資產階級所遭遇的住宅缺乏現象,只是從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出來的無數比較小的、次要的禍害之一”[12]471。由此看來,“住宅缺乏現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產物,不但工人階級,而且連小資產階級也難以幸免,所以勞工住宅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決非偶然。雖然“住宅缺乏現象”不是現代社會所特有,但隨著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它就會以“急性病”或“慢性病”的形式出現。它既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產物,又帶有工業(yè)革命所特有的色彩。因此,要想解決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所引起的城市住房緊缺問題,必須要意識到解決這一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中國勞工問題十分突出和復雜,并逐漸演化成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沖突。如何解決這一棘手的社會問題,不同群團和黨派組織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勞工新村思想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其希望通過從改善勞工住宅入手,在城市中構建起一個個勞工居住的模范新村,從而達到改良整個社會的目的。有人將這種主張稱之為“社會改進主義”思潮,即在“主張保持社會之根本組織,同時預防社會上種種弊害,以期由改進生活,而解決勞工問題”[13]87。對此,勞工新村的發(fā)起人朱懋澄也毫不諱言,他主張勞工新村就是“以改良勞工之生活,養(yǎng)成閭里自治,逐漸推廣,以期達到建設健全的新社會”[14]14。朱氏認為:“中國工業(yè)化之結果,勢將使全國成為貧民窟矣,而整個社會亦不復成為社會矣?!币虼耍ㄒ痪戎沃罏椤皩嵤﹦诠ば麓逯贫?,蓋所謂勞工新村制者,不僅在解決勞工大眾的居住問題,舉凡實行自治制度,改良風俗,普及教育,以及促進生產能力,安定社會秩序……如是,則生活改良,家庭改善,新社會建設,胥有賴于是矣”[11]10。按照朱懋澄的說法,勞工新村制度不僅是解決中國工業(yè)化進程中勞工住宅問題的有效藥方,而且個人生活改良、家庭生活的改善、新社會的建設等等,都有賴于勞工新村的建設與推廣。相比較扎克斯消除勞工“住宅缺乏現象”的主張,即在大城市附近建立工人移民區(qū),并配套“自來水、煤氣照明、蒸汽供暖或熱水供暖、洗衣房、晾曬場、浴室等”,以及“托兒所、學校、祈禱室〈!〉、閱覽室、圖書館……葡萄酒和啤酒貯藏窖、設備齊全的舞廳和音樂廳”[12]503,勞工新村思想除了在個別細節(jié)方面與此存在差異外,其本身就是扎克斯主張的翻版。而“平民住所”方案的提出和推廣,其與勞工新村思想更是一脈相承,即在住所之中大力興建學校、公共活動場所、娛樂、浴室、供水等配套設施,并開展教育、職業(yè)指導、公民訓練、公共衛(wèi)生和疾病預防等日常事務[15]284-287。恩格斯曾批評扎克斯的這種主張實質上是一筆勾銷社會主義的東西而賦予資產階級的改良性質,從而完全變成了空想。因此,勞工新村思想從其本質意義上來說,也只能歸屬于一種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范疇,并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勞工新村思想得到南京國民政府的認可,并在全社會大力推行開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時期國民黨勞工政策的調整和變遷歷程。在總結國民黨勞工政策時,孔祥熙認為,南京國民政府“仍遵照黨綱所定扶植勞工政策,處理勞資爭議,以謀勞資協調……興辦首都勞工新村,編發(fā)勞工新村設施大綱,以期改善勞工住宅”[16]424。孔氏代表官方所闡釋的勞工政策表明,雖然南京國民政府在建立之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人就已拋棄了“聯共”的主張,同時也完全改變了放手發(fā)動勞工階級起來解放自身的做法,但他們也不能不顧勞工抗爭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因此轉而企圖在“扶植勞工”的旗號下,采取多種措施改善勞工住宅,以緩解勞資矛盾。由此看來,南京國民政府接受勞工新村思想,以及任命朱懋澄等主持全國新村建設工作,也就在情理之中。對勞工新村思想的采納,說明南京國民政府的勞工政策已經發(fā)生了明顯轉變,從而走上了一條社會改良的道路。
雖然勞工新村建設沒有達到改良整個社會的目的,但我們不能據此否認勞工新村的積極意義。正如時人所說:“新村試驗中,最大的貢獻,就是改良工友‘住’的狀況,不但在衛(wèi)生和美術方面有了相當成績,在經濟方面,也想出些具體和科學的方法來。”[17]185時人評論說明,客觀而言,通過切實可行的辦法,一方面,勞工新村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改善了勞工居住條件,另一方面,勞工新村的各項活動也提升了居住者的生活品質。與此同時,勞工新村還促進了周邊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浦東新村為例,據統計,僅1928年,就有十余萬人次參加室內室外游戲,閱報人數達六千三百八十一人次。統計數據表明,勞工新村具有較強的社會輻射功能。從勞工新村管理本身來看,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以及村務興辦的“公社化”和社會化,極大調動了新村勞工的積極性??傊瑒诠ば麓逶诘?、智、體、文、衛(wèi)等方面所作的各項改進及其所秉持的理念,即使在當下也對城鄉(xiāng)社區(qū)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