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建軍, 黃 健, 王 維, 李其松, 吳春陽, 王 勝*
(1.南京新九州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2.朗盛(常州)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00)
疫苗針對防控的病原是限定的,消毒藥似乎是廣譜的,但實際上不同的消毒藥對不同的病原殺滅比例也存在著極大差異,選擇消毒藥也需要根據(jù)消毒對象病原不同,選擇合適的產品、稀釋比例、使用劑量、作用溫度和時間等才能有效。
在養(yǎng)豬生產中,消毒除了要重視準確的稀釋比例外,養(yǎng)豬從業(yè)者往往忽視消毒藥的使用總量問題。如一棟舍無論是準備空舍還是存欄,消毒前需要配制的消毒液總量是需要科學計算的,一般空舍消毒按地面面積×2.5作為整棟舍的面積;針對所有建筑表面(包括墻面、天花板)每平方米用配制好消毒液300 mL。有生豬存欄的棟舍帶豬噴霧消毒按地面面積計,每平方米用量40~80 mL(根據(jù)溫濕度及霧滴大小調整用藥量)。
豬場消毒效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病原的種類、消毒劑的種類、使用劑量、作用時間、環(huán)境溫度及有機物污染等,若不正確對待和掌握這些因素,會導致豬場消毒效果流于形式。影響因素越復雜,消毒工作就越困難,原因包括:1)消耗劑量增加;2)作用時間延長;3)微生物彼此重疊,加強了機械保護作用[1-2]。例如:衛(wèi)可消毒劑已被證實在低溫(4 ℃)、硬水存在和有機物干擾下殺滅各種病原的使用劑量和作用時間,針對口蹄疫病毒(FMDV)1∶200稀釋,1 min即可滅活,而1∶1 800稀釋,需30 min滅活。研究發(fā)現(xiàn),在1∶100稀釋5 d后,30 s內仍可滅活口蹄疫病毒[3]。
化學消毒劑按作用水平可分為:高效消毒劑,中效消毒劑和低效消毒劑。然而定義的高效消毒劑(能殺滅芽孢能力)并不是養(yǎng)豬生產所重點關注的,因為豬一些災難性的疾病主要是病毒引起的[2]。例如,戊二醛在消毒劑分類上是高效消毒劑(因為2%戊二醛30 min可以殺滅破傷風的芽孢[1]);但是在養(yǎng)殖場,細菌芽孢并不是殺滅的主要目的。如某消毒劑(15%戊二醛+10%苯扎氯銨)針對口蹄疫防控的稀釋比例為1∶80,實際生產中如使用2%的低濃度戊二醛針對口蹄疫病毒的稀釋比例很顯然會更低,不能因為戊二醛是高效消毒劑,就認為口蹄疫病毒很容易被戊二醛滅活。對戊二醛消毒劑同樣要考慮微生物種類、pH影響、非離子和陽離子添加物的增效作用和溫度的影響[1]。
很多養(yǎng)殖人員沒有自己的判斷,一方面不了解產品性能,另一方面又不結合本場具體情況而盲目使用消毒產品,導致消毒效果較差,甚至使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性[4-5]。如濃度并不是越高越好,70%的酒精殺菌效果優(yōu)于96%以上酒精,因此消毒時請按說明書進行配比使用[6]。環(huán)境溫度也是衡量殺菌(毒)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盡管基于戊二醛的復合制劑也許能夠對其耐藥性菌株產生功效[7],但也是在比較溫暖的環(huán)境(20 ℃以上)下發(fā)揮其消毒作用[8]。
該類消毒藥若使用不當會造成人員和豬只的眼睛、呼吸道黏膜受刺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皮膚的腐蝕[9]。對圈舍地面消毒后,如刺激過大還要進行消毒后的處理工作,否則殘留物會造成豬只的蹄爪和皮膚受灼傷,也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10]。例如,過氧乙酸又叫過醋酸,急性攝入可導致口腔、咽喉黏膜的灼傷,長期接觸可導致豬只肺部水腫等炎癥[11]。
豬只的棟舍存在大量有機物,如排泄物、血漬等,這些有機物是病原微生物繁殖的最佳場所。消毒藥與有機物中蛋白質結合,藥力被嚴重消耗,影響消毒效果。消毒產品的主要化學成分與病原微生物直接接觸后才能產生有效殺毒。豬場消毒前應先將可移動器械運至舍外清潔;舍內清潔按從屋頂由上往下、從墻壁至地面的順序進行,使用專用的泡沫清洗劑也是必需的(可有效解決有機物對消毒藥的干擾),再用高壓水槍沖刷干凈,干燥后再進行消毒[12]。
許多豬場的消毒工作沒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或者有制度也只是擺設,工作人員忽略消毒工作在養(yǎng)豬生產中的重要性,并沒有科學、規(guī)范的消毒方法[13],實際生產中更多的是怎么簡單輕松就怎么消毒,消毒方式單一且不合理,無法有效殺滅病原微生物,使得豬群疾病頻發(fā),間接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即使消毒劑再高效,也無法體現(xiàn)其優(yōu)異殺菌性能,無效的消毒方式致使豬場消毒無效。
細菌和病毒是2種生物結構截然不同的微生物,因此針對細菌和病毒2種微生物的消毒效果評價方法也大相徑庭。在實際生產中,大家用消毒劑殺滅細菌的效果來評價其殺滅病毒效果也是一個在豬場消毒工作的重要誤區(qū)。養(yǎng)豬場常見的針對細菌消毒效果評價方法主要有空氣消毒效果評價、飲水消毒效果評價和物體表面消毒效果評價等[1];針對病毒消毒效果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評價法和細胞培養(yǎng)評價法[14],前者有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Real-time PCR)[15]、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16]等,其特點是對構成病毒的某一穩(wěn)定成分進行定量測定,根據(jù)相應指標反映消毒對病毒的滅殺效果。而后者是一種傳統(tǒng)的評價消毒劑對病毒消毒效果的方法[17],是通過建立病毒易感細胞模型來檢測消毒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病毒的分離始終是病毒檢測的“金標準”。吳云鼎等[14]以及Suarez等[18]在研究評價多種消毒劑對流感H7N2病毒消毒效果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酚類消毒劑消毒后,利用細胞培養(yǎng)法未分離出病毒,提示樣本中已無H7N2活病毒,但是經(jīng)實時定量PCR仍然可以檢測到病毒核酸。這可能是由于酚類消毒劑的作用機制主要是破壞病毒外部結構,而不是破壞遺傳物質,從而導致2種不同的檢測結果,此刻若仍以實時定量PCR的結果作為評價依據(jù),則會使大家誤認為消毒劑未殺滅病毒。因此,在有實驗條件和專業(yè)人員的情況下,豬場應該根據(jù)實際需要來選擇合適的評價方法,以達到客觀評價消毒對細菌和病毒殺滅效果的目的。
消毒只是豬場控制疫病發(fā)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不是防止疫病的唯一措施。在養(yǎng)豬生產中還是要做好隔離、免疫、營養(yǎng)和精細化的生產管理等綜合性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控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