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溟慧
1“象聲詞法”:使用象聲詞寫聲音,模擬聲音情境,生動活潑,讓人猶如身臨其境,能營造出現(xiàn)場感。
雨點兒唱歌
天上,落下一顆一顆雨點兒,落在地上:“啪嗒,啪嗒!”
雨點兒落在小河里:“叮咚,叮咚!”
雨點兒落在樹葉上:“沙沙,沙沙!”
雨點兒落在小窗上:“噼啪,噼啪!”
寶寶捧起一只臉盆,去接雨點兒。雨點兒落在臉盆里:“撲通,撲通!”
寶寶穿上一雙小雨靴,打開一把小花傘,跑到門外,走來又走去。
雨點兒打在小花傘上:“咚嗒,咚嗒!”
小雨靴踩在小水塘里:“啪嚓,啪嚓!”
寶寶走來又走去,好開心??!
哈哈,雨點兒唱的歌真好聽!
析賞
象聲詞就是模仿自然聲音構(gòu)成的詞,如“啪嗒,啪嗒” “叮咚,叮咚”。這個短文中寫聲音的方法就是“象聲詞法”,把小雨點兒落在不同的地方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用不同的象聲詞來形容,我們聽起來就是一場音樂會呢。這是最簡單的寫聲音的方法,我們平常要善于聆聽,積累常用的象聲詞,作文時,不失時機地加入象聲詞,你的作文才會“有聲有色”喲。你發(fā)現(xiàn)了嗎?象聲詞的形式有很多哦:A,AA,AAA,AB,AAB,ABB,AABB,ABCD,A——,象聲詞的位置也有在句前、句中、句后的變化。用的時候根據(jù)不同場景的不同事物靈活運用,就會奏出一曲快樂的精靈之歌。
兩字象聲詞
形式變化多樣的象聲詞
2 “象聲詞位置變換法”:象聲詞放在不同的位置,變換不同的形式,突出聲音的效果不同,提升表達效果。
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黃葉道別的聲音。
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翅膀,“嚁嚁”,是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發(fā)出和黃葉道別的聲音,“刷刷”。
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翅膀,唱著和陽臺告別的歌韻,“嚁嚁”。
“刷刷”,聽聽,秋的聲音,大樹抖抖手臂,發(fā)出和黃葉道別的聲音。
“嚁嚁”,聽聽,秋的聲音,蟋蟀振動翅膀,唱著和陽臺告別的歌韻。
析賞
三組句子中象聲詞的位置不同,放中間,放后面和放前面,比較一下,句子所表達的重點有什么不同?給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可見,變換象聲詞的位置呈現(xiàn)出的表達效果卻不盡相同。要根據(jù)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有意識地選擇象聲詞的位置,提升表達情感的重點。以鮮明的聲音形象,打破文字的沉寂,或顯現(xiàn)某種情態(tài),或形象某個角色,或凸現(xiàn)某種狀況。
3“比喻法”:把聽到的聲音比作大家熟悉的、更容易讓人對聲音有清晰的感知。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觀潮》)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行》)
析賞
片斷中寫聲音的兩句。第一句,把潮來的聲音比作悶雷,錢塘江大潮初來時的氣勢,就直觀形象地描繪出來了?!杜眯小分袑懪们?,急驟時如急雨,輕柔時如耳語,圓潤悅耳猶如珍珠滾落玉盤,清越流暢則如黃鶯兒在花叢里啼囀,幽抑凝絕則如清泉在堅冰下嗚咽。一系列動人的聽覺比喻,把各種音響與畫卷鋪排開來,讀者的想象力被無限擴大,無形無狀的琴聲就這么有形有狀地傳達給了讀者。聽到的聲音,比作大家都有感知的另一種聲響,更容易讓人讀懂那種聲音的形象情狀。
風聲、雨聲、流水聲,大千世界不是黑白默片,文字世界又豈能靜默無聲?竹喧風吟,寒蟬驟雨,萬物皆有聲;鶯啼雀躍,蛙唱蟲鳴,聲聲皆有情。若我們能仔細聆聽自然萬物在大地上的遺響流韻,體味那萬千音調(diào)里的節(jié)奏變化,行文中將音韻之美充分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從我們的作文里聽出奔流的泉水與溪流,聽出清脆的鳥啼與風鈴,聽出動人的歡歌與笑語,自會使文字增色三分,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