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威 杜思達 李亞男 張澤權 劉璐菲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宣肺通腑法,顧名思義,即上宣肺氣,下攻腑實而通腑氣,則肺氣得宣,氣機自調,攻通腑實,濁邪自除。胸痹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心系疾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其病理變化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而痰瘀毒熱等濁邪在胸痹的發(fā)病中不容忽視,治療上當重視攻邪扶正,以通為補。中醫(yī)學認為,心與肺同在胸部,經(jīng)絡相連,心主血,肺主氣,共同主持氣血的生成和運行。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心屬火,肺屬金,兩者同居上焦屬陽,火克金,肺金受心火的制約,從而維持兩臟的生理平衡;而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看,心肺則是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重要樞紐,體循環(huán)、肺循環(huán)共同維系著人體多項生命體征。因此,無論是中醫(yī)還是現(xiàn)代醫(yī)學,都認為兩者是血脈相通,關系密切。筆者從心肺關系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相關中醫(yī)理論及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實該法不僅可使氣機的壅滯得以疏通,而且使痰瘀、糟粕等濁邪有路可去,可謂與升清降濁,釜底抽薪等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宣肺通腑法最早來源于中醫(yī)學“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理論,該理論首見于《靈樞·本輸》“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腑”。肺與大腸,經(jīng)脈絡屬相通,肺主氣,司呼吸,可吐故納新,吸清呼濁,有宣發(fā)肅降之功。而大腸為“傳導之官”,其傳化糟粕,實對小腸泌別清濁的承接。肺氣肅降有助于糟粕的排泄,腑氣通亦有利于肺氣宣降,同樣,若兩者發(fā)生病變時,可相互影響,肺病及腸,腸病及肺,二者關系密切??梢姺闻c大腸相表里,不僅體現(xiàn)在功能氣機的相互推動、經(jīng)絡的表里分布,更體現(xiàn)了其對清濁病機的積極影響。正如古書中記載,《靈樞·經(jīng)絡篇》曰“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于肺”,清·黃元御《素靈微蘊》指出“肺與大腸表里同氣,肺氣化精,滋灌大腸,則腸滑便易”,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提出“宣肺通腑法”,并以宣白承氣湯為主方。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指出其體現(xiàn)“臟腑合治”的特點,既宣肺氣之痹,又蕩滌腸胃之結,上可宣肺氣,下能通腑氣,則全身氣機通暢矣。若全身氣機不暢,肺失宣降,腑氣不通,體內糟粕、濁邪等邪無去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氣血運行不暢即發(fā)病。又“六腑以通為用”,以通為順,以降為和,應予通腑降氣為法。一臟一腑,一上一下,一升一降,達到理氣寬胸,攻邪通腑之功。
臨床上,胸痹的發(fā)病常有胸悶氣短、喘息咳唾、甚至心胸背痛等表現(xiàn)?!端貑枴け哉摗分赋觥靶谋哉?,脈不通”,認為心脈痹阻是病機關鍵,后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對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詳盡的論述,不外乎痰瘀、氣滯、熱毒、濁邪、虛實等,歷代醫(yī)家眾說紛紜,但總歸一個“痹”,即痞塞不通。在治療上,當重視全身氣機通暢,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三》指出“大凡經(jīng)脈六腑之病,總以宣通為是”。胸位陽位,心肺居于胸中,合主一身氣血運行,為氣機升降之樞,故為胸痹治療中的關鍵臟腑,《內經(jīng)》曰“諸氣者,皆屬于肺”。故歷代許多醫(yī)家認為胸痹心痛可從肺、從氣治之。孫思邈《千金翼方》中提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后世醫(yī)家指出“胸悶心痛當治心肺,法取清芬”?,F(xiàn)代學者研究證實在胸痹治療中心肺同治的重要性[1],認為肺氣失調與胸痹心痛有密切關系,氣機調理乃心肺康復之本,并提出通過調肺氣,通血脈以助心行血[2],在臨床上可運用補肺益氣法、理肺祛痰法、瀉肺行水法等治療胸痹[3-4]。可見宣肺法可宣暢氣機,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滯自除,通則不痛?!端貑枴の迮K別論》曰“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府”。張子和《儒門事親》云“除荃去而腸胃潔,痕盡則榮衛(wèi)昌”。通腑法治療胸痹心痛“非專為結糞而設”,而是為了祛除濁邪,助肺行氣,使邪有去路,升清降濁。此外,肛門亦稱“魄門”,臟腑之濁自魄門出,大腸為六腑之下極,其傳化功能,尚與胃氣的通降、脾氣的運化、肝氣的疏泄、腎氣的推動和固攝有關,因此大腸傳導不僅為排泄糟粕,更為疏調五臟六腑氣機[5]??梢?,宣肺通腑針對胸痹心痛“本虛標實”之病理變化,調節(jié)臟腑間的生理功能,是為調氣與導濁并舉之法。
后世醫(yī)家多將此法應用于肺系及腸系疾病等,大抵是利用宣肺與通腑結合,以宣白承氣湯(由生石膏、大黃、杏仁、瓜蔞皮組成)為主方,其取自白虎和承氣之意,宣肺常用瓜蔞皮、桔梗、杏仁、知母、薤白等;通腑則以承氣湯類為主,常用大黃、枳實、厚樸等。瓜蔞皮甘寒而潤,歸肺、胃經(jīng),可通胸膈之痹塞[6],《本草思辨錄》中記載“栝蔞實之長,在導痰濁下行,故結胸胸痹非此不治”。杏仁可利胸膈,潤大腸,可治各種原因所致的氣逆證[7],石膏在臨床主要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大黃可逐瘀血,破痰食,通臟腑,降濕濁,利水谷,安五臟。四藥合用,則肺氣得以宣降,腑實得以通達,全方體現(xiàn)“清、宣、潤、降”之制方特點。后世許多醫(yī)家對此方頗有見解,該方對凡發(fā)熱、咳喘、便秘等表現(xiàn),辨證符合邪熱蘊肺、腑氣不通者,均可使用[8],具有辛苦淡法,清上通下,肺腸同治的特點[9],通過通腑可增強胃腸動力,促進排氣、排便以降低腹壓,使胸肌運動幅度增大,進而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用于治療肺心病急性心衰亦取佳效[10-11]。
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發(fā)的疾病,歸屬為缺血性心臟病。心肌酶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是心肌細胞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氧自由基產(chǎn)生和脂質過氧化反應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機制[12]。而宣白承氣湯可有效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強抗氧化能力,同時降低氧自由基[13]。心肌缺血發(fā)生后為恢復組織灌注,又會發(fā)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氧自由基增加、炎癥反應及細胞凋亡為其重要機制[14],Caspase-3與NF-κB分別是細胞凋亡發(fā)生的標志酶和決定性因子,兩者降低均可減輕炎癥反應,抑制細胞凋亡[15]。
宣白承氣湯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可改善腸道功能,減輕炎癥,糾正免疫抑制。而從藥物組成分析,瓜蔞皮中含有瓜蔞酯堿等多種化學成分,可以抑制5種心肌酶活性從而降低心肌梗死率,并具有擴冠、抗凝、降脂等作用,提高心肌組織SOD活性及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質過氧化,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核因子NF-κB的活性,降低Caspase-3的活性[16]。石膏可減低血管滲透性,使白細胞、C反應蛋白降低,調節(jié)T淋巴細胞平衡,此處石膏出自白虎湯,作為白虎湯的主藥,可降低 IL-6、TNF-α 水平及血脂水平[17]。 大黃能降低CK-MB、CTnI含量,殺滅腸道內病毒微生物,分泌抗感染物質,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并清除內毒素、氧自由基等炎性介質的吸收[18]。
綜上所述,宣白承氣湯作為宣肺通腑法的代表方劑,無論是從配伍還是藥物組成方面,無論是從中醫(yī)學理論抑或是現(xiàn)代醫(yī)學臨床機制研究,均可用于治療胸痹心痛?,F(xiàn)如今,暴飲暴食、嗜食肥甘厚味等已成為許多胸痹患者的不良飲食方式,其傷及脾胃,清濁失調,宿食糟粕堆積于大腸,腑氣壅滯,二腸相連,心與小腸相表里,勢必會累及心氣,致心氣不通而發(fā)病,故可應用此法,蕩滌腸胃,清除濁邪,調理氣機。對于腸中無燥屎者,取其祛濁順氣之功,亦可靈活運用此法。心肺同氣,心脈痹阻,氣機壅滯,宜“宣肺氣”,日久成痰成瘀化為濁邪,藏于六腑,當“攻腑實”,合為宣肺通腑法,以肺治心,理氣與攻濁并舉,則心氣順,心脈通而胸痹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