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成,梁佩鵬
(1.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放射科,北京 100053;2.磁共振成像腦信息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53;3.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北京 100048)
目前,意識的起源、智力的物質基礎仍是人類的未解之謎;同時,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神經、精神疾病日漸增多,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正常狀態(tài)及大腦發(fā)育、發(fā)展和退化規(guī)律仍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正常人和病理狀態(tài)下的腦內信息加工過程,對于研究腦、認識腦、保護腦和開發(fā)腦均有重要意義,已成為當今國際前沿熱點研究領域。腦成像技術是研究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而從整體、系統(tǒng)水平構建活體、多模態(tài)、數字化的正常人“標準腦圖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之一。人類腦圖譜的構建和應用屬于腦與認知科學的基礎設施建設。借助腦圖譜這一標準參考空間,研究者可以比較或綜合不同模態(tài)、不同大腦狀態(tài)(健康或疾病)、世界各地不同實驗室的腦成像結果[1]。
最早應用于研究的腦圖譜是由Talairach和Tournoux于1988年共同完成的Talairach腦圖譜,該圖譜的數據來自1具56歲法國婦女尸體,應用布羅德曼分區(qū)作為腦區(qū)的標簽,坐標系統(tǒng)為Talairach坐標,又稱之為Talairach空間。布羅德曼分區(qū)是一個根據細胞結構將大腦皮層劃分為一系列解剖區(qū)域的系統(tǒng),最早由Korbinian Brodmann提出,包括每個半球的52個區(qū)域。Talairach坐標系統(tǒng)是一種人大腦的三維坐標系統(tǒng),以圖形標示大腦結構的位置,由于應用映射變換,故基本不受腦大小和腦整體形狀個體差異的影響。基于Talairach腦圖譜,來源于MRI、PET和其他影像學方法的個體圖像可方便地標記到Talairach標準空間,進而推斷腦區(qū)部位[2]。
蒙特利爾神經學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al institute, MNI)構建了一系列腦模板,包括MNI305、MNI152和MNI452等,其中MNI152應用最廣泛[3],此標準腦圖譜來自152名年輕成人的高空間分辨率腦圖像數據,與Talairach圖譜不同,屬于活體概率腦圖譜。MNI的研究者將這些大腦通過仿射轉換后與MNI305圖譜進行對應,再將這152個大腦數據進行平均,得到了更清晰、精確的腦標準模板。該模板是腦成像國際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Brain Mapping, ICBM)公認模板,故也被稱為ICBM152模板,目前大部分神經成像研究采用該模板。為得到更加清晰的腦圖譜,MNI對1位研究人員Colin Holmes進行了27次大腦掃描,再將這些掃描數據與MNI305進行配準,然后進行平均獲得了更加清晰和精確腦圖譜,稱之為柯林-27標準大腦圖譜[4]。目前,許多基于MNI大腦模板的神經成像結果均是基于柯林-27圖譜顯示。
然而,不同人群(按照年齡、性別、種族等)的大腦存在顯著形態(tài)學差異,包括大腦的形狀和尺寸。已有的腦圖譜或來源于個別尸體解剖資料(如Talairach腦圖譜)、或來源單個或小規(guī)模樣本(如MNI152等),當其應用于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及不同種群時,可能產生較大的偏差,已成為制約腦功能和結構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
由于缺少統(tǒng)一的正常中國人標準腦圖譜,因此,在既往腦科學研究和應用中,只能將中國人的腦圖像配準到西方人的標準腦圖譜。由于東西方人的大腦形態(tài)存在顯著差異,因而常導致腦功能和結構定位的誤差甚至錯誤。因而,迫切需要研發(fā)中國人的腦圖譜以支持針對中國人的神經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放射科李坤成教授團隊與合作者,開發(fā)了中國人3D結構腦圖譜,命名為“Chinese2020”,并定義了中國人標準腦空間,標記了相應的AAL腦區(qū),且為不同年齡段和性別的中國人群構建了概率腦圖譜[5]。該腦圖譜基于一組多中心大規(guī)模數據,因而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可提供關于中國人群客觀、準確的影像學信息;同時,該腦圖譜是動態(tài)的,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有不同的腦圖譜,因而可支持進行有關大腦發(fā)育、老化理論的驗證和比較。對于中國人群的腦成像研究,與配準到西方人腦圖譜相比,配準到Chinese2020的形變更小,功能和結構定位的灰質占比更高;與基于AAL圖譜的海馬分割相比較,基于Chinese2020的分割準確率更高。以上結果說明,Chinese2020可更好地表征中國人群的大腦形態(tài)學特征。目前,Chinese2020已可供全球研究人員免費下載使用(www.chinese-brain-atlases.org),是首個實際可用的中國人3D結構腦圖譜。Chinese2020已被應用于阿爾茨海默病[6]、帕金森病、腦血管病、睡眠障礙等神經精神疾病的影像學研究,被用于靜息態(tài)/任務態(tài)功能MRI[7]、形態(tài)學分析等多模態(tài)MRI數據分析,部分內容也可見本期專題文章。
為構建更為精細的中國人3D結構腦圖譜以及構建中國人白質纖維腦圖譜,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牽頭(李坤成教授為PI)發(fā)起了一項新的中國人腦結構圖譜多中心、多學科研究。本多中心項目采用Siemens Prisma3.0T高端MRI儀及64通道頭線圈,目前已完成收集1000名健康志愿者(18歲以上)的多模態(tài)MRI數據,正處于數據分析階段,將構建和發(fā)布更為精細的中國人3D結構腦圖譜和白質纖維腦圖譜。
不同年齡、疾病狀態(tài)等均應有不同的腦圖譜,故針對中國人的腦圖譜也應對應不同年齡、疾病狀態(tài)等,構建由不同腦圖譜組成的腦圖譜庫。后續(xù)的工作還應包括:①中國兒童腦圖譜的構建,以用于腦發(fā)育研究;但由于配合程度、資金、倫理等問題,制作兒童腦圖譜的難度較大;②考慮到中國人(蒙古人種的代表)與西方高加索人(白種人)的腦結構有明顯差異,而中國維吾爾族的主要基因來源是高加索人(白種人),因此,今后若能構建中國維吾爾族成人腦圖譜,則更便于與漢族比較;③至今尚不清楚缺氧是否造成居住在高海拔地區(qū)人群的腦功能和結構發(fā)生改變,故居住在高原地區(qū)人群可能與低海拔地區(qū)人群的腦結構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構建高原地區(qū)成人腦圖譜;④由于與大腦比較,小腦結構和功能均簡單,故目前國內外僅有大腦圖譜,但小腦在許多正常和疾病腦功能方面(尤其靜態(tài)腦連接)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構建中國人小腦圖譜;⑤針對嚴重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的重大腦疾病,應逐個構建專門疾病腦模板,有可能配合遠程影像學、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進展,將之應用于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