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文洪軍汪婉琳張偉楊前進
(1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合肥230031;2安徽荃銀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合肥230088;第一作者:zhangdewen0551@163.com)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對優(yōu)質稻米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主要產糧省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優(yōu)質稻米倍受青睞、劣質稻米嚴重滯銷”的問題,選育優(yōu)質水稻新品種顯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以皖稻153為代表的徽兩優(yōu)系列水稻品種具有抗倒、適應性廣的優(yōu)勢[1],2010年以來在全國的單季稻區(qū)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但許多品種存在米質不優(yōu)、千粒重較小等問題,因而在推廣上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為改善徽兩優(yōu)系列品種的上述問題,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經過多年的研究,培育出了優(yōu)質、抗倒、抗病的兩系雜交中秈組合徽兩優(yōu)985。
母本1892S是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培矮64S的變異單株選育的中秈光溫敏核不育系,2004年8月通過安徽省技術鑒定;父本9Z007于2004年正季在合肥用攜帶抗白葉枯病基因的D205材料與特優(yōu)559父本進行有性雜交,2004年冬季在海南陵水又以F1為母本,以抗稻瘟病的恩恢58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當季收得三交種D205/559//恩恢58,后經6年11代的系統(tǒng)選育,至2009年正季篩選出株型緊湊、莖稈粗壯,生育期稍長的恢復系,并趨于穩(wěn)定。2009年用1892S與9Z007進行配組育成微兩優(yōu)985,2017年通過安徽省品種審定。
徽兩優(yōu)985在合肥地區(qū)種植,5月上旬播種,正常年份,全生育期135 d左右,與Ⅱ優(yōu)838相仿。株高125 cm左右,平均每叢有效穗數9.3個,每穗總粒數207.4粒,每穗實粒數176.2粒,結實率85.0%,長粒型,千粒重27.1 g左右。株型緊湊,劍葉挺直,葉色淡綠,葉鞘和穎尖紫色,熟相好。
2013年參加安徽省中秈品種比較試驗,平均單產9 490.5 kg/hm2,比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9.68%,居參試品種第2位。2014年參加安徽省中秈組區(qū)試,平均單產9 044.4 kg/hm2,比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4.60%;2015年續(xù)試,平均單產9 524.4 kg/hm2,比對照Ⅱ優(yōu)838增產5.85%,達顯著水平。2016年參加安徽省水稻生產試驗,平均單產9 693.9 kg/hm2,較對照增產9.33%。
徽兩優(yōu)985米質較優(yōu)。2015年由安徽省種子管理站統(tǒng)一取樣送農業(yè)農村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出糙率80.9%,精米率71.8%,整精米率52.8%,粒長6.9,長寬比3.1,堊白粒率11%,堊白度1.9%,透明度2級,堿消值5.3級,直鏈淀粉含量15.1%,膠稠度80 mm,蛋白質含量7.6%,綜合米質符合部頒3等優(yōu)質米品質標準。米飯柔軟,晶瑩透亮,口感較好。
2014—2015年由安徽省種子管理站統(tǒng)一取樣,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鑒定,抗倒伏,抗病能力強,白葉枯病、稻瘟病、條紋葉枯病均達中抗以上,稻曲病達到抗級。
安徽中稻區(qū)4月底至5月上旬播種。大田用種量15.0 kg/hm2,秧田播種量 225 kg/hm2,秧齡 26~30 d,株行距 16.5 cm×26.4 cm 或 16.5 cm×19.8 cm,每叢栽 1~2粒種苗。
每 hm2施復合肥(N∶P∶K=15∶15∶15)262.5 kg、尿素300 kg、氯化鉀150 kg作基肥;移栽后7 d每hm2追施尿素150 kg作返青肥。
淺水栽插,保持2~3 cm淺水層促分蘗,當全田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90%時及時落水擱田,抽穗前15~5 d和抽穗后5~15 d保持3 cm淺水層,在此前后,保持濕潤和間歇灌水,干干濕濕到黃熟。成熟前7 d斷水。
用丁草胺或“野老”于移栽后7 d左右結合返青肥一起施用。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加強秧田期病蟲防治,做到帶藥下田;重點搞好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的病蟲防治工作。
1892S:每年通過選擇單株種成穗行,嚴格篩選并生產原原種,用原原種通過嚴格的繁殖隔離條件和嚴防人為混雜等措施來生產原種并田間鑒定,將田間鑒定符合原種要求的原種入低溫庫保存,之后取原種繁殖生產用親本。
9Z007:每年選標準株與不育系成對測交,保存原原種并繁殖原種。
徽兩優(yōu)985的父本9Z007分蘗力強,播始歷期適中,株型緊湊,繁茂性較好,花粉量大,花時較早;母本1892S柱頭外露率高,柱頭捕捉花粉的能力強,異交結實性好[3];該組合播差期20 d左右。
4.2.1 合理安排播差期
在安徽沿淮地區(qū)制種,父本分兩期,Ⅰ、Ⅱ期相差10 d。Ⅰ期父本5月5日前后播種,8月11日前后始穗,播始歷期約 96~100 d,主莖葉片數 15.0~16.0 葉;母本5月27日前后播種,8月10日左右始穗,播始歷期約 73~77 d,主莖葉片數 14.0~14.5 葉;父母本時差 23±1 d,葉差 1.0~1.5 片。
4.2.2 做好大田精細管理
4.2.2.1 培育壯秧 濕潤育秧,播種密度適宜,父本用種量3.75 kg/hm2,Ⅰ期父本秧齡35 d左右,Ⅱ期父本秧齡 25~28 d;母本用種量 30.0 kg/hm2,浸種 48 h,催芽至露白備播,秧齡20~25 d。父母本移栽時要求秧苗素質達到矮壯、帶蘗、整齊[4-5]。
4.2.2.2 大田栽插與管理 父母本分廂式栽插,廂寬210.0 cm,父母本行比 2∶12[1]。父本雙行栽插,Ⅰ、Ⅱ期父本各栽 1 行,行株距 16.7 cm×20.0 cm,2~3 本栽插。每 hm2栽父本 6.6 萬叢左右;母本株行距 13.3 cm×13.3 cm[2],陽面距父本 20.0 cm,陰面距父本 26.7 cm,方便打藥、去雜等作業(yè)時行走。雙株栽插,每hm2栽56.3萬叢左右,確?;久?70萬/hm2以上[6]。
4.2.2.3 肥力運籌 在多施農家肥的基礎上,每hm2施復合肥(N、P、K 為 15∶15∶15)450.0 kg、尿素 300.0 kg 作基肥;父本栽后5 d,單施父本行,每hm2施尿素60.0 kg;母本栽后5 d父母本同時追肥,每hm2施尿素120.0 kg。
4.2.3 提高異交結實率
根據葉齡記載和田間多點剝查父母本幼穗發(fā)育進程,預測花期相遇情況,以母本提早抽穗為宜。早發(fā)現早調整。
4.2.3.1 科學使用激素 父母本主莖破口(即8期)每hm2用75.0 g“九二○”啟動(父母本同噴);母本抽穗約15%時,父母本同時噴“九二○”,每 hm2用量 150.0 g,之后同濃度再多噴1遍父本;第3 d父母本同時噴“九二○”,每hm2用量150.0 g,同濃度再多噴1遍父本。
4.2.3.2 人工輔助授粉 父母本抽穗達20%前后開始人工趕粉。當日上午9∶00前,趕去母本行露水,將母本震苞,促進母本提早開穎,當日父本始花10 min后(約上午10∶30前后)開始趕粉,連趕3次,前2次間隔20 min,第3次與第2次間隔40 min。
4.2.4 抓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制種田在抓好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和紋枯病防治的同時,要重點防治稻粒黑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