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性根
西華大學 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不朽豐碑。在兩千余年的都江堰治水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極其寶貴的和諧思想,由此成為了其永葆青春的理論根基。其中包括順應地勢、不與水敵、造福百姓、毋累民生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統(tǒng)一的完整思想體系。
所謂順應地勢,就是指要根據地質地貌情況開展治水活動。這就是“明哲君子,創(chuàng)業(yè)農事,因高卑之宜,驅自行之勢,以盡水利而富國饒人,自古有焉。”[1]李冰修建都江堰,就是順應地勢,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的不朽典范,“秦昭王時蜀守李冰,行部至湔山,見水為民害,遣子二郎董治其事,因地勢而利導之,先鑿離堆以避沫水之害,三十六江以次而沛其流,西南十數州縣高者得種,低者可耕;蜀中沃壤千里,號稱陸海,萬民利之。”[1]其實,并不僅僅是都江堰渠首樞紐工程按照順應地勢的原則修建起來,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設都莫不如此。蜀漢時期,由于地勢低洼,諸葛亮修筑九里堤,防止洪水沖毀城垣。乾隆十二年(1747),張南瑛任金堂知縣,于是“相度其宜,遂繞冠紫山南鑿渠;接繡川河,名普利堰。開良田數千畝。”[1]乾隆十九年(1754),四川總督黃廷桂“諭民致水”,并且“與王來通等五人,相度地勢,仿李王劈離堆意,于橫山寺鑿巖。越三年,石工乃畢?!盵1]
事實上,順應地勢,開展水利工程建設,無疑就是一個自然法則。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諸君子有聲于水利者,豈有他哉?亦惟相地勢之崇卑,放溝洫之遺法。穿陂塘以備亢旱之虐,使田之高者,無龜坼之憂;堅堤岸以塞泛濫之勢,使田之下者,無浸淫之患。不貪小利以害大謀;不急近功以遺遠害。田疇有灌溉之益,川澤無壅塞之憂,則其有利于生民,有益于國家,豈淺淺哉?”[1]達到頗具詩意的圓融境界,“都江堰這一由渠首工程和同樣采用無壩分引水流的航運灌溉渠系組成的大型系統(tǒng)工程,是蜀地上古治水技術最輝煌的結晶,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環(huán)節(jié)于一體的綜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蘊更達到了頗為圓融的境界。”[2]
所謂不與水敵,就是指在興修水利的過程中要順應水勢,不與強大的水流相抗衡?!吧钐詾?,低作堰”就是“不與水敵”的不二法門,“李公之遺法曰:‘深淘灘,低作堰?!埔?!人恒因焉,世世利也。夫浚其灘以導水,勿使不足;低其坊以泄水,勿使有余?!盵1]這也是大禹治水經驗的傳承與發(fā)展,“蓋冰審形度勢,思復大禹之舊,以垂利無窮?!盵1]此乃千古不易之法,“故惟堰作而后水可治,惟灘淘而后堰可作,惟灘深淘而后堰可低作也。治水之法,當無逾此。而此兩言者,違之則水不治,遵之則水無不治矣?!盵1]
在都江堰治水史中,竹籠卵石堵水法堪稱一絕。這是一種其貌不揚而又神奇無比的最優(yōu)選擇,“竹籠卵石結構利用岷江盛產的卵石和竹木,運費、材料費用十分低廉,而且編織技術群眾一般都能掌握,因而是一種最優(yōu)的選擇?!盵3]在世界水利史上,樹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實際上,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李冰利用最原始也是最經濟實用的竹籠、榪槎等當地材料和傳統(tǒng)工藝完成了對魚嘴分水工程的修建,同時形成了以引、疏相結合的治水思路,使災害頻繁的成都平原成了人人向往的天府之國,為后人進一步改造、完善都江堰工程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為中國水利,乃至世界水利的發(fā)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盵4]順應水勢,自然成功;與水為敵,必敗無疑。光緒初年,“丁文誠公因歲修用費不貲,遂有改簍筑石之舉,以期一勞永逸。乃工甫告成,旋為陽侯所敗。”這是因為“石堤雖堅,能剛而不能柔,水激之其力更猛;竹簍雖陋,能泄而不與敵,水遇之其勢可分。石堤撼則全局無存;竹簍頹而罅漏可補?!盵1]所造成的損失非常慘重,“川督丁寶楨好大喜功,改籠為石,而堰益壞。李公古法蕩然無存,水(當作沿)江各屬遂日陷于江鄉(xiāng)水國中,至今且頻歲昏墊?!盵1]
要充分利用水往低處流的天然特性,治水宜疏而不宜堵。采用疏導的方法,開展治水工作,就會無往而不勝。李冰開鑿離堆,引岷江之水灌溉成都平原,成就了千古美名。[1]唐僖宗時,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復開縻棗堰,引郫江水自南移,為成都打造出了“兩江抱城”的新格局。宋高宗時,四川安撫制置使王剛中對成都城內的河渠進行了疏導,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1]從而實現了“以水治水”的根本目的,“中國古人提出了許多著名的治水思想,其中與‘天人合一’主張相一致的‘以水治水’思想尤具特色,在治水實踐中也產生過深刻影響,而都江堰則是‘以水治水’最成功的范例。”[5]
所謂造福百姓,就是指在都江堰水利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體現為民造福的根本宗旨。其造福百姓的效果體現在改善交通和灌溉農田等方面,“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為了進一步改善成都平原的環(huán)境、發(fā)展交通、灌溉農田、減少水患,創(chuàng)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盵6]確實,“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給蜀郡一帶人民帶來了幸福。”[7]
李冰修建都江堰,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于蜀,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以溉浸;百姓饗其利?!盵1]順治十六年(1659),“守土者仿照凡例,移會用水之郫縣、華陽、雙流三縣,各派人夫,協(xié)同溫邑修理。水道大通,遂爾民命稍得生焉?!盵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集中地體現為農田灌溉面積的不斷增長。事實上,“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大的效益是引水灌溉農田?!盵8]李冰修建都江堰,灌溉農田多達萬頃,“秦昭王使李冰為蜀守,開成都二江,溉田萬頃?!盵1]漢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以民生惟食,乃由湔口分疏水二道,灌田二千余頃?!盵1]開元二十八年(740),采訪使章仇兼瓊改建通濟堰,“自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眉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頃。”[1]光緒三年(1877),四川總督丁寶楨“躬履灌口,閱視所謂都江堰者。與前觀察使丁君士彬商榷窾要,召工興作。節(jié)宣以時,民無旱潦,涸復農田計將千頃?!盵1]
水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治水工作做得好,就會造福百姓,否則將要傷害民生。
所謂毋累民生,就是指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要給百姓帶來困苦。一定要兢兢業(yè)業(yè),尊重科學規(guī)律,否則會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一渠之水,能分千支萬派,周灌十一州縣之稻田,養(yǎng)活億萬姓之生靈,誠性命之根本,利濟之淵源也。稍有誤差,民生累焉?!盵1]其貌不揚的榪槎卻蘊含著神奇的力量,“榪槎的優(yōu)點就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技術能為群眾掌握。兩千多年來,當地人民群眾應用這些技術截流分水、筑堤、護岸、搶險堵口、整治河渠、保護橋閘,作用巨大?!盵9]在古代科學技術并不發(fā)達的情況下,砌石筑堤,效果反而不佳,“矧所謂鐵龜、鐵柱,糜費幾千萬緡者,曾未幾何,輒震蕩湮沒,茫無可賴。方諸籠石廉省,今古稱便焉者,熟得?比來民受其困,宜坐諸此,予竊少之!”[1]
公平均攤水費,有利于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雍正年間(1723-1735),四川巡撫憲德提出:“應請計畝均攤,方無畸重畸輕之弊?!盵1]在都江堰灌區(qū)水費征收方面,這種做法是比較普遍的??滴醵辏?681),成都知府佟世雍建議:“秉公查明,量行均派,著為成例。星馳詳報本司,以憑轉詳本院批奪,毋得拘執(zhí)偏枯,致遺民累?!盵1]新繁縣火燒堰就是按照糧田進行水費均派,“每年春,五屬用水糧民同赴新繁公所,籌議包修。其包修工價多寡,按照各屬糧田均派?!盵1]崇寧縣(今成都郫都區(qū)唐昌鎮(zhèn))的萬工堰“每年浚修,工費不一。民間照田自派,選堰長經理?!盵1]
在興修水利的過程中,按田出夫,也是相對比較公平的。雍正八年(1730),“前撫憲題請計畝均攤,因得水之遠近,定出錢之多寡;每年征解水利廳,聽候動用?!盵1]正德年間,鑒于“先是每年修筑,有不均之嘆“的情況,四川水利僉事盧翊下令:“以糧三石,派夫一名;分八班,每八年一周?!盵1]
政府出資修建水利工程,顯然有利于減輕百姓的水費負擔。嘉靖二十九年(1550),四川按察司僉事施千詳決定鑄造鐵牛放在魚嘴,“惟蜀府助金一百兩,余悉出布政司原備修堰之物,為費不甚多,而利可久。”[1]順治十六年(1659),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杭愛“發(fā)帑金四百,委員辦理,求古跡而疏浚之,事半功倍”,使得“士農相與歌于野”,深受百姓歡迎。[1]光緒二年(1876),水利同知陸法言記述了四川總督丁寶楨所提出的建議:“爰乃為民請命,利害敷陳;發(fā)帑興工,遵循舊制?!盵1]
官員捐獻俸錢興修水利,對于減輕百姓的經濟負擔,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崇禎十二年(1639),程大典任金堂知縣,“乃為捐俸銀千余,一大浚之?!盵1]順治十六(1659),“巡撫高民瞻、監(jiān)軍道程翊鳳倡首,捐集銀二千有奇;緣李冰舊制修筑淘鑿,以開民利?!盵1]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撫能泰“于是首捐清俸,以及藩、臬兩司,成都府屬用水九邑皆與焉?!盵1]
總之,都江堰治水中的和諧思想包括順應地勢、不與水敵、造福百姓、毋累民生四個方面。如果說順應地勢和不與水敵體現的是自然和諧,那么造福百姓與毋累民生則是為了實現社會和諧,四者之間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完整思想體系與美好社會圖景,有利于促進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百姓生活的改善乃至世界田園城市的建設。對于人類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宏偉目標與構建和諧世界的美好愿望,這一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