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奇彧
(中國計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在新形勢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已難以適應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發(fā)展需要。當前高校在思政教育領域所存在的問題也日漸凸顯,比如教學目標不切實際、教學方式太過單一、教學內容與實際聯(lián)系不密切等,這些都需要相關教學工作人員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擬定對應解決辦法。茶道思想凝聚著古人待人處事的智慧,且其在現(xiàn)代也不斷被運用到諸如教育、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因而我們不妨將茶道思想運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借此創(chuàng)新整個思政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其是茶文化高度發(fā)展的產物。據(jù)一些權威茶人的觀點,茶道是以修身養(yǎng)性為目的、圍繞飲茶品茶展開的生活方式。相傳茶道濫觴于華夏境內,而最初的茶道以唐代煎茶茶道為代表。當時茶人對于飲茶環(huán)境、飲茶禮儀、飲茶方式、制茶技藝等都有著相應的要求,后來隨著日漸增多的茶事活動而形成了頗具考究的茶道流程。一直到南宋時期,日本禪師將中國茶道引入本國,可見日本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茶道的影響。明朝中后期,日本僧人千利休結合《詩經》和中國茶道思想正式在日本境內舉起名為“茶道”的大旗。事實上,雖然中國早在日本之前就提出“茶道”,但是卻并未真正地開展“茶道”活動,因而日本茶道自提出后并得到了長遠的發(fā)展且其知名度遠高于中國茶道。一直在現(xiàn)代,一些茶藝協(xié)會在傳統(tǒng)茶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和總結,并提出了諸如“茶道四諦”等在內的茶文化思想。雖然茶人關于中國茶道思想的看法各有千秋,但是這些看法卻都能解釋得通。
關于茶道思想的說法有許多種,比如“清靜怡真”、“靜美”、“美律”等。結合傳統(tǒng)茶文化思想和當今茶人的總結,我們認為中華茶道思想可以概括為“和靜怡真”這四點。其一,“和”從字面上表示“和諧”、“和睦”、“和緩”之義。而站在儒家角度來看,“和”表示不多不少,萬事萬物都應該以中庸之道處之。這事實上表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茶人在待人接物等方面需要掌握分寸,把握適度原則,使事物看上去不偏不倚。其二,“靜”在字面上意為“安靜”、“寂靜”,而這與到家所倡導的“清心寡欲”是相契合的。試想想,茶人端坐于茶桌前,面前擺放著一杯清香的茶水,此時此刻自己的內心徹底安靜下來,擺脫俗世的紛紛擾擾,身心似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其三,“怡”表示“怡然自得”、“怡情養(yǎng)性”,也就是說茶人時刻要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事物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這樣自己的人生境界才有可能在往后的時光中得以升華。其四,“真”表示“真實”、“不做作”,而這也體現(xiàn)了道家所倡導的“返璞歸真”等思想。事實上,在茶事環(huán)境中,茶人所飲用的茶水、使用的茶具、面對的茶友、感受的茶境等都是真實的,這便是“真”在茶道中的集中體現(xiàn)。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在處理人情世故、面對各種疑難問題時也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保持初心,真誠待人接物,這樣才能夠擁抱真正的自己。
相關調查報告顯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仍舊存在一些不容樂觀的地方,而這也導致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不明顯。綜合而言,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在一些高校,思政教師往往忽視了教學目標的制定。部分教師會在整個課程開始前按照教學大綱告知學生大致的學習目標,并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完成諸如論文、感想以及期末測驗等在內的各項任務,這便是一些教師所設計的教學目標。仔細想來,這種目標太過于寬泛,且目標的設計未從真正意義上結合學生的成長需要。很多學生在學完整個課程后仍感覺毫無收獲,他們不論是在思想高度上,還是理論知識的掌握上都未能達標,這與整個教學目標設計的不科學存在關聯(lián)。
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高校思政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時往往習慣于采用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往往容易導致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可見教師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另外,還有一些教師十分依賴PPT講解,他們幾乎照著PPT上的內容念讀出來,這使得整個課堂變得極其枯燥無趣,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也難以聚精會神。相對單一的教學方式容易使整個課堂索然無味,從而使教學效果無形中降低。
就教學內容來講,思政教師會根據(jù)課本教材進行講解。然而,信息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各種新聞資訊也層出不窮,如果僅僅按照教材進行講解將很難跟上時下的熱點潮流,也很難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理論。再者,雖然有些教師會在教材的基礎上加以擴充,但所擴充的內容也屈指可數(shù),這些內容所起到的教學效果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政教師往往太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實踐活動的開設,導致學生未能將理論落到實處。
教學評價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不少高校思政教師往往會結合出勤率和卷面成績對學生的所學情況進行評價,但是,這種評價方式事實上相對片面。因為,很多教師在期末考試之前都會給學生列考綱、劃重點,幫助學生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備考,那些記憶力出眾的學生往往會取得較高的成績,甚至有一些經常逃課、課堂表現(xiàn)不積極的學生也因為這一個星期的準備而取得高分,這對于那些出勤率高、學習態(tài)度端正,但臨場考試未正常發(fā)揮的學生很顯然是不公平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有很多值得優(yōu)化和革新之處,這些都需要教學工作者加以注意。從茶道思想出發(fā),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
教學目標的制定需要遵循“和”思想的指導,也就是說思政教師應該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針對事先在高中階段接觸過政治課程的文科類學生,他們需要在學完課程后撰寫一篇2000-4000字的結課論文,同時還需要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而針對未在高中階段接觸政治課程的理科類學生,他們則只需要完成1000-2000字的論文,且對社會實踐不做強行要求。
以往的教學方式太過于單一,整個課堂氛圍也因此變得相對死板。因而,教師可以在“靜”思想的指導下開展教學,讓學生和自己同時靜下心來感受知識的跳躍。同時,教師還可以將茶道環(huán)境融入到課堂之中,使學生能夠在相對安靜的氛圍中聽講,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凝聚自己的注意力。同時教師也需要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
在“怡”思想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注意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融入一些相對正能量的課外知識或材料,幫助學生閱讀和理解這些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對于心智尚在發(fā)展階段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指導,這樣他們才能夠走出迷茫和心理誤區(qū),因而教師也可以適當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向學生講解一些健康向上的內容。
教學評價需要在“和”思想的指導下開展,也就是說教學評價工作需要堅持適度原則。這就要求教學評價盡量要詳盡,不可根據(jù)一項或兩項評價內容就對某個學生做出蓋棺定論的評價。基于此,教學評價可以包含:出勤率(占20%)、課堂表現(xiàn)(占25%)、實踐報告(占15%)、結課論文(占15%)、期末測驗(25%)。這樣,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就能夠更為科學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