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
作者單位:114000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普外二科
現(xiàn)如今, 在臨床當中對甲狀腺癌主要采取手術治療, 然而因為手術操作帶來的創(chuàng)傷和麻醉等相關誘因的影響, 極易造成患者生理功能紊亂, 對患者的手術耐受性和配合程度帶來非常大的不良影響[1]。因此, 臨床醫(yī)護人員必須要做好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手術后, 大部分患者極易出現(xiàn)悲觀情緒, 因此, 臨床醫(yī)護人員一定要增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明顯提高, 進而可以改善手術效果[2]。本文進行相關研究,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6月在本院進行手術的92例甲狀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通過病理檢查確定診斷, 存活時間>6個月;將精神疾病、嚴重的肝臟和腎臟功能障礙患者排除。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6例。研究組患者中, 男32例, 女14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25.4±13.1)歲;病程1~3年, 平均病程(1.4±0.6)年;病理分型:乳頭狀癌37例, 濾泡狀腺癌6例, 髓樣癌3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33例, 女13例;年齡19~64歲, 平均年齡 (26.9±13.6)歲;病程 2~4年 , 平均病程 (1.9±0.8)年;病理分型:乳頭狀癌36例, 濾泡狀腺癌5例, 髓樣癌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理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3], 其中包括手術前準備工作、對病情進行有效評估, 手術后護理干預和并發(fā)癥處理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
1.2.1 情志護理 在我國中醫(yī)辨證理論當中認為, 恐、怒以及喜等相關情志都會對機體的臟腑氣機造成不良影響, 會造成病情進一步加重, 需要給予辯證施護, 一旦患者情緒不夠穩(wěn)定, 可給予呼吸放松以及音樂療法等, 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一旦患者的焦慮程度相對比較重, 可向患者介紹成功治愈成功的病例;其焦慮程度特別嚴重, 則需要多加陪伴患者,詳細介紹住院環(huán)境, 病房保持安靜和舒適[4]。
1.2.2 心理支持 臨床手術以后, 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呼吸、心率以及血壓等給予密切監(jiān)測, 同時正確指導患者積極配合臨床醫(yī)護人員的工作, 初期能夠適宜進行康復訓練,對其病情恢復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同時還要多加鼓勵患者,協(xié)助患者建立一個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 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進而使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1.2.3 切口護理 臨床手術以后創(chuàng)傷表面一定要保持清潔和肝臟, 密切觀察切口是否腫脹、積液以及皮下積氣等, 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以及量, 同時引流導管有無漏氣,以及避免引流導管發(fā)生扭曲、脫出以及阻塞等, 保持良好的負壓, 給予有效固定。另外, 護理人員要協(xié)助醫(yī)師更換藥物,以免切口發(fā)生感染, 正確指導患者頸部功能康復訓練, 以免手術以后發(fā)生瘢痕攣縮[5]。
1.2.4 出院指導 臨床醫(yī)護人員建議患者出院以后去皮膚科或整形外科繼續(xù)采取瘢痕治療, 謹遵醫(yī)囑服用藥物, 減少瘢痕增生, 對美觀不會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另外, 甲狀腺癌手術以后患者需要終生服用左旋甲狀腺素納片, 需要明確告知患者相關藥物知識、服用藥物的必要性, 定期復查甲狀腺功能, 與此同時, 臨床護理人員需要正確指導患者服用藥物期間, 一旦發(fā)生任何的不適癥狀, 則需要及時回到醫(yī)院進行就診, 對服用藥物劑量給予適宜調整, 以及臨床手術以后采取放射治療的患者, 則需要謹遵醫(yī)囑采取暗示療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情況分別采用SAS、SDS評分給予評價, 評分越高,則表明焦慮和抑郁的癥狀越加嚴重[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 護理前, 研究組患者SAS評分(54.22±7.31)分與對照組的(54.97±7.43)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研究組患者SAS評分(36.23±7.56)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5.85±7.42)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 研究組患者SDS評分(56.45±8.32)份與對照組的(57.07±7.56)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研究組患者SDS評分(39.62±7.0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8.65±7.84)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甲狀腺癌在臨床當中屬于最為常見的一種甲狀腺惡性腫瘤, 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 包括乳頭狀、濾泡性、未分化型和髓樣癌。最常見的乳頭狀癌, 惡性程度相對比較低, 預后相對比較好[7]。除了髓樣癌外, 多數甲狀腺癌起源于卵泡上皮細胞。發(fā)病率與地區(qū)、種族、性別有關。女性的發(fā)病率相對比較高, 男性和女性的發(fā)病率為1:(2~4), 可以在任何年齡發(fā)展, 但在年輕人中更為常見。絕大部分的甲狀腺癌發(fā)生在甲狀腺的一側, 一般是單個腫瘤。根據研究表明, 碘是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碘缺乏會造成甲狀腺激素合成明顯減少, 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明顯增高, 對甲狀腺濾泡增生肥大進行刺激, 進而引發(fā)甲狀腺腫大, 造成發(fā)生甲狀腺癌的幾率明顯上升, 當前相關意見并沒有完全同意, 然而高碘飲食也許會增加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發(fā)生率。目前, 只要是甲狀腺癌具有手術指征就應該盡量采取手術切除, 即便手術以后局部復發(fā)的患者也可以再一次進行手術治療, 最大范圍一直到甲狀腺全切除。除此之外, 臨床護理人員還要根據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情況和文化程度之間的差異對患者實施面對面的指導, 觀看視頻或集體教育等相關分層教育, 可以使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進一步提高, 同時明確說明化療、手術當中的心理干預的重要性, 正確指導患者如何對自身情緒進行有效調節(jié), 與此同時能夠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一步提高,使患者主動配合臨床手術治療和護理操作, 進而使手術效果得到保障[8-10]。
綜上所述, 對甲狀腺癌圍手術期患者采取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 進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