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輝 鄭群 方靜
(1,重慶市渝北區(qū)畜牧水產站401120;2,重慶市江北區(qū)觀音橋畜牧獸醫(yī)站401120)
犬瘟熱是由犬瘟熱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致死性傳染病,其傳染性強、發(fā)病率高,死亡率可達到30%~80%,對寵物犬的危害極大。
犬瘟熱病毒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為單股負鏈RNA病毒,該屬病毒還有麻疹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等。1905年,Carre首次報道犬瘟熱病原為病毒。1980年,我國首次從進口的CDV弱毒疫苗中分離獲得犬瘟熱病毒。犬瘟熱病毒僅有一個血清型,但有7個不同的基因型。
犬瘟熱病毒主要侵害犬的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和神經系統(tǒng)。病犬體溫在39.5~42℃之間,呈雙相熱、精神沉郁、厭食、嗜睡、鼻鏡干燥,眼瞼增厚、眼流膿性分泌物、結膜炎等。呼吸系統(tǒng)伴有咳嗽、氣喘、急性鼻卡他、卡他性肺炎、支氣管炎;消化系統(tǒng)呈嘔吐、腹瀉或者血便、嚴重胃腸炎;神經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抽搐、共濟失調,全身強直性或陣發(fā)性痙攣等神經癥狀;少數(shù)病犬的鼻和足墊過度角質化。
病理解剖可見病犬的鼻、喉及支氣管黏膜充血,消化道黏膜呈暗紅色,有大量黏液,偶爾可見出血點,肝淤血腫大。肺臟呈嚴重的肝變,脾臟淤血,犬腦充血、水腫、腦室擴張。組織學病變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及神經系統(tǒng),可見卡他性或化膿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及間質性肺炎等,消化系統(tǒng)以卡他性或出血性胃腸炎、肝細胞彌漫性空泡變性為主,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可見包涵體、神經細胞、神經膠質細胞變性、壞死及凋亡等。
根據(jù)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因犬瘟熱發(fā)病時,常與其他細菌、病毒混合感染,臨床癥狀表現(xiàn)的十分復雜,不容易準確判斷,故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來進一步確診。實驗室診斷包括病原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實驗室檢測對技術和設備要求較高,檢測時間較長,不適合一般寵物醫(yī)院作為主要診斷方法。而CDV抗原檢測試紙具有快速、方便、準確、成本較低等優(yōu)點,在寵物醫(yī)院和臨床上被廣泛使用。
犬瘟熱病程中出現(xiàn)高熱,精神沉郁、厭食、嗜睡、嘔吐,腹瀉、結膜炎及神經癥狀等癥狀,如不注意仔細鑒別容易導致誤診。臨床治療時應注意將本病與犬細小病毒、傳染性肝炎、狂犬病相鑒別。
目前,犬瘟熱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須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一般是采取對癥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方式。
犬瘟熱病情發(fā)展迅速,容易造成細菌繼發(fā)感染,治療中首先要用足量的抗生素比如頭孢拉定、氨芐西林等防止繼發(fā)感染。對癥治療主要是針對犬瘟熱病犬的癥狀,以消炎、止瀉、補液、止吐、抗休克、止咳為治療目的。臨床上根據(jù)不同的癥狀采取對應的治療方式,如胃腸空虛、腹瀉的病犬多用阿托品、滅吐靈等,并配合應用Vb6治療;止血藥物常用止血敏、Vk3、酚磺乙胺;病犬長期厭食或不食,或有不同程度的脫水,要適當?shù)妮斕茄a液;出現(xiàn)嘔吐的病犬,常用胃復安治療;鎮(zhèn)咳化痰常使用咳必清、咳特靈等;結膜炎可用2%的硼酸液洗眼后,再用復方滴眼液點眼控制;對于出現(xiàn)神經癥狀的病犬,則應使用神經調節(jié)的藥物,如安宮牛黃丸、清開靈等治療。
另外,還可以采用中藥、針灸和灌腸等做輔助治療。中藥治療以金銀花、連翹、黃芩等藥達到清熱解毒、宣肺化痰、抗病毒等效果,肺俞穴水針注射可潤肺、止咳、平喘,艾灸大椎穴可促進神經恢復,用ORS液灌腸等均可作為輔助治療方案。
如何有效地抑制犬瘟熱病毒的復制是治療犬瘟熱的關鍵,常用免疫治療藥物有犬瘟熱單克隆抗體、干擾素和免疫球蛋白等,其中干擾素和單克隆抗體等藥物,起到殺滅和抑制犬瘟熱病毒的作用,同時,配合抗病毒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免疫球蛋白、轉移因子也能夠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
犬瘟熱的預防關鍵是做好免疫接種工作。為了使寵物犬獲得較好免疫效果,需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幼犬建議在6周齡接種一次二聯(lián)苗、8周齡進行第2次免疫、10周齡注射狂犬病疫苗以及一針四聯(lián)苗或者六聯(lián)苗,以后每年加強免疫1次,使寵物犬保持較強的抗病力。除對幼犬免疫外,還應對懷孕中期的母犬進行免疫,提高母源抗體水平。
避免健康犬與病犬接觸,對病犬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及時消毒處理;定期對犬舍、用具、周圍環(huán)境等用3%氫氧化鈉等消毒劑進行徹底消毒,保證環(huán)境的安全清潔。
犬瘟熱主要以預防為主,做好免疫注射,加強飼養(yǎng)管理,避免健康犬與犬瘟熱病犬接觸,以減少患病幾率,一旦發(fā)病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采取對癥治療、免疫治療并加強護理,可有效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