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靳士英,劉 瑩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06)
200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將華南忍冬等數(shù)種華東、華南、西南等地歷史上長期習用的金銀花品種從金銀花與忍冬藤項下剔除,另立山銀花,引起了一場長時間的爭議,被稱為“兩花之爭”。1963年版《中國藥典》首次收載了金銀花,其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的干燥花蕾。1977年版《中國藥典》增加了紅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Miq.、山銀花Lonicera confusaDC.、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Rehd.作為金銀花的來源植物,此后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版《中國藥典》均沿用了這一收載方式。200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將忍冬科植物忍冬定為金銀花唯一植物來源;另立山銀花條,其來源為灰氈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Hand.-Mazz.、紅腺忍冬和華南忍冬(華南忍冬在1977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金銀花條下稱為山銀花)。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又在山銀花條下增加了黃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Hsu et S.C.Cheng。至此《中國藥典》兩花分列,對南方金銀花產(chǎn)業(yè)造成了巨大沖擊。很多相關人士進行了各種努力,希望能為南方金銀花“正名”,相關爭議在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頒布前達到高潮,但頒布后仍沿用了前2版的收載方式。本研究中通過文獻梳理,加強對山銀花藥材道地性的重視,旨在促進山銀花的開發(fā)與利用。
產(chǎn)生“兩花之爭”的重要原因是,金銀花的藥用價值早已深入人心,而許多人甚至包括一些醫(yī)藥界人士對山銀花卻并不熟悉。如《湘西藥用植物資源開發(fā)與可持續(xù)利用》指出:“‘山銀花’這個名稱首次有文字記載,是出現(xiàn)在《中國藥典》(1977年版)上,是指傳統(tǒng)‘金銀花’中的一種——西方植物學稱為Lonicera confusaDC.的這種植物,是這種植物的中文名。后來這種植物的中文名又在《中國藥典》2005年版中換為華南忍冬?!盵1]《袖珍中藥快速鑒別手冊》稱:“山銀花為建國后發(fā)現(xiàn)的新資源?!盵2]而事實上,山銀花一詞產(chǎn)生遠早于此。歷史上這個名詞有兩個主要含義,其一為植物的中文名稱(別名),其二為金銀花藥材的品種名。
作為植物中文名稱(別名),山銀花特指Lonicera confusaDC.,該種由瑞典植物學家德堪多(A.P.De Candolle)于17世紀命名。著名林業(yè)學家陳嶸在1934年出版的《中國樹木分類學》中,將其中文名稱定為山金銀花[3]1172。新中國出版的第一部地方植物志《廣州植物志》,將Lonicera confusaDC.中文名稱改為山銀花[4]。這一名稱在之后的植物學、藥物學論著中普遍應用,如《海南植物志》(1974)、《拉漢種子植物名稱》(第2版,1974)等,1977年版《中國藥典(一部)》金銀花來源植物之一山銀花即指Lonicera confusaDC.。而1978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72卷),為Lonicera confusaDC.新擬中文名稱華南忍冬,將山銀花作為別名。此后,山銀花作為華南忍冬的別名,被廣泛使用。
山銀花為傳統(tǒng)金銀花藥材商品,是金銀花藥材商品的品種名。長期以來,在中藥材市場上經(jīng)營銷售的金銀花商品,一般分為密銀花、東銀花、山銀花3種。20世紀80年代,由原國家醫(yī)藥管理局和原衛(wèi)生部制訂的《76種藥材商品規(guī)格標準》中收載金銀花,記載其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或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并將金銀花商品規(guī)格分為密銀花(4個等級)、東銀花(4個等級)和山銀花(2個等級)3類[5]。李志君所著《中藥商品鑒定學》中稱:“(金銀花)商品按產(chǎn)區(qū)可分為密銀花(即南銀花,主產(chǎn)河南密縣一帶),東銀花(即濟銀花,主產(chǎn)山東濟南一帶),山銀花(即土銀花,為其他各地所產(chǎn)),規(guī)格除山銀花分1,2等外,其他均分為1~4等?!盵6]包錫生《實用中藥別名手冊》稱:“山銀花,金銀花的商品名。指產(chǎn)于廣東、廣西、湖南等地的金銀花。”[7]
作為市售金銀花的重要品種,山銀花一名由來已久。如著名中藥專家李京生指出:“事實上,山銀花的實際應用時間更早,新中國成立以前就有山銀花商品出售。”[5]有時又稱土銀花,民國時期廣東陳仁山所著《藥物出產(chǎn)辨》,是一部專論藥物出產(chǎn)的專著,很多記載為當代道地藥材研究所接納[8],書中銀花一條載:“產(chǎn)河南禹州府蜜(密)縣,名曰蜜(密)銀花、中銀花;產(chǎn)山東濟南府,名曰濟銀花;又有一種凈山銀花,由鎮(zhèn)江而來,廣東產(chǎn)者為土銀花,廣西亦有產(chǎn),稍次。以上均秋夏出新,廣東則以東江增城派潭、新安、惠州一帶為最好,北江連灘、羅定次之,廣西南寧又次之?!盵9]65
與密銀花、濟銀花以產(chǎn)地命名不同,來自華東、西南、華南各省的銀花商品,之所以統(tǒng)一被命名為山銀花、土銀花,應該是取“山野自生、本地土產(chǎn)”之義。如《中國植物志》中說:“目前,全國作為商品出售的金銀花原植物總數(shù)不下17種(包括亞種和變種),……商品藥材主要來源于栽培品種,……野生品種來自華東、華中和西南各省區(qū),總稱‘山銀花’或‘土銀花’,一般自產(chǎn)自銷,亦有少量外調(diào)?!盵10]2371959年出版的《藥材資料匯編》則記載:“山銀花,產(chǎn)安徽滁縣、嘉山、全椒、來安及江蘇江浦、六合等地,統(tǒng)稱六合山銀,為山銀花中之正品。此外,如河南柳河鎮(zhèn),河北武安,陜西雒南、寶雞,江蘇鎮(zhèn)江及廣東、廣西、湖北、浙江各地都有野生,但品質(zhì)差,且數(shù)量少,多在就地銷售,統(tǒng)稱土銀花,亦稱山銀花?!盵11]42《500種常用中藥材的經(jīng)驗鑒別》指出:“山銀花及土銀花,系產(chǎn)于非主產(chǎn)區(qū)之雜路銀花,多為野生品,且常為山銀花、紅腺忍冬、毛花柱忍冬等之花蕾,其商品常花蕾皺縮細小,色黃黑,梗葉多而質(zhì)脆,氣亦香?!盵12]可見,山銀花一般在產(chǎn)地就地銷售,歷史上亦有少量外銷,是本地使用的主要金銀花品種。
傳統(tǒng)上一般認為,山銀花是金銀花中品質(zhì)較差的一類,不如中原所產(chǎn)。如民國曹炳章為清代鄭肖巖所著《偽藥條辨》金銀花條撰寫的按語:“產(chǎn)河南淮慶者為淮密……禹州產(chǎn)者曰禹密……濟南出者為濟銀……湖北、廣東出者,色黃黑,梗多屑重,氣味俱濁,不堪入藥?!盵13]而大量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山銀花藥用價值不亞于密銀花、濟銀花,甚至一些有效成分如綠原酸的含量優(yōu)于后兩者。傳統(tǒng)認為山銀花品質(zhì)差,是因為藥材品相差,而非藥效差。河南、山東金銀花家種的歷史悠久,有一定產(chǎn)業(yè)規(guī)模,在種植、采摘、保存等方面均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一般認為,金銀花商品以花蕾肥壯、無枝葉為佳,經(jīng)規(guī)范種植的金銀花當然較占優(yōu)勢。南方氣候較利植物滋生、繁衍,野生藥物資源豐富,因此山銀花很晚才引入家種,故原市售山銀花一般為野生品,在品相上不如中原所產(chǎn)金銀花。“密銀花多系家種,農(nóng)民以忍冬藤栽植于梯地上,且作為籬笆(其他各縣都是山野自生,不加培養(yǎng),故品質(zhì)較差)……濟銀花亦是家種居多……山銀花野生,產(chǎn)期短,較家種早半月可采,在花開放時,農(nóng)民連花帶葉摘下,曬干即可。”[11]43-44因此,山銀花一直以夾雜較多枝葉而被視為不佳。
除夾雜枝葉、花蕾不夠飽滿外,山銀花的顏色一般沒有密銀花、濟銀花漂亮。如李京生稱:“因其藥材色澤不好,北京的藥店不經(jīng)營這種藥材”。[5]這是因為山銀花產(chǎn)新時恰逢南方雨季,不便于晾曬,導致成品顏色焦黑萎黃,而中原所產(chǎn)則無此問題。如北京市中藥技工學校等所編的《中藥學講義》(內(nèi)部發(fā)行,1975年)中記載:“南銀花:多在四、五月份采摘,多選晴天的早晨上山采摘,采后立即平鋪于山石上進行晾曬,當日即能曬干,如遇陰天則將采回的花蕾薄攤于竹席上通風陰晾,使之速干,保持花蕾的色澤鮮艷,因而品質(zhì)較好……山銀花:多分散野生于江南各省,花期較早,三、四月采摘,這時江南地區(qū)已進入雨季,清晨上山采集,下午始能返回住地,采集的花蕾擠壓于容器之中時間較久,交售給供銷社后,因多雨不能及時曬晾,均采取硫磺火進行熏蒸,爾后烘干。”硫磺熏蒸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是不當?shù)淖龇?,但卻是1977年至1995年《中國藥典(一部)》所規(guī)定合法的金銀花干燥方法。
真正從藥用歷史來看,金銀花原植物“忍冬”全草入藥,首見于東晉《肘后備急方》,其卷一“治卒中五尸方第六”云:“忍冬莖葉,銼數(shù)斛,煮令濃,取汁煎之,服如雞子一枚,日二三服,佳也?!本硭摹爸翁摀p羸瘦不堪勞動方第三十三”曰:“苦參、黃連、菖蒲、車前子、忍冬、枸杞子各一升。搗,蜜丸如梧子大,服十丸,日三服?!盵14]《肘后備急方》成書于嶺南,其用藥原則為“率多易得之品”“草石所在皆有”,且第一方中忍冬莖葉鮮用,使用的品種當為嶺南本地所產(chǎn),葛洪隱居的羅浮山遍地野生有大量山銀花(華南忍冬)可為佐證。
忍冬初僅以莖葉入藥,至南宋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忍冬丸方”中提到:“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朵皆可用?!盵15]才發(fā)展為以花入藥,而陳無擇是浙江人,可見以花入藥始自南方。至明代《滇南本草》云:“金銀花,味苦,性寒。清熱,解諸瘡、癰疽發(fā)背、無名腫毒、丹瘤、瘰疬。藤能寬中下氣、消痰、祛風熱、清咽喉熱痛?!盵16]首次將花與藤的功用分而論之,使花的應用更為明確。1975年《滇南本草》整理組鑒定《滇南本草》之金銀花為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但《滇南本草》原書并未描述植物形狀,而作者蘭茂長期在云南各地采藥治病,記載的是“滇中蔬菜草木種種性情”,據(jù)《云南植物志》,在云南各地民間,淡紅忍冬、菰腺忍冬、西南忍冬、細絨忍冬等,也被稱為金銀花[17]。因此,《滇南本草》中的金銀花也有可能是當?shù)厮a(chǎn)其他忍冬屬植物。
清代開始,出現(xiàn)重花輕藤的傾向。《本草備要》云:“花、葉同功,花香尤佳,釀酒代茶。”[18]《本草求真》云:“花與葉同功,其花尤妙。江浙地方,以此代茶。”[19]其代茶飲功能的發(fā)現(xiàn),或是重花輕藤的原因。也正因重花輕藤之故,才使品相更好的中原金銀花為人青睞。如《植物名實圖考》云:“吳中暑月,以花入茶飲之,茶肆以新販到金銀花為貴,皆中州產(chǎn)也?!盵20]
歷史上,山銀花與濟銀花、密銀花并列,屬于市售金銀花商品的一種,供全國各地特別是產(chǎn)區(qū)當?shù)氐娜罕姂茫呛翢o疑義的。《中國藥典》兩花分列,則使山銀花成為與金銀花不同的另一種藥材,其原因與對藥材的道地性認識片面化有關。
山東、河南種植金銀花歷史較久,如山東費縣縣志記載:“金銀花,從前間有之,不過采以代茶,至嘉慶初,商旅販往他處,輒獲厚利,不數(shù)年山角水湄栽至幾遍?!盵21]嘉慶《密縣志》載:“金銀花鮮者香味甚濃,山中種植者多,頗獲利?!泵駠睹芸h志》載:“民國八年(1919),密銀花出口換取白銀八萬兩。”[22]由于山東、河南栽培歷史悠久,產(chǎn)量高,占有的市場份額較大,被視為金銀花道地產(chǎn)區(qū)。又因古代的本草學家以中原人士居多,被載入文獻的金銀花也以中原所產(chǎn)為多,因此文獻考證對中原金銀花的道地性支持也要超過南方金銀花,如黃璐琦等[23]根據(jù)《植物名實圖考》《草木典》《本草綱目》等文獻記載,認為只有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符合傳統(tǒng)藥用金銀花標準,應作為正品藥用金銀花品種。
但忍冬應用廣泛,在商品流通不便的古代,各地所用未必均是中原所產(chǎn)。如《蘇沈良方》“治癰疽方”是很典型的案例:“忍冬嫩苗一握,甘草半兩、生用?!柙诮?,有醫(yī)僧鑒清,善治發(fā)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須,余頗神秘之。后十年,過金陵,聞醫(yī)王琪亦善治瘍,其方用水楊藤,求得觀之,乃老翁須也。又數(shù)年,友人王子淵自言得神方,嘗活數(shù)人,方用大薜荔。又過歷陽,杜醫(yī)者治瘍,嘗以二萬錢活一人,用千金藤。過宣州,寧國尉王子駁傳一方,用金銀花。海州士人劉純臣傳一方,用金釵股。此數(shù)君皆自神其術,求其草視之,蓋一物也。予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24]85文中提及江西、江蘇、安徽等多地,且均使用忍冬嫩苗,應為當?shù)厮a(chǎn),品種不見得均是如今《中國藥典》所規(guī)定的金銀花原植物忍冬。而這一古代的醫(yī)療實踐也證明,各地所產(chǎn)功效、用法并無差異。
最早記載金銀花一名的《蘇沈良方》指出,金銀花得名的原因是“初色白,數(shù)日變黃,每黃白相間,故一名金銀花”[24]86。這是忍冬屬多種植物的共同特點。清代晚期,英國海關官員亨利氏考察中國植物,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發(fā)表《中國植物名錄》,收載“金銀花”,后注“applied toLonicera JaponicaThbg.,and other climbing species of Lonicera.”意即根據(jù)亨利氏當時在中國的考察,金銀花一名不僅應用于忍冬,還應用于忍冬科其他攀援品種[25]。1934年,陳嶸就將現(xiàn)在的忍冬屬定名為金銀花屬[3]1170,如這一屬名為后世植物學家接受,那么今日的各種山銀花無疑都可稱為金銀花。
對于這一問題,西南大學中藥研究所徐曉玉的見解非常精辟:“在民間、歷史和現(xiàn)實中,‘金銀花’這個名字所涵蓋的植物,是‘開出黃白兩色花’的整個忍冬科植物的總稱。處于不同地域的人們心中的金銀花,是指當?shù)厮a(chǎn)的一種或幾種忍冬科植物?!疸y花’這一名稱的通用性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一致認可”“2005年版與現(xiàn)行2010年版《中國藥典》對山銀花與金銀花進行的分別,沒有充分考慮到歷史和民間習俗?!盵26]對藥材道地性的研究,不應該僅從主產(chǎn)區(qū)和幾部重要本草中尋找依據(jù),應該全面考慮歷史因素與民間傳統(tǒng)。
從前文所引《藥物出產(chǎn)辨》的記載可見,來自廣東的華南忍冬,以山銀花、土銀花之名,早在民國時期已在藥材市場上銷售,是金銀花藥材商品中產(chǎn)銷量較大的一宗。如有學者所指:“是藥用植物金銀花中使用歷史較長,產(chǎn)量較大的品種?!盵27]
清初以來,嶺南生草藥家就把地產(chǎn)金銀花載入本草著作。何克諫《生草藥性備要》載:“金銀花:味甘,性寒,無毒。能消癰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瘡,去皮膚血熱,乃外科瘡之圣藥也。一名忍冬藤,一名左纏藤?!盵28]30,該書是一部專門收載嶺南生草藥的專著,所載“多屬粵東土產(chǎn)”,故其收載的金銀花當為本地所產(chǎn),以金銀花治癰疽、痢疾,是中國古代對金銀花最主要的用法,亦符合《中國藥典》對金銀花與山銀花功能主治的規(guī)定。
清代廣東本草學家趙其光《本草求原》中詳細記載了金銀花的藥效與作用機制:“金銀花,一名忍冬,一名通靈草。氣寒,藤紫,左轉(zhuǎn)達肝養(yǎng)血。味甘、質(zhì)輕,走陽土入胃?;ㄊ键S后白,能由肝達脾以達肺,故能行經(jīng)絡,周肉理,調(diào)營衛(wèi)……止渴,忍冬得名,以其凌冬不凋,陰氣最足故也……”[28]215《本草求原》中藥、草藥同載,但其在介紹金銀花用法時提到:“生搗,入酒涂敷,并同甘草煎服,治一切惡瘡、疔瘡、楊梅瘡;取自然汁煎服,已潰、未潰皆驗。莖、花、葉同用,陰干,忌鐵。凡人將發(fā)癰疽,數(shù)月前必口干,常渴欲飲,或食已即饑,名為中消,倘有此癥,后發(fā)背則難治。須取銀花生搗汁,加水酒熬膏,再用銀花末和甘草末、酒面和丸,酒、湯任下,常服,縱發(fā)亦輕?!盵28]215其以鮮用為多,則其所載金銀花當為本地所產(chǎn)。
民國時期,嶺南生草藥家所記載的金銀花比前代有所發(fā)展。蕭步丹《嶺南采藥錄》載:“金銀花(忍冬,左纏藤),蔓生。葉背面皆有毛。三四月間開花,有黃有白。味甘,性寒,無毒,能消癰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瘡,去皮膚血熱。為外科之圣藥。藤葉皆有功用,可以熬膏,不必限于用花也?!盵29]胡真《山草藥指南》“痢癥藥”類載:“金銀花,別名忍冬,又名左纏藤。藤本,葉卵形,底面皆有毛,對生,初夏開花,唇形分裂,有黃白二色。味甘,性寒,凡患肚紐,泄瀉,將近成痢,或已成痢疾,用金銀花三錢、木棉花三錢、綿茵陳三錢、蜜煎青梅二枚,同煎服,一兩次即愈?!薄巴藷崴帯鳖愝d金銀花:“藤、花、葉皆能退熱,治溫病”?!梆狃鬯帯鳖悺ⅰ皸蠲肤~口藥”類、“中毒藥”類亦收載有金銀花[30]。
與中原醫(yī)家不同的是,嶺南醫(yī)學家特別強調(diào)花、藤、葉同用。忍冬最初本以莖葉入藥,花的功能是后來才開發(fā)出來,清以后人們更加重花輕藤,直至當代,很多中藥著作均只收錄金銀花,部分著作會在金銀花項下附以忍冬藤,臨床應用亦以金銀花為多。現(xiàn)代藥理研究已發(fā)現(xiàn),忍冬莖葉尤其是葉的有效成分和藥理作用不亞于金銀花。嶺南則歷來對藤、葉的應用比較充分,《藥物出產(chǎn)辨》載:“銀花藤,產(chǎn)廣東各屬,均有出,別省亦多?!盵9]66可見,當時銀花藤就是廣東的常用藥材,并以本地所產(chǎn)為主。《中國植物志》亦記載:“本種(華南忍冬)花供藥用,為華南地區(qū)‘金銀花’中藥材的主要品種,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藤和葉也入藥?!盵10]239而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中,忍冬藤的植物來源只有一種,即忍冬Lonicera japonicaThunb.,而山銀花亦只收入花,則其藤的應用便無法可依,這一點似有不足。
《中國藥典》兩花分立后,即使其導向性會影響南方金銀花的種植、流通與應用,但既然已收載山銀花,且對兩花性味、歸經(jīng)、功能主治、用量用法的規(guī)定完全一樣,山銀花就是合法的藥材,且兩花可以通用。但有部分人將山銀花視為金銀花的偽品、“假藥”,對其功效進行無依據(jù)的貶低,這是非常不恰當?shù)摹H?005年7月15日,《人民日報》刊出《山銀花不是金銀花,農(nóng)民種植要小心》,2010年河南的《鄉(xiāng)村科技》第9期刊出《“山銀花”冒充“金銀花”何時休》,《中國企業(yè)報》2013年5月28日刊出《部分地方政府保護假冒金銀花生產(chǎn)銷售》。
《中國藥典》兩花分立,之所以對南方金銀花產(chǎn)業(yè)造成巨大打擊,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再使用金銀花之名,而人們對山銀花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因此,相關人士首先致力于為金銀花“正名”。如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頒布前,湖南、重慶、貴州、四川、廣西5省10個縣的人民政府曾發(fā)請示函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希望允許將山銀花與金銀花通用[31]。而既然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堅持沿用前2版收載方式,山銀花之名仍然要在一段時間內(nèi)繼續(xù)使用,比較現(xiàn)實的方法就是加強對山銀花的研究,從而讓更多的人對山銀花有所了解。
廣東省是山銀花的重要產(chǎn)區(qū),為繼承嶺南醫(yī)學遺產(chǎn),振興地方中藥產(chǎn)業(yè),保護種質(zhì)資源,對本地山銀花(華南忍冬)的研究、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刻不容緩。更重要的是,南方醫(yī)藥從業(yè)人員與相關人士應有底氣,應堅定樹立對嶺南山銀花的信心。
2013年曾一度有“金銀花屬涼性,山銀花屬熱性”的說法興起,后已證實是無根據(jù)的謠言,但至今這一說法未完全銷聲匿跡。當時有報道指有罐裝涼茶使用山銀花假冒金銀花,不僅不能降火反而會上火,部分知名涼茶企業(yè),包括廣藥集團王老吉隨即發(fā)出聲明否認,并通過了國家食品安全部門隨后的檢查。企業(yè)在“洗白”自身的同時,似乎承認了山銀花“性熱”,山銀花是金銀花的山寨品種這一說法。大量研究表明,山銀花的藥用價值絕不遜于金銀花。雖然一般認為山銀花質(zhì)量不如密銀花、濟銀花,但因其香氣濃郁,經(jīng)常被選作花露、清涼飲料的原料。如《中藥材匯編》中記載:“其花(山銀花)萎黃兼焦黑并雜枝葉,但香氣極濃郁,為江浙大城市藥店吊制金銀花露用,一般不配方用。濟銀花雖亦可吊露,但香味差,多不喜用。”[11]44包錫生《實用中藥別名手冊》中則指:“山銀花……花蕾細而碎,氣香,南方多用作制備清涼飲品的原料,作藥用則不如濟銀花。”[7]嶺南先民創(chuàng)造涼茶時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就地取材,山銀花又有氣香的優(yōu)點,當然是廣東涼茶的首選原料,以金銀花為原料,反而是涼茶產(chǎn)業(yè)化之后的改變,有違傳統(tǒng)的做法。廣東民間現(xiàn)在還保持用山銀花泡茶喝的傳統(tǒng),為方便飲用,也有很多人會在庭院自植。廣東涼茶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受保護的傳統(tǒng)涼茶配方必定早于《中國藥典》,相關企業(yè)應堅持使用傳統(tǒng)配方,而不應輕易被輿論導向所影響。2014年,原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員會在新版《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zhì)目錄》中,增加了山銀花作為藥食兩用品種,山銀花作為涼茶原料使用已無障礙。在國家藥典委員會官網(wǎng)上,可查到2015年至2017年,70多則中成藥申請將處方中的金銀花變更為山銀花的公示,涼茶企業(yè)不妨借鑒這種做法。
自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應用忍冬藤以來,迄今已有近1 900年的歷史。隨著歲月逐步由藤及花,其得到嶺南民間和中草藥家的認同,并在防治疾病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嶺南民眾日常飲用的涼茶、五花茶中都使用山銀花,對其應用遠比其他地域更加普遍、充分。盡管嶺南道地藥材山銀花具有生長迅速、產(chǎn)量大、品質(zhì)優(yōu)等特點,但一路走來仍是跌宕起伏,由于地方主義的趨利行為,山銀花的道地性還是受到了許多歪曲和詬病。為了重振山銀花應有的信譽,呼吁嶺南醫(yī)藥學家、嶺南藥業(yè)經(jīng)營者,勇?lián)厝?,為山銀花正名與發(fā)展,努力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