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麗萍
(陽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山西 陽泉 045000)
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是臨床較為少見的消化道癌癥,其生物學特征與肺小細胞癌類似,惡化程度較高,臨床具有病情進展快,癌細胞轉移幾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患病幾率不斷上升,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了解疾病的病理特征及預后情況具有重要臨床意義[1-2]。為此選取29例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旨在觀察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臨床病理特點及患者預后情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于我院腫瘤內科接受治療的29例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45歲~71歲,平均年齡(58.16±2.85)歲,病程18d~4個月,納入標準:(1)均符合臨床內科對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的診斷標準,均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適、反酸、咽食困難、消瘦等癥狀,術前均接受胃鏡、病理、增強CT掃描確診為腫瘤;(2)患者及家屬對本項研究知情;(3)患者均有完整的病歷資料;(4)患者均有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排除標準:(1)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2)精神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患者[3]。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方法,其中25例患者采用開胸手術治療,4例患者采用姑息性手術治療,患者治療圍手術期間無嚴重的并發(fā)癥出現(xiàn),出院前無死亡情況發(fā)生,均告知患者隨訪,術后患者均接受為期4周期的鉑類化療。
1.3 病理學檢查
采用10%的甲醛固定樣本24h,采用染色手法進行CD56、Syn、CgA及Ki-67免疫學檢驗。
1.4 預后分析
采用隨訪方式,生存率按照出院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及48個月為期限,借助CT及B超檢驗癌細胞轉移情況,截止2018年12月。
2.1 診斷結果
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腫瘤位于賁門處,主要以賁門部位中心縱向浸潤生長,其中17例患者累及胃底及胃小彎部,12例患者累及食管下段部;從病理形態(tài)學分型,其中浸潤型14例,浸潤潰瘍性15例,8例患者未見淋巴結轉移情況,21例患者淋巴結轉移,侵透外膜有10例,侵透漿膜層19例,其中12例患者表現(xiàn)為局部神經侵犯,16例患者可于脈管內見癌栓,腫瘤直徑為2.5mm~11cm,平均腫瘤直徑(6.38±0.55)mm;根據(jù)TNM分期顯示Ⅱ期患者5例,Ⅲ期患者11例,ⅢB4期患者9例,Ⅳ期患者4例。
2.2 病理及免疫組化顯示
29例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中21例患者為小細胞癌,8例患者為混合型,混合型中主要包括鱗癌與腺癌成分;小細胞癌光鏡下顯示為:細胞核核分裂多,壞死細胞居多,可見中等大小或小型癌細胞,型似淋巴細胞,大小形態(tài)為成熟淋巴細胞的2~3倍,呈現(xiàn)彌漫性或巢狀性生長,胞漿少;混合型中主要包括鱗癌與腺癌成分,癌細胞分化程度較大,含有低分化、高分化差的內分泌成分,根據(jù)細胞組織學和增值活動分級顯示,參考標準為:增值活力分級使用核分裂象>20/10HPF;Ki-67增值指數(shù)>20%;29例患者標本免疫組化結果顯示,CD56陽性16例,Syn陽性24例,CgA陽性18例,數(shù)據(jù)顯示Ki-67增值指數(shù)均>20%。
2.3 預后情況:患者預后均采用鉑類化療,通過隨訪患者治療后半年顯示死亡患者6例,1年內死亡患者14例,最長生存患者為47個月,死亡原因均為腫瘤轉移,平均生存月限為(25.61±3.52)月。
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臨床確診率較低,病灶部位與多種癌癥類型相混合,標本取材擠壓嚴重,常規(guī)胃鏡檢出率較低,常與胃癌、賁門癌相混淆,延誤治療時機。臨床主要以Syn及CgA作為腫瘤標志物,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患者CgA水平通常高于正常人,Ki-67增值指數(shù)均>20%,與細胞轉移相關聯(lián);得出結論為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癥惡化程度高,Ki-67陽性增值指數(shù)越高,癌細胞轉移幾率越高,臨床應加強對各項腫瘤標志物的監(jiān)測[4]。
綜上,食管胃交界神經內分泌癌惡性程度較高,具有細胞轉移、分裂、增殖快的特征,加強對疾病臨床病理特點的了解,了解患者早期臨床癥狀,對反酸、上腹不適、打嗝的癥狀加以重視,加強鑒別食管胃交界處神經內分泌癌與胃癌及賁門癌的診斷,為治療贏取黃金時間,利于疾病的診療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