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美
(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重慶 400038)
臨床護理教學是護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重要轉折點,是理論結合實踐走向獨立工作崗位的第一步,也是護生由學生角色向護士角色轉換的階段,因此,臨床帶教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以帶教老師講授為主,以“一言堂”的形式讓護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存在護生主動性不高、無思考能力的缺點,影響護生學習效果。以案例、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不同于理論和實踐方法,他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典型案例,結合案例的具體情況學習該病種的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案、護理措施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和護理,以疾病的護理措施為主線,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及分析討論,提出相應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更好的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臨床動手能力,并實現(xiàn)對學生分析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以案例、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一般有三個因素:真實的案例、學生和老師。其中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主動參與、投入到學習當中。教師作為指導者,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表達想法和依據(jù),讓學生持續(xù)參與其中。為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對以案例、問題為導向的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以胃癌手術患者為案例進行教學,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及寫作的訓練。如果在課堂中以一個乳腺癌疾病的案例進行舉例討論,學生通常會舉出很多關于自己、親戚、同學以及朋友的病例作為研究,這就說明了護生已經(jīng)學會了如何利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去看待自己身邊的病例,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情況相互聯(lián)系,這種能力是每個護生所應具備的。進行師生交流,討論相關護理問題。
患者女、45歲,因“上腹部疼痛不適半年”門診以“胃竇腺癌”收入我科,積極術前準備,患者術前予置胃管,在全麻下行機器人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切除術+腹腔鏡探查術,術后安返病房,神智清楚,傷口包扎好、無滲出,生命體征平穩(wěn),予吸氧、心電監(jiān)測,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均通暢且固定好,右側頸內(nèi)靜脈置管處無紅腫、滲液,持續(xù)靜脈輸液,皮膚完好,評跌倒和壓瘡風險,患者術后第一天,腹腔引流管引流出約150ml鮮紅色液體,尿液1500ml,術后第7天,腹腔引流管引流出墨綠色液體約20ml,無腹痛、腹脹,患者已排氣、排便。若我們觀察處置不及時,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是我們必須掌握的知識。
教師在選擇病例和提出問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所選案例及所提問題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2)所選問題要具有邏輯性,有一定的應用性如:患者術前置胃管后抽不出胃液,你認為有哪些可能性,怎樣處置?患者血壓低、尿少、心率快,你認為患者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依據(jù)是什么,該怎么做?(3)怎樣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4)患者術后第一天和第七天有可能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你的判斷依據(jù)是什么,我們怎樣觀察和護理?(5)怎樣進行患者的心里護理?
在教學前,要求學生查閱本次課程相關的資料和文獻,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思考、文獻檢索、預習和批注的能力,加強思維以
護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大大提升了學生興趣和教學效果。學生要通過查找的文獻和案例進行自主研究學習,然后再進行小組分析討論,每組學習小組可以選一名發(fā)言代表進行討論匯報,可以詳情介紹病例中患者的發(fā)病原因、診斷標準、發(fā)病機理等,匯報完后,進行補充說明,不同角度分析問題,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到理論知識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
討論后,護生對自己的作業(yè)進行完善,記錄要點和難點,護生克服了膽怯心理,語言能力得到鍛煉,儀態(tài)自然大方,不畏首畏尾,自信心大增,對護生分歧較大的難點,教師進行講解補充。
以案例為導向的臨床教學模式重視師生角色的轉換,老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角,其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臨床動手能力,并實現(xiàn)對學生分析能力及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護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護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查閱資料、檢索文獻、歸納總結、邏輯推理、語言表達等都有一定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案例教學為師生提供了雙向交流,要求護生主動性高、探索欲望強,教師要有一定的組織、總結能力,必須要做好案例的策劃工作,尋找具有較高代表性的案例,討論重點、突出難點,把知識融匯貫通,在課堂上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應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操作技能,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鞏固學生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提供條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