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茜
(寧夏職業(yè)技術學院,銀川 750021)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斷學習已不是學生的專利?,F在的學生無疑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馬云“云谷學校”的興起,其中重要的關鍵詞為:學生從消費者轉變?yōu)閯?chuàng)造者、深度學習、跨學科學習、混合式學習、學習測量與分析、開放性教育資源、重設學習空間……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工作者探索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學習方式是時代的呼喚!那么身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主動擁抱信息技術,學習掌握最前沿的新媒體、新技術,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信息化的學習環(huán)境,并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提升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運用信息技術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教師間的協(xié)作與交流,信息時代就是合作共贏的時代,只有教師間不斷地合作探究,思維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終達到專業(yè)自主、共同發(fā)展的目標。
近幾年,物聯(lián)網的蓬勃發(fā)展,讓科幻片中所展示的美好生活正逐步成為現實。作為物聯(lián)網的重要一員,RFID技術在全球各地都能見到其身影。RFID技術作為構建“物聯(lián)網”的關鍵技術,近年來受到人們的關注。由于射頻標簽是產品電子代碼(EPC)的物理載體,附著于可跟蹤的物品上,可全球流通并對其進行識別和讀寫,應用原理復雜,價格較普通條碼標簽高出數倍,對信息采集的要求極高。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難以獲得直觀認識,而且費時費力,宜采用信息化手段教學來呈現,因此,本文以《物流信息技術管理》課程中的“RFID技術應用”項目為例,闡述了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并進行分析總結,為在教學中普及信息化教學模式做好相應鋪墊和準備[1]。
《物流信息技術管理》是物流管理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本課程結合專業(yè)教學標準及崗位操作手冊,對教材做了有效整合,從而提高教學的實踐性與操作性。RFID信息的獲得也是物流專業(yè)在校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實訓技能,是畢業(yè)生走向社會,走進企業(yè)的必備技能,內容和地位十分重要。RFID應用是智慧物流信息采集關鍵技術模塊的一個重要教學單元,教學時長設置為 4 學時[2]。
課程教學對象為物流管理專業(yè)大二學生,這些學生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技術和新媒體,喜歡指尖上的學習方式,他們已經學習過計算機應用基礎和物流專業(yè)相關課程,在本模塊學習之前已經掌握了條碼基礎知識,熟悉一維條碼的制作和選碼應用,對二維碼的應用也有了感性接觸,理解了條碼的編碼原理和編碼方法,能熟練運用條碼軟件制作出不同類型的條碼標簽。
本次課程的知識目標是掌握RFID標簽與條碼標簽的區(qū)別,理解如何從RFID標簽中獲取信息;能力目標是在實驗箱或智慧超市實訓系統(tǒng)中熟練操作RFID標簽信息的錄入及讀取;而職業(yè)素養(yǎng)目標則為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應用的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并規(guī)范標簽操作行為,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
結合此三維目標確定了本次課程的教學重點為RFID技術與條碼技術的區(qū)別,其難點是RFID信息的獲得。
為了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本次課程將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并融合微課視頻多元評價,實現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合作學習相互融通,并借助實戰(zhàn)演練等方式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實現在做中學、學中練、練中思。教學過程的精彩紛呈,還源于采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資源,如微課視頻,藍墨云班課互動學習平臺,物聯(lián)網教學實驗箱,智慧超市實訓系統(tǒng)等,教學設計炫彩奪目,但落地實施才是關鍵。
教學過程實施遵循“以學生為主題、多種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方式,具體過程詳見圖1。
教學過程具體分為三大環(huán)節(jié),分別為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在課程前三天,為了使學生初步感知RFID,教師將通過藍墨云班課平臺將相關課程視頻、微課、案例及課程學習網站等學習資料推送給學生學習,并布置課前學習任務:學生拍攝或搜集短視頻《我們身邊的RFID》,通過APP提交,并進行互評,完成第一份可視化學習成果。教師通過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并分析相關數據,將其合理分組[3]。
圖1 教學實施過程圖
為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本次課的教學內容,并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制定出了四步教學法,過程如下:
一看:都說溫故而知新,在課堂上教師將與同學們再次回顧RFID技術相關知識點。首先教師將做一次減法,將RFID系統(tǒng)構成進行拆分,拆分成閱讀器、天線以及標簽三部分,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fā)現常見的系統(tǒng)卻與拆分的圖片不盡相同,因為閱讀器與天線感情較好,因此,他們經常會加在一起,變幻成許多不同的組合。教師的一減與一加,不僅回顧了RFID系統(tǒng)構成這一知識點,還調動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教師將采用動畫的形式來展示RFID的工作原理,標簽進入磁場后,接收解讀器發(fā)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fā)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或者由標簽主動發(fā)送某一頻率的信號,解讀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tǒng)進行有關數據處理。通過動畫,同學們形象地了解到RFID是應用電磁感應原理,而條碼則是采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最后將同時呈現RFID標簽圖片與條碼標簽圖片。通過比較不難發(fā)現,兩個標簽的構成有很大的不同,那條碼與RFID的區(qū)別是什么?RFID都應用在哪些場合?巧設懸念引發(fā)新的設想,同學們的疑惑將在剖析任務中使大家豁然開朗。
二試:請學生首先登錄平臺,觀看教師錄制的一段RFID操作視頻,采用微課視頻的方式更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需求,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遇到看不懂的步驟可選擇反復觀看,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緊接著學生根據操作視頻內容嘗試用物聯(lián)網實驗箱完成RFID標簽的讀取及寫入操作。同學們在進行演示之前,需要正確選擇串口和設置波特率,然后再進入RFID模塊進行讀寫操作。將不同頻率的協(xié)議卡放置在天線的不同距離范圍,從而實現單標簽識別、多標簽識別、讀單模塊、寫單模塊等指令功能。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主要進行監(jiān)督指導,并做好相對應的記錄,對于普遍問題集中講解,特殊問題個別講解,以此來加強學生對該技能的鞏固。
三練:分組實踐練習。在理論學習和軟件操作的基礎上,學生進入智慧超市實訓系統(tǒng)進行RFID寫入、讀取、結算全流程的實訓。商品上架操作中,學生需要準確填寫服務器IP地址。在貨架管理欄下,進行上架操作。開啟購物車平板終端,刷卡登錄,選購商品,并在智能購物車上進行結算。相對于傳統(tǒng)超市采用條碼系統(tǒng)而言,智慧超市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了RFID技術,不需要人工對每件商品條碼進行掃描,這樣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提高效率,并可通過購物車上配置的終端,定位購物車的當前位置,同時查找相應的產品,進行定位導購。為了突破傳統(tǒng)教學中難以解決的教學難點,并解決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矛盾,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借助智慧超市實訓系統(tǒng)全方位地解決了教學重點。
四思:學生實訓結束后,根據課堂上設定的問題請同學分組討論并總結相關知識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兩個問題,條碼與RFID的區(qū)別是什么?RFID都應用在哪些場合?最后,對該任務的學習成果及實訓表現進行教師評價,實現過程性評價。對于課后作業(yè)采用測試+拓展延伸的方式,學生利用手機平臺在規(guī)定時間內進行在線測試鞏固所學,并參考資源設計防丟標簽解決生活中常見難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課程的兩次評價及課后測試成績將通過系統(tǒng)進行數據分析,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進而調整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
本課從課前預習和準備、課堂內容的選擇、拓展任務的布置、課后的答疑和交流都是在網絡教學平臺上進行的,將過去以教室、物流實訓室為主的教學場景進行了空間上的延伸,可以使學生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微課視頻,生動有趣地講解RFID的相關知識;物聯(lián)網實驗箱,讓學生掌握了RFID標簽的讀取及寫入操作;智慧超市實訓系統(tǒng),讓學生體驗到RFID技術在實際場景中的真實運作。校校合作共同研究開發(fā)的物聯(lián)網實驗箱得到充分利用,使抽象且難以理解的內容具體化,輕松有效地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共享實訓中心優(yōu)質資源也可使各校進行復制推廣。運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優(yōu)化教學過程,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多維度的任務中逐步推進綜合職業(yè)能力的養(yǎng)成。然而,信息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學生的分析不夠,學生因程度差異,個別同學的積極性與預期相比仍有差距,還需要進一步借助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挖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舉例,充分照顧到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的行為和需求,盡量通過活躍和基礎較好學生來帶動小組其余學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