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臺州 318000 2.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現(xiàn)今社會雖然物質極大豐富,然而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逐漸深入,人們生活節(jié)奏快,知識更新速,信息容量大,個人需求多,社會競爭大,心理負擔重等,促成了諸多社會焦慮癥的形成。失眠人群逐漸增多,許多人生活質量難以根本提高,心日漸逐于外。而現(xiàn)代體育鍛煉大多強調肌肉鍛煉,卻忽視了心的修養(yǎng),意念活動也多外發(fā)外散,與自身內在精神生命日益疏離,引起心理乃至身體方面的疾病。針對此等問題,純粹從物質或醫(yī)藥的層面很難解決。筆者在研習《童蒙止觀》一書時發(fā)現(xiàn),其調息入靜的方法,對解決此類問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對現(xiàn)代人心浮躁、社會焦慮等不良情緒和身體亞健康等身心病癥有著積極的養(yǎng)生意義。筆者不揣固陋,秉于筆端,見笑于大方之家。
《童蒙止觀》是天臺宗智顗(538-597年)所作修習止觀的禪門法要,其文簡,其意豐,特別是對修習方法的提點,一步到位,讀來深思,讓人身靜心凝,清新自然。禪門雖以追求性體為究竟,但“命之不存,性將焉存?”[1]命是性的載體,只有一個完好的命體作為基礎,方可上而求性。所以智顗的師父慧思也在《立愿誓文》中說:“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求長壽命……愿諸賢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重病除饑渴,常得經行修諸禪,愿得深山寂靜處,足神丹藥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內丹……”[2]可見軀命之學乃為進道之階基?!锻芍褂^》正文分為10個章節(jié),本文主要抽檢調息入靜的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養(yǎng)生”[3]。俗語云“生命在于呼吸之間”,一氣不來便為命結。呼吸之節(jié)奏,氣息之運轉可以詮釋生命之真諦。外道禪法注重于觀察呼吸,進而入定,達到身心提升的目的。止觀則把調息作為禪修的基礎,它源自于佛門的安那波那法門,小乘教法認為是“二甘露門”之一,智顗又在其間雜糅著中國傳統(tǒng)道術的養(yǎng)生技巧,融入了中土的文化元素,適合中國人的修習口味。
1.1 調息之相 調息之相可分為風、喘、氣、息4種。其中風相指呼吸鼻中有聲,為粗相,不宜打坐,比如經過劇烈運動,即現(xiàn)此相;喘相指呼吸鼻中雖無聲,但氣息出入,滯結不通,多為驚恐、緊張、虛弱、興奮、疲倦、病痛之相;氣相指呼吸無聲,無滯結,但出入不細,正常人平常的呼吸即如是;息相指沒有聲音、亦不結滯、不粗急,出入綿綿、若有若無、氣定神閑、心情愉快。智顗認為風、喘、氣三相,為氣息未調之相,宜于調和才可靜坐入定。
1.2 調息之姿 調息之姿,智顗以為“須善安身得所”[4]56,并具體講解了坐姿的方法。即起初宜于跏趺坐或半跏趺坐,姿勢穩(wěn)重,不隨意動搖,上身自然打直,腹部微凸,雙眼垂視鼻尖,舌抵上顎,自然合攏嘴,收下巴,不要繃緊嘴部肌肉。正所謂“形不正則氣不順,氣不順則意不寧,意不寧則神散亂[5]”,這說明了姿勢在各種習練中的重要性。
1.3 調息之法 調息之法,依《童蒙止觀》而言,是指通過調和風、喘、氣三不調相,進入息狀態(tài)的方法?!耙徽呦轮残摹盵4]58,把精神集中在神闕與命門之間的下丹田深處,而女性月經期觀想中丹田(膻中穴深部)?!岸叻艑捝眢w”[4]58,可以緩解緊張情緒,有利于氣機下行。三者觀照氣遍全身,用意念想氣從全身毛孔出入,而不是鼻端出入,通行毫無障礙。筆者以為開首技巧就是呼吸宜均勻自然,不要用意念控制,如若過用意念,氣則澀滯難行,積而成疾。如不能入坐,也要保持氣息平穩(wěn),總要有一點氣沉丹田的意識,尤其是在著急生氣時,更要注意氣沉小腹,而不是浮在胸口,這樣呼吸就能沉得下,心也易平靜。總之,調息之法宜方圓式正、松緊得度、柔和緩慢、不偏不倚,才易把人的身體形態(tài)從頭到腳調整到最佳優(yōu)化狀態(tài)。
其具體方法應依于出息、入息的數(shù)目進行念數(shù),而且須邊數(shù)邊觀察,內觀自己的心意是否安住在呼吸與念數(shù)上?!皵?shù)出息”“數(shù)入息”都可以,從一數(shù)到十,再回頭從第一數(shù)起,如是周而復始,綿密念數(shù)。但應忌出入息都數(shù),恐其耗氣生病,反而成障,若能數(shù)到心無雜念,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數(shù),身心便會有異常愉悅感產生,這就是達到一定層次的“定”。通過此調息,氣息和順舒暢,心境平靜安穩(wěn)。
1.4 身息調配 最后調息宜與調身配,行住坐臥,古人稱“四威儀”,“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此做得規(guī)范,則氣脈調暢,心平氣和。若坐時難以安氣息,可以采取以動制靜之法,比如八段錦、太極拳等,通過外導肢體、內引氣血,來達到調勻呼吸的目的,“身既為粗,息居其中,心最為細靜。調粗就細,令心安靜,此則入定初方便也”[4]62筆者以為從身入息,身靜息寧,有時不免為方便之法。此類運動也可以通過促進全身氣血的自然運行和輸布,來增強行氣活血、強壯臟腑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舒緩呼吸的節(jié)律,達到身息調配的目的。
2.1 調息入靜安心神 “主人安靜,神則居之;躁動,神則去之。神去,則身死者矣”[6]。中醫(yī)認為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七情致病首先影響人體氣機,同時情志波動異常會導致病情加重或惡化。運用調息之法,可以固氣守神,怡神養(yǎng)氣,實為養(yǎng)生之要領。
調心就是把各種情緒控制在平穩(wěn)的范圍內,做一個良性調整,怒火降一降,喜心收一收,思慮放一放,恐驚排一排,從而使心境松柔恬淡,氣沉丹田,而安住于寂然之境,息調則百病不生,心安神定?,F(xiàn)在醫(yī)學研究也表明心神安靜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緩解不良情緒對大腦的刺激,降低大腦的應激反應,維持人體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可有抵御外邪、強身祛病的作用[7]。
如調息中遇昏散現(xiàn)象,“當系念鼻端,令心住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沉”[4]60,這樣內氣上揚,可以對治昏昧;散為亂想,“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即定住,則心易安靜”[4]60,這樣就可以心氣下沉,輕浮亂想得伏,心定神安。
2.2 調息入靜順氣血 《素問·舉痛論》曰:“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是說大怒則氣逆上行,大喜則心氣渙散,大悲則氣消身損,大恐則氣沉于下,大驚則氣機紊亂,思慮過度則氣機郁結?!皻鉃檠畮洠獮闅庵浮?,氣機的不調暢必然影響血液的運行,帶來身體病患的發(fā)生,運用調息的方法,可以呼吸均勻,時常耳聽自己的呼吸,“似有者尚有有,似無者未真無”,隨著功夫日深,氣息仿佛從全身毛孔出入,與天地之氣融合,進入所謂“胎息”狀態(tài)。這樣就可以“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干”[8]。
2.3 調息入靜養(yǎng)五臟
2.3.1 止法調養(yǎng) 止法可以讓身心專注一境,收斂心神,特別是在現(xiàn)代聲色俱厲的時代,職場的競爭,五欲六塵的誘惑,讓人心神難安,各種不良情緒在內心此起彼伏,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正如古語所云:“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出;憂傷肺,其氣聚;思傷脾,其氣結;悲傷心離,其氣散;恐傷腎,其氣怯;驚傷膽,其氣亂?!盵9]而調息是練習止法起手之處,如果以息斂氣,進而氣順守心,心虛靜之極,心氣息三者自然調順,這將更有利于身體氣機的正常運行。蓋“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調息則氣沉丹田,下及于腎,金水相生,自然可使得臟腑氣機升降有序。又“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全身氣機調暢,有利于身體筋柔骨順,人體由內到外得以滋養(yǎng),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最終可獲得空明的境地,自會“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2.3.2 觀想調養(yǎng) 智顗又主張調息加以觀想之法,“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念”[4]60,這樣可以意領氣,氣入丹田,則可氣和心平。此調息觀心之法,智顗雖用之安心,但安心自可治愈百病,如“心是一期果報之主,譬如王有所至處,群賊迸散”[4]145。但用此之方法療疾,宜懂醫(yī)理及五行補瀉之道才妙。
如觀息法,用“孫思邈六字訣”可以治療五臟六腑之病,心——呵、腎——吹(fū)、脾——呼、肺——呬、肝——噓、三焦——嘻相配合,通過觀想氣息,來調治五臟疾病。清代江慎修[10]所著《河洛精蘊·圖書為聲音之源說》其卷七中記載:“人之言出于喉,掉于舌,觸擊于牙、齒、唇,以應五行。喉音為土,舌音為火,牙音為木,齒音為金,唇音為水?!苯洭F(xiàn)代人深入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六字訣通過“噓、呵、呼、呬、吹(fu)、嘻”六個字的不同讀音、口型,與人體肝、心、脾、肺、腎、三焦六個臟腑器官相對應,并利用唇、齒、喉、舌的不同用力,形成特定的吐氣發(fā)聲,牽動身體臟腑經絡的氣血運行,調動臟腑的潛在能力,來抵抗疾病的侵襲[11]。
智顗在《摩訶止觀》中詳解其用法,說“帶想作氣”,“于唇吻吐納,轉側牙舌,徐詳運心”,就是要微動唇齒,緩緩吐納氣息,氣勿粗暴,“行時須口吐鼻吸,耳不聞聲乃得”為要,想象發(fā)出聲音,而不是真有聲音。這樣“吹(fu)”可去風,“呼”可去熱,“嘻”能解痛,“噓”能逐痰,“呬”以除乏,用此法可以對治機體寒熱溫涼、水濕痰飲、氣虛氣滯等病患,但應以吐氣為瀉、吸氣為補為施用要點。明朝冷謙[12]著的《修齡要旨·四季卻病歌》也有運用“六字訣”養(yǎng)生的記載,“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春“噓”治肝,夏“呵”治心,秋“呬”治肺,冬“吹”治腎,而四季通用“呼”治脾,“嘻”治三焦。
2.3.3 身神同補 “身神同補”是中醫(yī)的智慧所在,中醫(yī)的藏象學說把人的精神情志歸結于五臟,《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說明五臟的物質基礎對人的精神情志有不同的影響,正如《靈樞》所作的解讀一樣,“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所以運用調息安神怡志,可以安五臟,每個臟腑雖然所藏不同,肝藏血、脾藏營、心藏脈、肺藏氣、腎藏精,但都以氣為基礎。中醫(yī)這種“詳于氣化,略于形跡”的認識觀,從實踐證明可以用調息的方法安五臟,誠如《內經·靈樞》所云:“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p>
2.4 調息之法治百病 智顗還認為用觀想運作十二種息可以治療眾多疾病。如上息可以解除肢體沉重,下息可以治療身體虛懸感覺,滿息可療身枯體瘦,焦息可療身體腫脹,增長息可補身體虛弱,滅壞息減肥,暖息祛寒疾,冷息解熱疾,沖息治氣滯,持息療肢體震顫,和息通治四大不調和之病,補息治四大衰損之病??傊且砸饽钣^想的方法,來調整身體氣的運行,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正如南宋張銳[13]《雞峰普濟方》中所說“意者氣之使,意有所到則氣到,每體之不安處,則微閉氣,以意引氣到疾所而攻之,必瘥”。
2.5 調息入靜入覺道 俗人的心“愛恨情仇”,“心猿意馬”,毫無止息,其主要原因除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之外,主要還是由于心的散亂、貪取所為,“何為病本?所謂攀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4]146。要改變胡思亂想和貪欲執(zhí)著的壞習慣,可以選擇“數(shù)息觀[14]”,此又名呼吸禪,梵文 Anapana-Smrti,音譯為安般,或安那般那;Ana為入息,apana為出息,Smrti為念住,故Anapana-Smrti即是一心專注呼吸出入之觀法。在此基礎上可以進入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地定、未來禪,達到這個境界后,身心感覺全無,身體也不會因四大失調而生病。如若進一步修習出世間禪,則可以領悟覺道。
調息入靜的主要目的是將零亂的心神調整為和合有序的意念活動,即“將養(yǎng)其神,意念歸一”。中醫(yī)養(yǎng)生講聚精會氣凝神,心神的凝集,意念的歸一,也是需要物質基礎的,特別是起初的入靜階段,身心的優(yōu)化調整就是息出息入的綿綿相續(xù)。筆者以為調息入靜也是止觀法門“三止三觀”的核心基礎,沒有基本的調息,后面的具體觀法則無從談起,所以堪為筑基之要?!叭诵暮渺o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15]。但如何入靜,入靜的竅訣在哪,筆者以為調息之法能讓大家去躁守靜,“靜則神生而形和,躁則神勞而形斃,深根寧極,可以修其性情哉[16]”,自然可以長存天年之壽。
現(xiàn)代西方人本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等流派所倡導的“冥想”“聆聽身體內部的聲音”等心理保健和治療方法多少與調息入靜法有諸多相似之處?,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17],人的精神心理狀態(tài)與人體的內分泌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互制約關系,內分泌則直接制約肉體的健康狀況,心平氣和,與人為善,心地坦蕩,淡泊名利之人,才會擁有內心喜悅、自我肯定與滿足的健康心態(tài)。這對于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是非常有益的?!斑_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用功夫”,筆者以為,再多的理論,無不如落地實踐;再巧的方法,抵不過深入修習。修煉是一種積累,貴在堅持,綿綿密密,聚而不散,就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如一曝十寒,散而不聚,則效果欠佳甚或無效。筆者以拙筆拋玉,望讀者善會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