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作文的源頭,作文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回歸生活是當今課改的必然趨勢。如何充分利用農村地區(qū)豐富而又獨特的課程資源開展好農村中學的作文教學,以生活化的課堂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提升學生表達能力,讓學生“情動而辭發(fā)”“以我手寫我心”,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以鄉(xiāng)土題材為突破口,細研深學激發(fā)寫作欲望
我們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課文都源自作者的生活經驗與心靈感悟,作者根植家鄉(xiāng)沃土,抒發(fā)鄉(xiāng)土情懷,文筆質樸純真,直擊人心弦。諸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xiāng)》《社戲》、朱自清的《春》,還有陶淵明、孟浩然、王維等詩人的山水田園詩等。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教材資源,細研課文,讓學生浸潤在這些名家名作的鄉(xiāng)土文化里,得到情感熏陶,進而將感情遷移至自己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文化,激發(fā)出他們關注自己家鄉(xiāng)的興趣以及描寫家鄉(xiāng)的欲望。
二、以常態(tài)化閱讀為切入點,胸藏萬匯積累寫作素材
閱讀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強化閱讀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農村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原因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的原因,閱讀意識相對薄弱。因此,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指導科學的閱讀方法,開展常態(tài)化的閱讀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建議教師開出書目,選擇內容健康、類型多樣的讀物,如古詩、童話、寓言、小說、歷史故事、科普讀物、經典作品等,由家長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通過閱讀并摘抄、積累優(yōu)美的、意蘊豐厚的、有文采的語言形式,做到“胸藏萬匯”積累寫作素材。
同時,學校要強力營造閱讀氛圍,創(chuàng)造閱讀條件。可采用購買新書、社會義捐或向學生募借等方式,增加校圖書室的藏書量,由專人保管,統(tǒng)一借閱,并組織學生定期撰寫閱讀心得或開展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在不斷擴寬自己閱讀面、提高文章的鑒賞能力與閱讀水平的同時,最終,將所閱讀的內容借鑒、內化為自己的寫作素材。
三、以多元化評價為根本點,文貴有情設定寫作標準
評價標準靈活多元化有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讓作文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地方?!拔馁F有情”就是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制定評價標準,強調“文無定法”“文貴有情”。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不能僅看形式,僅看到學生作文格式、卷面、錯別字、病句、標點符號、文章的中心、選材、結構、手法、語言等方面的問題,重要的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評價其情感態(tài)度是否是其內心深處的真情流露。
同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寫作中出現問題的不同,采取老師評、同學評、家長評,自己改、多次改的方式,組織互批或自批寫作中的共性問題;利用面批或點改學生的個性問題;利用墻報展覽或QQ、微信,拍照上傳學生的作文,讓家長隨時隨地對學生作文進行交叉評價、點贊或轉發(fā),以期在交流、討論、寫作中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
四、以觀察與體驗為著力點,因地制宜強化寫作訓練
如果閱讀是學生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途徑,那么觀察與體驗就是學生獲得直接經驗的有效途徑。農村學生與城市學生雖然因為地域與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在學習和視野方面相對劣勢,但農村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有風景秀美的山川田野,有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樹木,有艱辛與希望并存的田間地頭農事活動,有古老的游戲,有純樸的鄉(xiāng)情鄉(xiāng)事,有意蘊豐富的農諺俗語,有多彩的鄉(xiāng)音,這些都是農村學生所擁有的獨特的寫作素材。
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留意生活,觀察獨特的文化、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組織學生郊游、踏青或參加農事活動;鼓勵學生用質樸、生動的話語把所見、所聞、所感描述出來,如爬樹、摸魚、捉蝦、放牛、割草、采蘑菇、狩獵、插秧、祭拜掃墓、婚嫁……每一個活動場景都不失為一幅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田園風光圖。
教師要堅持常態(tài)化體驗的原則,讓學生融入農村生活,在真實的個人體驗中不斷發(fā)掘寫作資源,做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fā),不斷提高學生駕馭、掌控、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